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在的地方,法律就在

8月13日,大V一行旁聽奉節法院巡迴審判一起離婚案件。吳 輝 攝

“真是太遠了!”

高鐵、汽車,再高鐵、汽車,8月13日至14日,來自新浪微博的大[email protected]法山叔、@田浩Ty、@畢導THU與@央視新聞、@環球時報的記者,參加@最高人民法院與新浪微博聯合主辦的“帶着國徽去審判——超級大V法院行活動”。

在兩天時間內,他們奔波千餘公里,穿行在重慶的大山大城之間,體驗這方熱土上的司法狀態。

“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帶着國徽去審判

重慶市奉節縣,位於三峽要地,山高水急。

從奉節縣城出發,大概一個半小時到達興隆鎮,盤山公路沿着彎彎曲曲的九盤河,從河谷中穿行而過。由於水流湍急,兩岸山勢陡峭,爲了方便過河,村民們在河上架起了大大小小十餘座溜索。

幾年前,幾位年輕小夥抱着國徽坐着溜索過河的照片被髮到了網上,他們從此“躥紅”,並有了一個響亮的稱號——“溜索法官”。

幾年後,隨着脫貧攻堅的推進,盤山公路修進了深山,大大小小的溜索也拆得差不多了。“今天要帶大家去體驗的是九盤河上的最後一條溜索,大家來的很及時,再晚來一段時間,可能這條溜索也要被拆除了。”原“溜索法官”團隊成員、奉節縣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王威介紹說。

“我會不會掉下去?”坐上簡易木板,緊緊抓住兩端的繩子,微博大V們的第一次溜索體驗開始了。“今天天氣好,水流比較平穩,大家不用擔心。”王威一邊熟練地拉動繩索,一邊寬慰着大家,“如果遇上雨季,暴雨漲水後,九盤河就沒有這麼平靜了,可以用波濤洶湧來形容。”

王威說,有的同事第一次上溜索時,腳發顫、手冒汗,根本不敢往下看,但要去河對岸辦案或者普法,就必須乘坐溜索過河,時間久了,大家都能吊着溜索淡定過河了。

“這個發明真是樸實又天才!看着索道下的水流甚至有點浪漫,基層的法官們辛苦又可愛!”從溜索上下來,@畢導THU難掩激動之情。

現在,雖然溜索這種方式已經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法官們前往深山開庭的腳步卻從未停下。

從九盤河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再走20分鐘山路,大V們一行又跟着法官們來到了奉節縣太和土家族鄉石盤村,旁聽了奉節法院第三人民法庭巡迴審判的一起案件。

這是一起離婚訴訟,原告有四級傷殘,因被告多次嫌棄她並有毆打行爲,向法庭起訴離婚。

法官們揹着巡迴審判包來到這裏,審判開始前,他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國徽,掛在了當事人家斑駁的外牆上。莊嚴的國徽下,整個庭審按照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沒想到能看到這麼真實的庭審。”@法山叔說,“真實到你能看到男方當事人在面對對自己不利的問題的時候,會緊張侷促地不停摳自己的大腿。”

庭審結束後,法官沒有當庭宣判,大V們和法官從這個案子聊到了日常工作。這個法庭是典型的邊遠高山法庭,轄區面積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

幹警卻只有7個人,除負責人是“80後”之外,剩下的都是“90後”,“7個年輕人管理近萬分之一的國土上的糾紛,確實不容易。”同行的記者感慨道。

對此感慨更深的是同爲法律人的@法山叔,他在微博中寫道:“今天看着這個簡陋但嚴肅的法庭,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法治的力量。你看,在這麼偏僻的地方,依然有法律人爲了定分止爭、爲了消弭矛盾,工作着。即使在這麼偏遠的地方,也依舊有人,願意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曾經做過邊防戰士的@田浩Ty的感受則更直接:“這些‘90後’揹着國徽和設備,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到你家裏臨時設置一個法庭,保證把公平正義送到你家裏。你還想要啥?”

“以其人之盜還治其人之身”——長江邊有片司法保護示範林

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鋪埡村,坐落在長江邊。庫區水位半年爲期的週期性漲落,讓長江兩岸形成了30米高差的消落帶。鋪埡村也不例外,沿江兩岸常年寸草不生、一片荒蕪。

8月14日上午,從奉節出發,大V們來到了鋪埡村,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片不一樣的景象,江邊多了一片整齊的樹林,形成一道防止水土流失的綠色屏障。

原來,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作爲試點,萬州區人民法院成立了三峽庫區唯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集中辦理渝東北9個區縣環境保護案件,探索“以補代罰”的生態司法修復機制。他們在長江邊建起了一片長江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栽種的樹木是中山杉,在水淹和乾旱環境下都能較好存活,很適合消落帶的綠化保護。

“這片林並不是樣子工程,種下去了,我們就要讓它起到生態屏障和司法教育的作用。”萬州區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周錦海介紹說,“我們注重在審判過程中教育、倡導破壞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人自願認捐生態修復費,濫伐、盜伐林木的,按‘伐一補十’種植樹木。”

@田浩Ty將“伐一補十”這種“以補代罰”的方式笑稱爲“以其人之盜還治其人之身”,這種方式的效果也確實顯而易見,實施以來,萬州破壞生態環境類犯罪顯著下降,尤其是非法捕撈、濫伐林木等直接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的犯罪減少了近四成。

“一鍵操作人臉識別”——全新法院引人入勝

2018年12月24日,重慶兩江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法院正式掛牌成立。

兩江新區法院成立以來,積極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審結涉國際知名和重慶本土特色品牌知識產權案件6000餘件,營造和激勵了保護創新的良好法治環境。8月14日下午,大V們一行來到了這裏。

法院的立案大廳窗明几淨,靜靜地立在一旁的自助一體機能實現跨域自助立案,也能一鍵計算訴訟服務費,旁邊的電子導訴屏能通過人臉識別一鍵查詢案件情況。來自@央視新聞的記者體驗了人臉識別功能,只需站在電子導訴屏前選擇人臉識別,當事人在兩江新區法院的所有案件情況就會出現在屏幕上,再點擊相關詳情,甚至會出現動畫小人引導如何去往法庭。

“恍若隔世”,是@法山叔走進兩江新區法院的第一印象。昨天還在奉節的大山裏跟着法官們跋山涉水去審案,今天,大V們又坐在兩江新區法院全新的法庭裏旁聽了一起庭審。

在這場庭審中,案件的案情本身已經不再重要,吸引大V們目光的是擁有自然語言識別、圖像智能分析、語音文字轉換等先進技術的科技法庭。“在奉節,國徽是掛在斑駁的牆上,而在市裏,法庭寬敞肅穆,設備方便智能,國徽在每個人的頭頂上閃閃發光。”@法山叔感慨萬千。

兩天的法院之行辛苦而充實,大V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就像@法山叔說的那樣:“巡回法庭裏,是中國的法治,自貿區法院裏,也是中國的法治。欣喜的是,法的精神一直都在,國徽在的地方,法律就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