摘要:根據現場錄音透露的信息,該名陳姓高管是由華創證券通過第三方邀請參加,事實上,倒賣“專家”資源早已成爲一門生意,而華創證券的尷尬翻車事件則捅破現實:這門生意已經被攪得渾濁不堪。作爲提供中介服務的平臺,專家庫本應有核實專家身份和信息的義務,但在找專家的困境和暴利誘惑下,花式操作層出不窮。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作者/丁直仁

來源:深響(ID:deep-echo)

核 心 要 點 

市場上存在大量專門提供專家諮詢的專家庫,專家被明碼標價,一小時數千是普遍行情。

專家庫靠客戶和專家之間的差價盈利,利潤率極高,一些企業客戶的年費以百萬計。

在暴利驅使下,專家庫已經變形變味,質量良莠不齊,誇大、造假的現象屢見不鮮。

一則華創證券電話會議上假專家當場翻車的錄音,最近在社交媒體上被廣爲傳播。

事情經過並不複雜。

在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發起的面向遙望網絡投資人的一個電話會議上,華創邀請到遙望網絡的“陳總”參與分享,“陳總”發佈了許多關於遙望網絡的“內部”數據。但進入問答環節後,遙望網絡董祕撥入電話當場表示:遙望網絡公司中層以上沒有姓陳的。也就是說參加華創證券電話會的所謂“陳總”是個假專家。

被拆穿後,華創證券當場道歉,場面極爲尷尬。

券商爲了給機構投資人提供更多服務,邀請“專家”安排電話會議、分享業內信息、提供交易參考是常見現象。而有券商自身專業性的背書依然出現“假專家”,無疑是違背常識的神操作,被當場拆穿更是充滿戲劇性。

由於太過突破想象,華創證券現場翻車已備受嘲諷,不過,“翻車”事件背後,一個更爲隱蔽但也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假專家哪來的?

根據現場錄音透露的信息,該名陳姓高管是由華創證券通過第三方邀請參加,事實上,倒賣“專家”資源早已成爲一門生意,而華創證券的尷尬翻車事件則捅破現實:這門生意已經被攪得渾濁不堪。

“專家”傳輸網

沒錯,市場經濟中,“專家”是一個被明碼標價的商品,可以被公開買賣。這是一門需求極大、供應齊備、商業邏輯清晰且歷史悠久的正規生意,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名字:專家庫。

首先,市場對專家的需求普遍存在,無論是類似華創證券這樣的券商,還是大大小小的各類企業,在業務推進過程中,出於瞭解行業狀況、蒐集商業情報、打探對手底細等目的,都存在找相關人士溝通以獲得信息的需求。因此,不一定非是業界大牛,只要是掌握某一業務信息,對某行業或具體業務頗爲了解的業內人士以及政府官員便可以成爲“專家”,滿足需求。

同時,專業人士也有把個人專業知識變現的需求,成爲“專家”交易市場的供給方。

爲了對接需求方和供給方,爲二者提供牽線搭橋服務的平臺隨之出現。比如,成立於1998年的美國格理集團(GLG)就是全球知名的專家資源平臺,其最初是僱傭專家爲投資公司撰寫有關特定行業的書,後轉型爲直接向投資公司對接專家資源。目前,格理集團旗下全球專家庫人數已經突破50萬,在全球12個國家有22個分部,主要爲科技、生命科學、工業、消費品以及保險與支付行業提供專家服務。

同樣知名的還有凱盛融英,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專家平臺在北京、蘇州、深圳、香港、紐約、慕尼黑及大阪開設七家分支機構,與其簽約的專家和研究人員近 30 萬人。

另一家做專家庫生意的商霖華通也披露,旗下大中華地區在庫專家資源近20萬;海外在庫專家資源近8萬;專家資源覆蓋11大行業板塊,154個細分行業。

最近幾年,國內還出現了類似在行、領路、靠我、大牛家等C2C專家平臺,與格理和凱盛等主要服務企業客戶的平臺不同,在行等平臺上的客戶多爲個人。

但無論是面向企業客戶還是個人用戶,對於所有專家庫而言,找到專家資源是做好這門生意的前提。

爲了找到“專家”們,無論是通過公司BD有償購買,還是經由身邊人互相介紹,抑或是通過公開網絡蒐集,專家平臺使盡解數找到聯繫方式,然後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聯繫潛在的專家資源,邀請入駐。

