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打着擦邊球被郵政攆得東躲西藏到正經成立快遞公司、再至以劉雲天爲代表的資本介入,姚遠想辦法拉投資,“創業”的成敗在強調主觀的能動性的同時更側重展現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影響。觀衆觀念的差異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在遠方》的現實共鳴感,跟90後、00後年輕觀衆的義憤填膺不同,同樣生於70後的觀衆對姚遠的擰巴更寬容,且認爲這種“擰巴”更貼近時代賦予人物的性格真實:生於計劃經濟時代,長在市場經濟大潮來臨,帶着對親人家庭的無比強烈責任感,懷揣熱血滌盪大展宏圖的夢想,卻屢次碰壁難有所成,無顏面對心愛的姑娘,最好的辦法,就是逃跑。

​作者 / 喬苗兒

替姚遠心累。

從東躲西藏跟郵政打游擊的“黑快遞”,到終於置辦上小院掛上“遠方快遞”的牌子,姚遠的這趟“創業過山車”眼見步入平穩軌道;如果劉雲天的八百萬資金也能按期順利到位,姚遠“搞事業”的速度也算是坐上了火箭,接下來可以放開“談戀愛”,在路曉歐和劉愛蓮間取捨。

如果一切順當,就不是編劇申捷的手筆;假設從此坦途,也就偏離了現實主義的軌道;《在遠方》也就成了隔靴搔癢、懸浮空洞的意淫爽劇。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非典來了。

所有人都盼望着的新世紀,路曉歐卻憂慮着的“世界末日”,在2003年席捲大半個中國,成爲夢魘,即便是在十幾年後重提,國人仍帶有劫後餘生的慶幸。

對人員、物品高度密集的快遞業而言,非典肆虐,無異於滅頂之災。這個特殊的“非典時期”,實際上只是《在遠方》所描繪的快遞業,二十年滌盪發展中遇見的一處“暗礁”。《在遠方》是“非典型時代”裏的一段“非典型創業故事”,無形中浸潤着時代底色,有形地勾勒出快遞業的行業實感。

非典型時代

《在遠方》的故事,始於世紀之交的1999年,身在其中的人無法預知此後將要迎來怎樣波瀾壯闊的千禧年。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如果時間是一把量尺,1999年之後的二十年時光,具有劃時代意義腳註最密集的一段時光。

1999年,澳門迴歸,香港之後,又一個遠行的遊子回到了闊別百年的家園,珠江三角洲再次煥發新的生機。2001年,是中國經濟的騰飛年,重回世貿組織,展大國氣魄;申奧成功,時任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說出“北京”兩個字,舉國歡騰,聲震華夏。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中國成爲了全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吹響科技興國的號角;也是在這一年,SARS從嶺南蔓延席捲全國,“衆志成誠,抗擊非典”的聲音裏,短短三週時間,小湯山在北京郊區拔地而起,築起一道守護生命的藩籬,鍾南山院士的名字,成爲時代的豐碑。

《在遠方》寫快遞業,卻沒有將整個行業從時間軸上摳出來獨立成篇。劇中的主人公們,個體命運的變化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姚遠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在1999年的某個夜晚開着車跟着兩個年輕的女學生,從此開始瞭如同坐過山車一般的創業路;路曉歐有可能不會知道,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2001年,姚遠怕拖累她的前途,當了愛情裏的逃兵。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川之北,國有殤,哀之切,永勿忘”,如果說多難興邦,2008年踐行了這個時代的註腳。汶川地震,舉國支援,快遞運輸是急先鋒,從《在遠方》預告片中的場景來看,姚遠和他的快遞公司,也成爲了深入災區一線的救援者。商人眼中不止有貿易和盈利,還有責任與擔當。

從這一層面說,《在遠方》不僅是一部行業劇這麼簡單,它是時代忠實的記錄者。

非典型人物:風起雲湧中的時代衆生

看一部作品是否能夠“透過小人物的命運變化,折射時代洪流與社會變遷”,是品評其視角新舊、格局高低的通則。即便都在講“人”,人羣的定位和選擇直接影響劇集的呈現。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千禧年醞釀着劃時代的鉅變,無數創業者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憑藉自身實力站穩腳跟,時代面孔紛紛定格: 1998年,京東在北京中關村成立,當時的人們很難想象這家代理銷售光磁產品的公司,即將成長爲未來的電商巨頭。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一年後的中國南方,一位高校講師離開體制正式開啓他的創業之路,這個人是馬雲,“十八羅漢”用50萬人民幣開啓了新一輪的商業風口,阿里巴巴集團由此奠基。

風起雲湧的時代將大量的機遇和挑戰留給了有準備的人,《在遠方》濃縮了非典型的人物羣像。

《在遠方》的人物結構是“葉脈式”的。商業是主線,快遞是節點,姚遠、路中祥、高暢乃至劉雲天都是葉脈上的人,由此分出枝枝蔓蔓,串聯起同時代、不同行業形形色色的衆生百態。

姚遠和高暢,代表的是“草根奮鬥史”。姚遠和高暢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裏學到的東西不少:一眼看穿路曉歐郵局子弟的身份,並看準機會利用路曉歐的身份躲避郵局查驗報關單;高暢簡單純粹,對姚遠無條件支持和信任,重情義。市場經濟的大潮眷顧頭腦靈活、手腳勤快的創業者,姚遠和高暢也是最佳創業拍檔。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在遠方》的人物棋高一着:寫精英,並且讓精英接地氣,食人間煙火。路曉歐、霍梅是心理學高材生,從故事背景不難推斷出,她們都是70後,彼時大學文憑的含金量已然可觀,研究生或海歸更位於金字塔塔尖。路、霍兩位女性外形上時髦、利落,心理學背景加持讓兩人在性格上冷靜、內斂,網友“King”的存在是可以窺見“少女感”的窗口,恰到好處又不落俗套。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即便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劉雲天,路曉歐與霍梅的“King”,優渥的家境卻始終給予不了安全感,對於劉雲天來說,不僅要面對現實生活中經濟浪潮席捲而來的可見挑戰,還要對付隨時可能將他吞噬的“心魔”。

