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國70週年,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科技工業篇)

今日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10月1日科技必看》

【文/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陳興華】

1949年10月,新中國宣告成立。當年,歷經西方近百年殖民侵略和數十年國內戰亂,全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其中,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工業基礎幾乎爲零,工業增加值僅爲數十億元:包括鋼鐵產量15.8萬噸,原油產量12萬噸,發電量43.08億千瓦時等。這在全球都屬於極爲落後國家之列。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向全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然而,7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煥然一新: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且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而在500多個工業門類中,有220個產量世界第一。那麼,從破敗凋敝、舉步維艱到冠絕全球,中國科技工業經歷了哪些激動人心的時刻?

東風轎車:一汽人純手工打造

1958年5月12日,中國第一輛國產轎車——東風CA71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其品牌名字來源於毛主席“東風壓倒西風”言論。一汽於1957年下半年開始設計生產這輛轎車,圖紙設計、泥模等因參考法國、德國和蘇聯汽車較爲順利,但由於一汽缺乏轎車生產經驗,整個東風轎車製造克服了諸多困難,最終車身全部由手工打造完成。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東風牌CA71轎車

當年5月21日下午2點,毛主席親自參觀並在林伯渠祕書長的陪同下坐進東風轎車,轎車圍繞中南海懷仁堂花園跑了兩圈。下車後,毛主席高興地說:“好呀,坐上我們自己製造的小汽車了。”在北京期間,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賀龍、陳毅等中央領導先後參觀、乘坐東風轎車,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與期望。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毛主席在懷仁堂視察東風轎車

大慶油田:王進喜以身制服井噴

1959年9月25日,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松遼盆地中發現了工業性油流。次日,松基三井石油噴湧而出。時值國慶10週年,這個油田被以“大慶”命名。1960年2月,中央批准了原石油工業部關於組織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隨後玉門、四川、新疆、青海等地石油廠礦、科研部門和院校37個單位,共計約4萬人奔赴大慶。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60年4月29日,在薩爾圖草原上舉行的萬人誓師大會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從玉門油田帶領1205鑽井隊來到大慶油田。4月29日,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的右腿被砸傷,但他堅持在井場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水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鐵人”王進喜用身體攪拌泥漿

原子彈:鄧稼先“大愛無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聲巨響響徹羅布泊,同時伴有的熾熱火焰、萬米高的蘑菇雲,見證着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至此,中國成爲繼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之後,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試爆後,《人民日報》隨即發出號外新聞,向中國人民宣告了這一好消息。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報》“號外”(圖右)

鄧稼先可謂在原子彈研製中鞠躬盡瘁、功勳卓越。他曾連日挑燈夜戰,工作量達到負荷極限。一次他伏在辦公桌上睡着後,突然摔倒在地竟然沒有醒;一次在指導完青年人寫理論計算報告後,站着就睡着了。另外,鄧稼先一心撲在覈試驗研究上,他與妻子許鹿希結婚33年,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六年。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許鹿希與鄧稼先

氫彈:“于敏架構”獨樹一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轟-6甲飛機平穩地飛到位於羅布泊的靶標上空,成功地將我國第一顆氫彈投下,氫彈在距離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成功爆炸,實測當量330萬噸。中國由此成爲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獨立掌握氫彈技術,且是研製出氫彈速度最快的國家。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後形成的碩大白色蘑菇雲

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于敏提出的新模型,解決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據美國方面的分析,于敏提出的氫彈結構原理,與當時其他國家的泰勒-烏拉姆結構類似,但于敏提出X射線透鏡而非X射線反射鏡來實現從初級到次級的能量傳送,在設計上更有先進性。此後,全世界氫彈只有2種結構類型,t-u構型和于敏構架。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中年時期的于敏,後被尊稱爲“氫彈之父”

人造衛星:錢學森歸來築夢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衛星重達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在太空中播送《東方紅》樂曲。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從而成爲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在“東方紅一號”研製中,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三大方面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而在承擔該重任之前,美國曾百般阻撓錢學森回國。1950年,美國海軍部副部長金貝爾立曾給司法部打電話表示,“無論如何都不要讓錢學森回國。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1955年,在周總理等人斡旋下,錢學森回到祖國懷抱。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56年2月1日,毛主席設宴款待全國政協委員,特意安排錢學森坐在自己身邊。

