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們面對不瞭解的事情可以坦然地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人,從不善於同他交往,也不受人喜歡,而敢於說“我不知道”的人,則顯示的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先賢孫子的名言。他的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要裝知道,裝來裝去,對自己毫無意處。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過:“就我來說,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蘇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語言表達了他進一步開闊視野的強烈慾望。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指教,在別人面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僞。人不懂並不可怕,可拍的是不懂裝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曉古通今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中充實自己的。只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否則我們若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那隻能被後人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淘汰。其實,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的說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

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人,從不善於同他交往,也不受人喜歡,而敢於說“我不知道”的人,則顯示的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埃維特還說,如果我們承認對某個問題需要思索或老實的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大大地改善。這就是他竭力倡導的態度,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教育。

凡事聰明的人,都有勇氣承認“沒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這個事實。他們面對不瞭解的事情可以坦然地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損於他們的自尊,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是一種動力,促使他們積極採取行動,進一步瞭解情況,求的更多的知識。

正因爲人的心理通常是隱惡楊善的,所以人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掩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時候,爲了隱藏自己的弱點和無知,人們喜歡擺出一副不懂裝懂的姿態,殊不知這樣反倒給人一種淺薄的感覺。

所以說做人還是謙虛一點爲上,有點自知之明纔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對於識人者而言更應如此。古人說:“知人始己,自知而後知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行也,若光之景也。其察言不失也,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這就是說,知人必先自知。不瞭解自己,也就無法瞭解對方。人和人之間的相識,如此目魚須相併而行,如光生而影見,不可缺其中任何一方面。聖人察言,絕無失誤,正如磁石吸引針,舌頭吸灸骨。

有一句古諺語說的好:“你的知識並不重要,你是怎樣的人才重要。”這就需要識人者努力地剖析自我,認識自我,自我省察,修煉自我,再現自我的良好形象。

人貴有自知之明。作爲識人者,自知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在者明”。只知彼,不知己,雖稱的上是智者,但還算不上明白人。識人者不但儘可能瞭解他人,更應該充分的瞭解自己,清醒的人生自己,只有知己方能知人。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啥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