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個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孱弱的朝代,也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也正是因爲重文輕武政策的存在,兩宋存續期間,雖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但始終沒能完成統一全國的重任,幽雲十六州自始至終都在北方少數民族手裏,而宋朝則一直是花錢買平安,當然少數民族的強大也是宋朝不能統一的原因之一,但這是次要的緣由,打鐵必須要自身硬。

大宋重文輕武,沒能完成大一統的根源原來在這個大臣身上


而對於宋朝軍事孱弱的原因,很多人歸結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宋太宗的作戰計劃圖,這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史實。宋太祖雖然使用了杯酒釋兵權,但是抑武並不重文,宋太祖執政期間都是採用文武制衡的方式,宋太祖曾經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意思是五代時期藩鎮割據,老百姓深受其苦,現在我選用一百多儒臣去做地方官員,即使他們都貪污,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臣。這裏宋太祖意識到武官的危害,但同時也知道文臣的秉性,因此,趙匡胤對文臣和武臣都沒什麼好感。宋太祖也一直採用的是文武制衡,只不過這個政策在一個大臣的推動下,慢慢開始走偏,加上趙光義得位不正,導致路線完全偏離。

那麼推動宋朝重文輕武的大臣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宋初名相:趙普。

大宋重文輕武,沒能完成大一統的根源原來在這個大臣身上


親自侍奉趙匡胤父親趙弘殷

趙普祖籍幽州薊縣,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司馬。後因戰亂,舉族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後又遷至洛陽。趙普少年的時候沉默寡言,爲人淳厚。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當地的豪門大族看上了趙普,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趙普,這個時候的趙普只是一個普通青年。

趙普進入官場多虧了兩個人,一個是永興軍節度使劉詞,他在後周顯德元年徵辟趙普爲從事,劉詞臨死的時候還上表舉薦趙普。在顯德三年的時候,宰相範質奏請任命趙普爲軍事判官,這一次任命給了趙普改變命運的敲門磚。當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而趙普像親生兒子一樣在趙弘殷面前朝夕侍奉,餵飯和湯藥,這讓趙弘殷非常的感動,於是就拿趙普當同宗族的人來看待。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爲什麼侍奉個湯藥,趙普就發跡了?其實這跟現在有些人騙老年人買保健品是一個道理,人心都是肉長的,任誰也架不住有人比親兒子還要熱情的噓寒問暖,所以這些老年人心甘情願被騙,趙弘殷也是一樣的道理。

趙普以趙弘殷作爲突破口,成功引起來趙匡胤的注意,於是趙匡胤就把趙普叫過來談話。一番長談趙匡胤以後發現趙普的確跟普通人不一樣,於是就開始重用他。趙普之所以會找上趙匡胤,倒也並不是能夠預測趙匡胤日後會當上皇帝,而是因爲趙匡胤是當時後周世宗柴榮面前的紅人,趙普跟着趙匡胤不會混的太差。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追隨趙匡胤的日子越長,趙匡胤對趙普的信任也日益加深,而真正讓趙普成爲心腹的則是陳橋兵變。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當上皇帝的重要事件,史書的記載都是趙匡胤喝多了,被他的大臣黃袍加身成爲了皇帝,這件事情首先是趙匡胤自己想做的,但是作爲一個最終受益者,趙匡胤不能表現地那麼明顯,於是趙普就成了趙匡胤的嘴巴和手足。

趙匡胤出征以後,在陳橋驛這裏,趙普領會到趙匡胤的心意,於是一手推動了陳橋兵變,在他的慫恿和策劃下,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爲皇帝,並在宰相範質的支持下坐穩了皇位,建立宋朝。

大宋重文輕武,沒能完成大一統的根源原來在這個大臣身上


之前趙匡胤的父親就拿趙普當同宗族的人看待,現在趙匡胤更拿趙普當自己人,經常下朝以後去趙普家裏做客,稱趙普的妻子爲嫂子,可見趙匡胤對趙普的信任。

但是趙普並不是科舉出身,嚴格來說是一個小吏,因此在引經據典以及對對答國家事務上顯得不是那麼高雅,趙匡胤也因此勸趙普多讀書,於是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裏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後來,家裏人發現,他的書箱裏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於是就有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後,趙普曾經當過宰相。趙光義曾問過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說法,趙普的回答是:“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死後,他的家人在他的書箱裏也只發現了一部《論語》,於是更加證實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論語》真的有那麼神奇嘛?當然並不是,《論語》是一個工具書,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要看使用的人,趙普本來就是個聰慧的人,只不過缺乏理論的支持,有了這部《論語》,趙普也就融會貫通了,所以纔會有這樣的說法。

宋朝基本政策的推動者

宋朝的基本政策當然是由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個皇帝制定並確立的,但是背後的推手卻是趙普無疑。

宋朝立國之後的走向是由兩個事件決定的,一個是杯酒釋兵權,另外一個就是統一全國採用先易後難的方針,這兩個政策背後都有趙普的身影。

首先來說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對於武臣是抱有深深的戒心的,但是推動杯酒釋兵權政策的卻是趙普。擁戴趙匡胤的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所以趙匡胤對他們是很放心的,但是趙普卻勸趙匡胤早點處理這個事情,原因就是萬一這些大臣的手下也有了富貴之心,也來一出黃袍加身怎麼辦?趙匡胤這才下定決心處理這件事情,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做這件事情之前已經開始解決藩鎮尾大不掉的問題,並且還沒有統一全國,也就是說趙匡胤對這件事情是心裏有計劃的,只是趙普的一再勸說讓趙匡胤心裏發慌,才提前動手的。

這一決定導致宋朝早早地斬掉了自己的左手,趙匡胤在位還能處理,趙光義這個不懂軍事的人上來纔有了作戰軍事圖的事件,也就是出征之前趙光義把作戰圖都定好,大將只要按照這個圖排兵佈陣就行了,導致宋朝軍事實力大減。

再說第二個事件統一全國先易後難,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的確可以縮短統一全國的時間,但是這也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那就是導致軍隊不能迎難而上。

大宋重文輕武,沒能完成大一統的根源原來在這個大臣身上


古代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打順風戰會比較有利,一旦出現失誤,崩盤的可能性非常大,只有能夠迎難而上的軍隊纔是百勝之師,只有親身經歷過作戰的困難並克服,這樣才能克服對於強大敵人的恐懼。

宋朝先易後難的策略導致宋朝軍隊一直在面對自己弱的政權,打勝仗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統一了南方以後,再去面對強大的契丹的時候,宋朝的軍隊就無法克服心理的恐懼,一旦作戰失利就一潰千里,趙光義的高粱河之戰就是如此。

而推動先易後難的策略的也是趙普,雖然最後做決定的是趙匡胤,但是有了趙普強力的支持,才使得這個政策推動下去,在日後戰鬥上宋朝軍隊只打順風順水的戰鬥,無法克服對契丹的恐懼,這一直延續的南宋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