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採訪的最後,筆者給黃禮耀錄了一段視頻,在新中國70歲生日到來之際,老人對生養他的祖國送出了濃濃的祝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祝我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更幸福安康,大家一起攜手同心,共築中國夢。在13億中國人中,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有幸和祖國同生日,也有幸和名叫國慶、建國同名,他們說,這是時代所賦予的榮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一代代中國人在祖國大地上揮灑着熱血和青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們或是偵察兵,或是黨員,或是奮鬥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70年來,他們把青春鐫刻在時代的年輪裏,爲祖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作出貢獻。他們說,這是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在13億中國人中,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有幸和祖國同生日,也有幸和名叫國慶、建國同名,他們說,這是時代所賦予的榮光。

今天,讓我們走近他們,記錄他們的故事,道一聲“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施更生: 70年,我見證着中國國防力量的壯大

“現在科技發展了,中國軍事國防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作爲一名老偵察兵,我感到非常自豪!”眼前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名叫施更生,今年已經87歲高齡。

1949年8月,施更生參軍入伍,這也是改變他一生的轉折點。

抗美援朝時期,他跟隨部隊入朝參戰。回國後,他被調到浙江防空處,對於他來說,廣袤的天空是一個全新的戰場。1956~1959年,他在武漢大學和武漢雷達學院深造,取得本科學歷。畢業後,施更生被分到雷達某團。在衢州某雷達站當了一陣子技術處助理員之後,他接受了一項更爲艱鉅的任務,1960年他前往上饒雷達站報到。在那裏,他遭遇了一生之中最爲傳奇的一段經歷。

1962年,U2偵察機開始對大陸進行偵察。這種飛機綽號“黑寡婦”,可在2萬多米的高空飛行、照相、使用雷達偵察及截聽通信。那段特殊時期,施更生所在雷達站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搜索U2的蹤影。擊落它的前提,就是發現它,並掌握它的飛行線路。

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遼闊天空,想要發現一架小小的偵察機談何容易?況且,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U2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偵察機,它的實用升限超過2.4萬米。飛到這樣一個高度,當時世界上任何一種殲擊機和高射炮都奈何不了它。而且雷達也有盲區,U2飛機飛得高,回波較弱,時有時無。爲此,施更生經常和指揮員們湊在一塊兒,就着一盞昏暗的小燈,在一張航跡圖前交流心得,不斷總結經驗,研究U2的飛行軌跡和規律。

1963年11月1日,那是一個讓施更生永生難忘的日子。

那天上午,他在指揮室坐鎮指揮。突然,他跟戰友們發現:雷達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微弱的回波信號!爲了尋找U2,幾個月來,施更生經常整宿整宿沒閤眼,跟大家一起,緊緊盯着雷達顯示屏,跟心電圖似的,一高一低,是一條毛毛糙糙曲折的線。沒錯,這正是葉常棣駕駛的U2高空偵察機。它大搖大擺地飛往甘肅,又折返飛往臺灣。

14:18……從那刻以後,這一雷達回波信號就從監測設備上消失了。沒過多久,捷報傳來:U2被擊落,葉常棣被俘。施更生說:“那天,我們雷達站全體人員開心得睡不着覺。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多戰友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由於保障導彈部隊成功擊落U2,1963年年底,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施更生作爲五連連長,榮立三等功。

後來,地空導彈二營營長嶽振華成爲家喻戶曉的人物,這支部隊也成爲“英雄導彈營”,全營官兵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而施更生和這支神祕的雷達連,由於特殊原因,一直不爲人知,成爲這一重大事件的“幕後英雄”。再後來,他還去過大西北,保衛過原子彈試驗場。1979年,他在寧夏山區一座雷達站工作,在山溝裏摔了一跤,摔成三級傷殘。1986年,他正式離休。

從戎37年,施更生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寂寥隱祕、杳無人煙的山區雷達站。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他說,很幸運,自己爲祖國強起來貢獻過力量,也很幸運,自己見證着祖國的繁榮昌盛。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餘榮安:1949年, 我堅定革命信念爲黨的事業執着拼搏

餘榮安1931年出生於浙江省遂安縣。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攻打浙江一帶,很多同學都被迫輟學在家,餘榮安卻堅持上學。“那時候讀書比現在要苦得多了,每個星期,我都要挑着從家裏帶去的米,翻過幾座山才能到學校。儘管條件艱苦,可爲了有書讀,我愣是堅持了5個學期。”

後來,他從衢州中學轉學到杭州市安定中學,在這裏他從一名書生成了熱血青年。1948年,在杭州讀書的餘榮安結識了兩位在浙大讀書的遂安同鄉——方友敦和張自立,他們都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倡議建立了“遂安旅杭同學會”,並邀請餘榮安參加。“在他們的影響下,我開始接觸大量進步書刊,我經常會在浙大的‘於子三’圖書館裏看書,正因爲這些進步書刊的影響,才讓我成爲了一名愛國愛黨的熱血青年。”

