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日本陆军在1943年分析了苏德战场上的各型坦克设计后,对于“四式”战车的要求做了变更,要求为其配置一门57毫米长倍径战车炮,重量也上升到25吨,并且要有75毫米的正面装甲和25吨的重量。面对这种局面,日本陆军开始展开了新式中型坦克的研发项目,其最初得到的产物,就是日本的“三式”中战车。

为了对抗美国的M3中型坦克和日渐增多的M4中型坦克,日本拿出了“一式”中战车,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不过这种开发出来就落后的“一式”中战车在战场的表现并不好,虽然“一式”中战车可以勉强应对M3中型坦克,可遇到美国的M4中型坦克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面对这种近乎绝望的战局和美军强大的装甲优势,日本陆军只能继续研发新的中型坦克,以便于在守岛时可以尽可能的抵抗美军的进攻。当然,这些新的中型战车开发计划,到底能有多少用处,那就只有看命了。

一、三式中战车

对于1943年后的日军而言,战争的前景是十分悲观的。美军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且在战场上逐渐占据全方位的优势。即便抛开海空优势,在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日本陆军展开岛屿争夺战时,美军方面投入的M4中型坦克也是越来越多,对于日军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抗拒之敌。日本陆军的坦克只能通过设伏的方式,才能有摧毁对方的机会。面对这种局面,日本陆军开始展开了新式中型坦克的研发项目,其最初得到的产物,就是日本的“三式”中战车。

事实上,“三式”中战车并非日本陆军最先的项目规划,原本的“新中战车(甲)”项目,是计划开发“四式”中战车的。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四式”中战车进度十分缓慢,所以说为了应急之用,日本陆军又提出了“新中战车(丙)”项目出来,也就是“三式”中战车。当然了,因为是应急产物,所以说“三式”中战车有一种赶工的感觉。从1944年初立项开始,到两辆样车被三菱重工制造完成,整个速度在日本算得上是神速了。

作为一款应急用的战车,“三式”中战车直接采用了“一式”中战车的车体,因此在车体设计上与“一式”中战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三式”中战车在炮塔上有较大的改进,炮塔被换为了一个六边形大炮塔,这种设计是为了加强避弹性能,其炮塔正面装甲为50毫米,正侧面为35毫米,后部和后侧面均为25毫米。另外炮塔的直径也增加到了1.7米,同时采用了电动炮塔,这样坦克的炮塔转动速度就有较大的提升。当然,在必要时该坦克也可以由炮塔内的三名车组成员采取手摇方式转动炮塔。

而采取这种大炮塔的设计,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配备三式七厘半Ⅲ型战车炮,口径75毫米,倍径为38倍径。这门火炮是根据九零式野战炮改进而来,原本说九零式野炮是给“一式”炮战车作为主炮使用(也就是坦克歼击车的意思)。但因为57毫米战车炮的研发失败,所以说九零式野炮就在1944年4月被改进为三式七厘半Ⅲ型战车炮,改进重点是减少其后坐力,并对炮架、高低机和反后坐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该战车炮在发射一式穿甲弹时,能够击穿垂直放置的84毫米均质装甲板。可以说,在加上这门战车炮后,“三式”中战车在性能上已经是一辆较为出色的坦克了。

二 、四式中战车

除去“三式”中战车之外,日本还有“四式”中战车项目。虽然从编号上来看,“四式”中战车更像是“三式”中战车的后继者,但实际上而言“四式”中战车的开发,要早于“三式”中战车的开发时间。在1942年,日本陆军就勒令展开了“新中战车(甲)”和“新中战车(乙)”两个项目,也就是“四式”中战车和“五式”中战车的开发项目。其中“四式”中战车在开发之初要求是:重量达20吨,前装甲厚度50毫米,最高时速40公里,并配备一门长倍径47毫米战车炮。

不过日本陆军在1943年分析了苏德战场上的各型坦克设计后,对于“四式”战车的要求做了变更,要求为其配置一门57毫米长倍径战车炮,重量也上升到25吨,并且要有75毫米的正面装甲和25吨的重量。但因为试制型五厘七战车炮的失败,所以又采用了试制七厘半Ⅱ型战车炮,所谓Ⅱ型是指没有装弹机的版本,而预计配置给“五式”中战车的则是有装弹机的Ⅰ型。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四式”中战车的体积不足以容纳装弹机,故而需要去掉。