核潛艇:黃旭華30年“移孝爲忠”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攻擊核潛艇被命名爲“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這使得中國成爲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核潛艇以核反應堆作爲動力裝置,水下持續航行時間可以達到60—90天。向海而發、圖騰,中國至此擁有了強大的海防後盾和力量。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2017年4月23日,“長征1號”核潛艇亮相青島中國海軍博物館,向公衆開放。該艇於1970年12月26日下水。

中國核潛艇工程項目於1958年春由中央批准啓動。黃旭華等29人被祕密地召集至北京“開會”,在這次會議上,年僅32歲的黃旭華被任命爲核潛艇研製總工程師。“到了北京才知道,我們不回原單位了。”就這樣匆匆一別,30年,黃旭華沒有再回家及告訴家人工作內容;30年,只留下了一個神祕的145信箱……他認爲,“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2019年9月17日,習主席簽署主席令,93歲的黃旭華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正負電子對撞機:“不再猶豫”定乾坤

1988年10月16日清晨5點56分,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首次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繼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開啓了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研究的新篇章。BEPC由長202米的直線加速器、輸運線、周長240米的圓型加速器等部分組成,外型猶如一隻碩大的羽毛球拍。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2009年

八十年代恰逢我國國民經濟調整、基建收縮時期,國家計委決定停止“高能物理實驗中心”的籌備及停止撥款。“這項工程已進行到這個程度,不宜中斷,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1981年12月22日,鄧小平總書記在一份“緊急報告”上作出以上批示。這份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報告中寫道:“請求中央批准我們12月5日上報的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84年10月7日,鄧小平在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典禮上爲基石培上第一鍬土。

秦山核電站:舉家遷徙建“榮光”

1991年12月15日凌晨零點14分,在浙江海鹽縣,中國大陸第一座30萬千瓦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歷史,也使中國成爲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該電站系中國核電“母機”,被譽爲“國之光榮”。當時滿功率發電後,它每年可向華東電網輸送核電15億千瓦時。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秦山核電站一期發電紀念明信片

秦山核電站的建設者不乏一批跨越天南海北奔赴的志士。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中央頻繁釋放建設核電站信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205教研室反應堆控制教研組教員繆鴻興和研究室的夥伴們,主動撰寫了一份報告請纓參加核電站一線建設。獲批同意後,205教研室教員及其家屬23人決定舉家集體南遷,到上海蔘加728工程。此後,他們成爲中國第一代核電站建設的骨幹力量。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秦山一期核電”副總設計師繆鴻興

三峽工程:兩年設計“人造江底”保截流

1997年11月8日下午3時30分,隨着最後一車石料傾入江中,李鵬總理宣佈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成功實現截流,一派歡呼和鑼鼓聲齊響。該截流創造了截流流量每秒8480-11600立方米、水深60米,戧堤進佔24小時拋投強度19.4萬立方米等多項世界紀錄。大江截流成功,標誌着三峽工程一期工程順利完成,並轉入二期施工,是三峽工程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三峽工程截流現場

三峽工程截流堪稱中國難度最大、風險最高。這是在葛洲壩工程形成的水庫中實施,水深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兩三倍,江底還有20多米的鬆軟淤沙。面對難題,三峽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花了兩年時間制訂截流方案的初步設計階段,提出了雙戧截流、分擔高水頭落差的良方,並首創“人造江底,深水變淺”預平拋墊底方案,保證了大江截流順利實施。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1994年11月,鄭守仁與王家柱在導流基坑開挖現場

“神五”載人航天:主席眼含熱淚送行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發射成功。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爲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中國千年飛天夢實現。同時,中國成爲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在新世紀翻開航天事業新篇章。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作爲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第一代航天員,楊利偉肩負光榮任務,但風險壓力巨大。“神州”五號發射當日清晨,胡錦濤主席來到指揮中心,親自爲執行首飛的楊利偉送行。而讓他心靈震動的是,看到胡錦濤主席眼裏飽含着熱淚。“這是對中國航天科技寄予厚望,是對中華民族實現飛天夢想的期望,也是對我們航天人的關切!”楊利偉曾深情地回憶說。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2003年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口向大家招手,神態自若。