1949年解放前夕,那一年,18歲的餘榮安高中畢業。原本,他也可以和同學們一樣離開杭州跑回遂安老家,可心中有着堅定的革命信念的餘榮安卻選擇留在了杭州。杭州解放後,他不但放棄回到老家,還放棄了考大學,積極響應省委“青年知識分子應走上工農兵結合的革命道路”的號召。6月,他便報考了“浙江省幹部學校”。在學校學習期間,在班主任周吉慶和組織幹事葉敬義的介紹下,餘榮安還祕密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我現在都還記得自己參加入團的情景:晚上大家聚在操場上,沒有燈,班主任就給我們舉着手電筒,藉着手電筒的光亮我宣誓入團了。”

自那天起,餘榮安便告訴自己:一定要爲黨的事業執着拼搏。1949年9月,餘榮安服從組織的安排下鄉貫徹省委六大任務,之後又積極投身到土改工作中,參加解放新區基層政權建設……那時候的餘榮安才二十歲出頭,可他的心中卻是滿腔的革命熱情。

1958年,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事業一帆風順的餘榮安被開除黨籍,撤銷職務,被下放到溫州、金華農村。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餘榮安得到了一次難得的機遇。正巧那一年,金華四中正在招聘老師,他便正式成爲了一名人民教師。站上三尺講臺,餘榮安認真對待每一堂課。1983年,餘榮安因其優秀的教學表現,被調到金華七中(青春中學的前身)當校長。在外人看來早已無可救藥的七中,餘榮安卻拿出了“勢如破竹”的氣勢來進行整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抓黨建、提高學校收入、提高教師福利、優化學校的配套設施……經過10年的努力,學校先後獲得了“市級文明單位”、“省級先進黨組織”等多項榮譽,曾經的“差學校”儼然成爲了一所優秀學校。“

1992年,餘榮安離休之後仍心繫教育,先後經辦和創辦了金華市園丁學校城西分校、金華市園丁學校、金華市江南高級中學和金華市公關人才學校,先後培養普高、職高、中專近千名合格畢業生,並籌建金華市首個縣級離退休教師協會。

從青年、中年再到老年,餘榮安的這一生經歷了太多苦難,可是他卻說:“不苦,因爲就算是在最苦的時候,我心中的信念依然是堅定的。你看,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讓我們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金建國:我的名字承載父母愛國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裏,所有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送上自己對祖國的深深祝福。金建國,同樣以他獨特的方式表達着對祖國的愛。

1969年10月1日,正是新中國成立二十週年,金建國出生了。“我的父母當時都是普通的農民,他們經歷過戰爭與動盪,給我取名爲建國,是抒發愛國情懷的一種表達方式吧。”能以“建國”爲名,金建國表示很”自豪”。

金建國回憶,小時候的日子非常的艱苦,喫不飽穿不暖是常事。雖然不是和祖國同歲,但金建國表示,自己也親眼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改革開放到香港迴歸,從喫得飽到喫得好,從沙子路到水泥路......不管是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祖國都有了質的飛躍。對於今天的生活,金建國表示非常的滿足,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家庭幸福,事業穩定,日子過得很滋潤。

金建國18歲的時候參軍入伍,經歷了四年的軍旅生活,在22歲時退伍。挺拔的身姿,不屈的意志,時刻準備着爲祖國奉獻,這是每個軍人的寫照。如今的和平生活,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無畏艱險和困苦,拋頭顱灑熱水換來的。參軍四載,磨練了意志,金建國表示,參軍入伍的意義非凡,也讓自己更加懂得了愛國情。

作爲婺城區環城村的村支書,金建國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愛國情懷。1995年底,26歲的他成爲了環城村主任。環城村作爲一個城中村,居民土地面積少,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是個難題。由於土地面積少,村兩委決定把居民個人的土地統一變成集體土地,通過出租房屋的方式增加收入。現如今,村裏的老年人每個月能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從村主任到村支書,轉眼間,24年過去了,但金建國仍舊在環城村兢兢業業,默默地付出。“我覺得自己沒做什麼值得驕傲的成果,國家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百姓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金建國作爲一個有着30年黨齡的老黨員,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祖國深沉的愛。目前,環城村兩委只有五個負責人,大大小小的事,金建國都親力親爲。不管是城中村改造工作,還是二七區塊徵遷工作,金建國都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的“雙城戰略”,盡心盡力,努力做好村裏的建設工作。

金建國說,有幸看着自己的國家一步步地強大,非常地自豪。他表示,自己會繼續堅守崗位,踐行好自己的使命,無愧於國家和百姓的期待。在生活上,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無愧於建國這個名字,無愧於父母的期待。

雖然沒有曲折離奇的人生際遇,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悲歡離合。可是,如今的生活卻是千千萬萬的先烈和許許多多像金建國一樣默默無聞的“建國者們”一起開闢出來的。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錢建國:我的名字值得驕傲一生