非典型情感: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在遠方》用近乎還原的方式,再現了“70後”們的青春路。

姚遠的爆炸頭、海魂衫,路曉歐、霍梅、劉愛蓮都穿過的粗針織麻花毛衣浸透着90年代末的時代氣息,《海闊天空》裹挾着濃郁的懷舊風撲面而來,同齡人的回憶洶湧而出,年輕觀衆則不免驚愕:原來70後的青春,那麼潮哦!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那時候王菲還叫王靖雯,她跟竇唯轟轟烈烈的愛情變成一首首搖滾或者抒情歌住進躁動的青春裏。這一對的愛情在70後和90後的眼裏是兩個世界:70後看到的是天后把青春完全獻給了這個叫竇唯的男人,90後們則在得知竇靖童的名字以後,感嘆這段愛情的真摯。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那時候迪克牛仔的朋克造型跟“披肩長髮”成了多少人追捧的流行趨勢,沙啞的嗓音在重搖滾的伴奏下嘶吼出青春的張力,《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或者耳熟能詳的《光輝歲月》見證着從狂野男孩到男人的蛻變和成長。有意思的是,這種不羈與跳脫,與劇中的姚遠竟有幾分相像。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姚遠跟路曉歐的感情,經歷了“三次別離”。很多90後、00後年輕觀衆都被姚遠的軟弱逃避“氣昏了頭”,急不可耐爲其貼上“渣男”標籤:一個肯用自己的尊嚴捍衛男友尊嚴的女孩子,爲什麼還能狠心傷害她;怎麼還能在愛蓮與曉歐之間猶疑,同時讓兩個人受到傷害?

觀衆觀念的差異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在遠方》的現實共鳴感,跟90後、00後年輕觀衆的義憤填膺不同,同樣生於70後的觀衆對姚遠的擰巴更寬容,且認爲這種“擰巴”更貼近時代賦予人物的性格真實:生於計劃經濟時代,長在市場經濟大潮來臨,帶着對親人家庭的無比強烈責任感,懷揣熱血滌盪大展宏圖的夢想,卻屢次碰壁難有所成,無顏面對心愛的姑娘,最好的辦法,就是逃跑。“別離”意味着相信,姚遠相信以路曉歐的條件,一定能夠找到比自己更好的,這種“冒着傻氣的憨憨”,帶有“70後”們共同的英雄主義情愫。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非典”到來,小院被封閉隔離,姚遠、路曉歐、劉雲天、劉愛蓮和霍梅之間的情感終於交織在一處。編劇申捷提到,創作時要讓劉愛蓮這個角色活着,姚遠面對“竹馬”和“天降”,劉雲天面對兩個“會飛的魚”,這下“遠方快遞”真熱鬧,不但要“搞事業”,情感選擇題也是擺在衆人眼前的一道坎。

非典型商戰:從計劃經濟到互聯網經濟的變革

《在遠方》講的是現代商戰,以快遞業爲切口,忠實記錄下千禧年前後的從計劃經濟到互聯網經濟浪潮席捲的變革。對於現實題材創業劇來說,最關鍵的是要坐實行業,行業線貫穿劇情,同時成爲驅動情節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在遠方》裏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更迭對撞,投射到快遞業是郵政的壟斷和民營快遞的興起之間的衝突。,展現在劇情中則落實情節的搭建和人物的選擇成長上。民營快遞開始是見不得光的“黑快遞”,路中祥和姚遠之間你追我藏的鬥爭如同“貓捉老鼠”一般;隨着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民營快遞在夾縫中打開生存空間。廣交會是一次重要轉折點,路中祥作爲民營快遞蓬勃發展的見證者,從敵對變爲“取經”的態度,爲傳統郵政的後續發展尋找出路。

《在遠方》非典型時代:生於70後,重走青春路

寫商戰,要有現實依據,在商言商,同時兼顧底線與引領。姚遠和他的“遠方公司”的發展歷程,照見的是順豐、申通、中通等民營快遞公司崛起的現實鏡像:順豐起始於1993年,由珠江三角洲輻射至全國各地,到買下第一架飛機,成立自有航空公司,再到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於201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成爲市值千億的民營快遞巨頭;從上海起家的申通快遞也是名副其實的民營創業公司,從1993年的幾個人、幾輛自行車到敲鐘上市,20年創業史風雨兼程;中通起步於千禧年後,搭上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東風,短短十幾年時間成長爲讓世界窺見中國快遞發展的一扇窗口。

相比之下,《在遠方》再現快遞發展史的同時,巧妙地避免了把創業線符號化爲“扎雞血”式的高歌猛進,轉而真實再現行業發展篳路藍縷、一波三折的境遇。姚遠興致勃勃帶着劉愛蓮來到“小院”,滿地狼藉和破敗更添真實;從打着擦邊球被郵政攆得東躲西藏到正經成立快遞公司、再至以劉雲天爲代表的資本介入,姚遠想辦法拉投資,“創業”的成敗在強調主觀的能動性的同時更側重展現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影響。

目前,90後也正逢創業大潮,即便時代不同,方式不同,行業不同,《在遠方》中呈現的創業精神也是相通的,其現實關照和時代頻譜價值就此彰顯。

在獻禮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獻禮劇作品中,已經湧現相當一批創業題材的作品,輻射各行各業,創業題材劇的發展,還“在遠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