爲了儘可能邀請到更多專家,凱盛還專門開發了凱盛專家APP,用戶註冊後即可在APP內提交申請成爲專家。

專家的諮詢費不低,通常以小時計費,如格理、凱盛這樣的大公司,提供的諮詢費多在數千一小時,資歷、經驗越高越豐富,相應的報酬也越高。不過,與專家到手的報酬相比,專家平臺從客戶手中收取的費用更高。例如,甲方找專家庫一個人7000元,專家庫給對方3500元,差價很大,利潤極高。

正是因爲有利可圖,做專家庫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而爲了賺取更多利潤,這個本質上是付費獲取關鍵信息的商業模式,水已經被越攪越渾、越來越深。

變形又變味的專家庫

專家庫模式簡單、利潤率高,要做好卻並不容易。

雖然專家平臺爲專家開出的諮詢費價格不菲,但是依然很難吸引到真正有價值的專家。對於所有專家庫來說,找到高質量的專家是最大挑戰。

一方面,客戶邀請專家是爲了獲取業內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對於企業來說很多屬於商業機密,員工以專家身份對外公開,雖然能賺到一小時幾千塊的諮詢費,卻可能陷入泄露商業機密的麻煩中。

僅在最近幾年,包括頭條、快手、騰訊在內的知名互聯網公司曾多次傳出內部員工泄密被開除甚至被起訴的信息,一些員工不僅丟掉了工作,也丟掉了價值不菲的期權和股票。因此,泄露內部信息的風險很大,一旦出事,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掌握核心信息的在職人士通過工作得到的報酬已經不低,日常工作已經十分忙碌很難擠出時間去做對外分享,而且通過“專家”諮詢得到的報酬與其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相比,並不划算。

換句話說,與BAT動輒過百萬的年薪相比,真正有“專家”資格的人,不會放着好好的年薪不賺,冒着職業前途盡毀的風險,跑來賺幾千塊的“專家費”。

能當專家的人不一定願當專家,不少人曾表示,偶然在某個專家庫看到一個自稱對自家公司很瞭解的專家,卻是入職不到半年、試用期都未過的前同事。因此,專家庫裏Title虛開成爲常見現象,普通產品經理被包裝成業務部門經理,一線銷售被包裝成業務總監的例子並不少見。

專家庫收費不菲,企業客戶年費可能以百萬計;專家獲得諮詢費的高低又與身份、資歷、經驗掛鉤,因此“專家”自身有誇大、造假的動力,平臺也有縱容、敷衍的理由。

作爲提供中介服務的平臺,專家庫本應有核實專家身份和信息的義務,但在找專家的困境和暴利誘惑下,花式操作層出不窮。

一位曾使用過某專家庫的人士便對深響表示,其親身遭遇過專家造假,“專家庫的專家,一問三不知,各方面完全不符,還跟我們裝,各種造假。

社交網絡上也不乏網友反饋專家庫的質量問題。

還有人表示,曾在接受某專家庫提供的專家諮詢時,現場聽到了對方支付寶轉賬的聲音,場面十分難看。

種種亂象之下,專家庫變得魚龍混雜。很多客戶出於對專家庫的信任,或是自身警惕性比較低,便容易栽進坑裏。網絡上便有人分析華創證券翻車,原因就出在第三方專家庫上。

在隨後的聲明中華創證券也提到,“邀請參會介紹情況的是經第三方專家公司推薦、曾擔任遙望網絡“微小盟”平臺產品經理的顧晨某,但我方相關責任人員並未掌握和核實其已從遙望網絡離職的情況”。

除了可能被戳穿身份導致客戶聲譽受損外,在證券行業,假專家的擦邊球資訊帶來的隱藏風險還不止於此。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有可能影響到市場行情,牽涉到更大規模的利益。對此,已經有網友提出自己的質疑。

總而言之,專家庫積弊已久,華創證券被羣嘲的翻車現場更是捅破了那層做局者心照不宣的窗戶紙。但比變形又變味的專家庫相比,滋養這個畸形生態的市場本身,或許才更爲可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