如果要和“三式”中战车的三式战车炮相比,“四式”中战车的战车炮威力要远胜于前者。虽然口径都是75毫米,但“四式”中战车的75毫米战车炮的倍径达56倍径,这就让其炮弹初速远超前者。但从火力来说,这要比日本过去生产的坦克好出不少,是一个质的飞跃。毕竟过去日本的火炮只能称之为牙签炮,即便是配备了中等口径的反坦克炮里,也是属于下游存在,与英国的QF6磅反坦克炮没有任何可比性。如今装备这种75毫米长倍径的反坦克炮,可以说,在火力上已经属于中型坦克的上游标准了。

而在防护能力上,“四式”中战车也算是居于上游水准,其车体正面为75毫米,侧面为25至35毫米,炮塔正面为75毫米,侧后均为50毫米,战斗全重也达到了30吨。与当时各国的主力中型坦克,与各国同时期的中型坦克为同一水准线。

同时“四式”中战车采用的是焊接技术,所以结构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不过炮塔却是技术不成熟的铸造件焊接而成,日本对这种工艺掌握很差,因此在炮塔制造时出现了很多废品。这是因为冷却后出现了变形,所以炮塔的铸造部件必须返厂后才可使用。至于时速上,这种“四式”中战车因为配备了可以提供412匹马力的三菱AL四式柴油发动机,所以说可以在公路上跑出每小时45公里的时速,放在当年也算是一流的中型坦克了。

三、日本中型坦克的末路

但需要指出的,这些日本中型坦克,无论是量产了的“三式”中战车,还是处于开发阶段的“四式”中战车和“五式”中战车,都是存在有较大问题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战斗。这些中型坦克的设计,或是因为赶工,或是因为日本的技术不成熟而造成了设计上的缺陷。而且此时的日军也不具备将其运输至本土之外的能力,因此这些坦克也就只能放在本土上,准备参加所谓的“本土决战”。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因为日本的投降,所以“本土决战”也就不存在了。

而在盟军对这些坦克的测试里,这些坦克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比如说“三式中战车。” 它的结构基本是承接自“一式”中战车,虽然炮塔的防御性能有所增加,但是车体却依旧脆弱。这就意味着,在战场上它很容易沦为反坦克火力的猎物,尤其是美军步兵大量装备火箭筒的情况下,这些“三式”中战车的生存能力就更是堪忧了。

另一方面,虽然说它的火力提升到了75毫米战车炮,但是倍径却较短,这在当时中型坦克的坦克炮倍径普遍超过40以上,有很大的差距。从各角度来说,这些问题都降低了“三式”中战车的作战效能。

而“四式”中战车虽然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型坦克,装甲厚度和自重都达到了当时中型坦克的标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的防护水平仍旧是存在问题的。日本的焊接技术和铸造技术都存在有问题的情况下,它的真实防御水平都十分堪忧。

另外,因为采用了铸造炮塔,所以这种工艺上的不成熟就更为严重,在制造样车时出现了许多的废件。如果投入正式的量产的话,显然会因此而无法大规模量产,这也是三菱公司认为在量产时需要放弃铸造炮塔的原因。

最后是“四式”中战车的试制七厘半Ⅱ型战车炮,因为没有装填机,所以它的射速要有所下降的。更为关键的是,它采用的并非被帽穿甲弹,而是穿甲榴弹。在二战期间,日本使用的穿甲弹均为穿甲榴弹,这种炮弹的穿甲性能与世界上主流穿甲弹有很大的差距。

那么日本方面记录的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深在75毫米至140毫米就很成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标靶的结果,但也可能是因为日本的装甲材质强度不够而造成的。考虑日本的冶炼技术与欧美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战争末期的质量下滑,所以“四式”中战车的性能是非常存疑的。

结语

最终,“三式”中战车也未能参加守卫岛屿的战役,只能被留在本土,分配于日本的各个战车部队之中,用来准备最后的“本土决战”。而“四式”中战车更是从来就没有脱离样车阶段,直至战争结束都未能真正完成。在战争结束后,这些日本军国主义者最后的垂死挣扎的产物,就统统成为了盟军的战利品,在经过测试后大部分都拆解销毁了。而日本的自研坦克之路,也随着他们在战争里的失败,暂时告一段落了。

参考文献:《日本陆军兴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兵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