“天河一號”超算:首次問鼎全球第一

2009年10月29日,中國“天河一號”研製成功,自此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天河一號”由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面積700平方米,部署在天津國家超算中心,其測試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570萬億次,列2010年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第一,這是國產超級計算機首次問鼎世界桂冠,打破了美國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部署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天河一號”總設計師、國防科大副校長楊學軍表示,“天河一號”峯值運算速度爲4700萬億次。做個換算對比,“天河一號”運算1小時,就相當於全國13億人同時計算340年以上的時間。另外,“天河一號”採用了2048顆國防科大自主研製的“銀河飛騰-1000”芯片,約佔全部CPU的七分之一。這是中國超算首次使用自主芯片,爲後續全部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天河一號”部分採用了國防科大自主研製的“飛騰-1000”CPU芯片

中國高鐵:CRH380科研人員過萬

2011年6月30日15時,鳴笛響起,如箭發射,兩列300公里時速的高速列車滿載旅客,分別從北京和上海相對駛出,宣告這條當時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鐵順利通車。京滬高鐵全長1318多公里,開行列車爲國產CRH380系列六種型號動車組。它的建成和運營,不僅完善了我國高速鐵路技術標準體系,也使我國高鐵運營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CRH380A高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運營試驗

京滬高鐵於2008年4月18日正式開工,而在這約兩個月前,中國科技部和原鐵道部簽署聯合行動計劃,共同自主研製CRH380,設計時速380公里,爲當時世界速度最快的動車。“行動計劃囊括了中國中車及500餘家配套企業、數十家相關領域最強的高校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參研科研人員1萬多,教授以上500多。”時任專家組副組長賈利民回憶說,CRH380的研發進展也相當迅速。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中車長客軌道股份公司“復興號”的生產線,2019年內京滬高鐵本線車全部更換復興號。

遼寧艦:“不當上艦長,絕不結婚!”

2012年9月25日上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正式交付海軍,命名爲“遼寧艦”,舷號爲“16”。“遼寧艦”的前身是蘇聯“瓦格良號”航母,原建成度68%。歷史將記住這一天,中國海軍從此邁入航母時代。而第一艘航空母艦順利交接入列,對於提高我軍現代化水平,促進國防科技工業技術進步和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中船重工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

遼寧艦首位艦長爲張崢大校。一天深夜,他像往常一樣翻閱戰友們彙總的航母資料,看完幾百頁的資料已是凌晨五點。但他推開會議室的門發現,十幾名戰友圍着一張圖紙,爭論得不可開交,桌上是一堆早已冷了的泡麪。這一幕在他眼裏印象深刻。另外,在大學時,張崢就是一個海軍迷。他1995年從大連艦院研究生班畢業時,曾對一位將軍下保證:“不當上艦長,我絕不結婚!”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遼寧艦首位艦長爲張崢

月球探測:嫦娥三號首次證明月球沒有水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12月14日21時11分,成功軟着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這標誌我國已成爲繼前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着陸的國家,彰顯技術實力和民族自豪。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玉兔”號月球車全景相機拍攝的嫦娥三號着陸器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好奇月球上到底有沒有水。對於這個問題,嫦娥三號月基光學望遠鏡給出的答案是:沒有。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魏建彥稱:“我們測量了月球地表層以上水的含量,得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一個測量值,這個測量值符合預期。”這是首次明確證明月球上沒有水。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月基光學望遠鏡工作

C919大型客機:首飛四千多人激動歡呼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的101號機在上海浦東機場圓滿首飛。過程中,首飛機長蔡俊、試飛員吳鑫駕駛着首次飛上藍天的C919飛機,在江蘇南通東南3000米高度規定空域內巡航平穩飛行1小時19分鐘,完成預定試飛科目。飛機安全返航着陸、艙門打開,蔡俊和C919飛機總設計師吳光輝緊緊相擁,現場4000多人發出激動的歡呼聲,許多人難抑熱淚。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C919大型客機,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截至2018年2月26日,累計獲28家客戶815架訂單。

據統計,國內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了C919大型客機的研製。報告文學作家劉斌表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C919是中國製造。而它的首飛成功,意味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難探索,中國實現了民機技術集羣式突破,及具備了研製現代幹線飛機的核心能力。中國民用航空工業將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港珠澳大橋:將爲大灣區帶來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爲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並被評爲“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形成“半小時經濟圈”。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2004年開始主持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研究,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他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橋深水區橋樑工程施工圖設計。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1000多億元港幣的投資,並會爲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建國70週年,科技工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