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移民傳聞隨着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如今,移民傳聞隨着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

李詠,(1968年5月3日-2018年10月25日),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1991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做編導。1996年,任專題片編導,並擔任紀錄片《香港滄桑》的解說。1998年,開始出任綜藝節目主持人,同年開始主持《幸運52》。2003年,開始主持《非常6+1》。2004年,擔任《夢想中國》總設計師。2008年,開始主持《詠樂匯》。2009年,出版自傳《詠遠有李》。2015年1月4日,主持的節目《全是你的》在北京衛視首播。[1]2016年,主持優酷網與土豆網聯合推出的網絡綜藝節目《偶像就該醬嬸》。 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李詠因癌症治療無效在美國去世,享年50歲。[2]葬禮於當地時間28號早上10點(北京時間28日晚上10點)在位於紐約的麥迪遜大道1076號的弗蘭克林坎貝爾殯儀館舉行。

"如今,移民傳聞隨着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10月29日,央視原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的一條微博,瞬間擊潰了網絡。微博稱,她們一家帶着李詠赴美抗癌17個月後,"永失我愛"。消息來得太突然,很多網友無法接受。而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在治療期間,李詠一家還被造謠移民美國,言語中不乏諷刺和謾罵。如今,移民傳聞隨着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

難以想象,當時李詠一家在美國爲其治療癌症時,面對造謠中傷,心裏是一種什麼滋味。想必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是心裏的一股委屈,抑或只是一聲嘆息。面對莫名其妙的指責,哈文只是簡單而又果斷地回了一句"沒有",這或許是"不計較",或許是"顧不上",但並不代表這份傷害就不存在,就微乎其微。哈文的好脾氣,或許也只是一種無奈和無力罷了。相反,網絡暴力往往比硬暴力更具殺傷力。前不久,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說》中,面對"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的辯題,陳銘爆料自己在六一兒童節曬女兒照片,被網友留言:"這個孩子醜得,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一向溫文爾雅、以好脾氣著稱的陳銘愣是沒控制住情緒。或許在那位網友看來,這只是一句吐槽,但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李詠突然去世,給外界造成的反應明顯是震驚的、同情的、惋惜的。我們甚至不排除,當時指責、謾罵李詠移民的網友,此刻也加入了蠟燭與合掌的緬懷中。只是不知他們心中,是否有些歉意和懺悔泛起,更不知他們是否會在此後的網絡言行中,是一如既往的惡語傷人,還是多一些冷靜、明辨和思考。事實上,移民與否,本來就不重要,也不該成爲衡量一個人品質和道德的標準,當然也跟愛不愛國沒有必然聯繫。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權利,既然國與國之間有着普遍的公民流通機制,移民的存在就是合理而又正當的。換句話說,即使李詠一家移民了,那些指責和謾罵就不荒唐可笑嗎? 

因此,我們也便能夠明顯分辨網絡暴力,它們和正當的、正義的網絡表達區別在於:不分事實,聽風是雨;不論是非,只講情緒;不思後果,只圖痛快。它們自以爲躲在屏幕後面無需負責,它們自以爲"人微言輕"影響不大,但衆人都這麼想,網絡暴力便如千流匯海,惡浪滔天。隨着移動互聯網愈發深入社會生活,網絡暴力也正越來越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負能量。隨手一句留言,它們或許沒有車禍那麼觸目驚心,沒有自然災害那麼簡單粗暴,沒有兇徒那麼面目可憎,但卻往往傷人於無形、直入肺腑、影響深重。

李詠已逝,所謂的"移民原罪"也煙消雲散,但正義不該止於真相大白。一些習慣於施加網絡暴力之人需要反思:你們在鍵盤上敲出的每一個字,都意味着責任。當它帶着鋒利的刃口,在輿論場肆意飛舞的時候,那不是什麼"作品",而是在"作秀"的同時,很可能還在"作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