“錢隊長,我們這邊遇到點問題,你能過來幫忙看看嗎?”“錢隊長,我們一定按照你的要求,站好崗。”臨近國慶節,金華市政府大院的安保工作也顯得尤爲緊張而忙碌。錢建國作爲市政府大院保安隊的領班,更是不敢有半點馬虎。“我幹這一行已經有16年了,守好門站好崗已經成了我身上的一份責任。”

1983年2月,錢建國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裏,父母希望他長大以後能夠保家衛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便將他取名爲“建國”。往後的日子裏,“錢建國”便成爲了他的標籤,走到哪,大家都喜歡叫他“建國”。

“作爲‘80後’你會覺得‘錢建國’這個名字土嗎?”“不會,我反倒覺得挺讓我自豪的。”雖不是與祖國同生日,但對於這個名字,錢建國卻聽起來分外自豪,同時,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建設祖國,保家衛國”的信念。

19歲那年,村裏開展徵兵工作,錢建國二話沒說,便跑去報名參軍。但是,後來卻因爲種種原因,沒能被錄取。“真的很遺憾,沒能參軍,不然就可以去保家衛國了。”提起那時候沒有被徵兵處錄取,錢建國的心裏還是有着滿滿的遺憾。

20歲那年,錢建國在市政府當起了保安。保安的工作內容無非就是確保出入人員有序,這個工作說起來簡單,但事實上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時常,錢建國和同事會遇到不理解他們工作的人,對方往往會破口大罵;又或者是遇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做出過激的行爲,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錢建國始終認真對待,堅守崗位,“只有我們把好安全關了,才能保障政府大院裏每一位人的人身安全。”錢建國說。

於是,錢建國每天的工作內容不光是要嚴格覈實每一位進出人員的身份,還要在政府大院走上幾圈,把大院裏的每個角落都巡查到位,確保無安全隱患。正因爲如此,每天他微信裏的步數都是以萬起步。

“當不了兵,保衛國家是做不了了。但是作爲一名保安,我想盡自己的努力守護好一方安全,這也算是保家了。”一如他的名字一樣,錢建國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勞動着,用實際行動來建設祖國、建設家鄉。說起這麼多年來國家的變化與發展,錢建國有不完的話。“現在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越來越富強了,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就拿我自己的這個工作來說,這幾年的待遇也是越來越好了,生活根本不用愁。”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黃禮耀:“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我要感謝我的祖國”

當筆者走進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黃禮耀老人所在的小區,到達他居住的那棟單元樓下時,老人已經熱情地站在門口迎接了,“見到你就好了,我們小區正在整治,路不好走吧?趕緊進來坐。”見到記者時,黃禮耀便熱情地招呼起記者來。

老人的家,陳設簡單樸素,乾淨整潔,桌子上擺放着各類書籍以及報紙。黃禮耀老人出生於1925年10月1日。談起自己和新中國同一天生日這件事兒,老人頓時打開了話匣子。“我很幸運,新中國成立後,每年10月1日都能和偉大的祖國同過生日。今年,考慮到家裏太擠,兒子女兒們計劃帶我去飯店,一家人聚在一起爲祖國慶祝,爲我慶祝。”黃禮耀笑着說。

上世紀20年代,黃禮耀出生在金華一個九口之家,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三。據老人回憶,那時自己的父親在外經商,母親在家照顧幾個孩子的起居,生活條件還算富裕。黃禮耀先後在長山小學、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校(現金華一中)讀書,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然而,寧靜幸福的生活在上世紀40年代初,就此打住。當時,浙贛戰役爆發,日軍向金華一帶發起了進攻,搶殺奪掠,無惡不作,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家裏的貴重物品,還有糧食全被搶走,我的一個姐姐和弟弟也在戰爭中去世了。”爲了躲避戰亂,黃禮耀跟着家人逃到了龍游避難。在之後的日子裏,黃禮耀努力進取,順利考入會計專科學校進行學習,後來因成績突出被派往當地鎮政府負責會計工作。21歲時,黃禮耀加入了游擊隊伍,與士兵們一起英勇抗日。

1949年,黃禮耀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先後在蘭溪軍管會、金華市商業局任職,爲新中國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傾注了心血。

雖然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過許多曲折和磨難,但黃禮耀積極樂觀,懂得珍惜生活。1984年從金華市商業局離休以後,黃禮耀與青梅竹馬的妻子用心生活,精緻生活。夫妻倆一起在家看看喜歡的電視節目,養養花草,寫寫喜歡的書法,有感而發地寫幾首詩詞,幸福滿溢。除此之外,黃禮耀還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正能量。

“國家發展得好,政策好,纔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黃禮耀說。

2018年,妻子去世後,黃禮耀一人生活,一日三餐則由保姆照料。老人說,兒女們、孫子孫女都非常孝順,時常過來關心他的生活狀況。“我人到晚年,沒什麼可憂心的了,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高新科技的美好成果,已經倍感幸福。”老人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和祖國一起過生日。

採訪的最後,筆者給黃禮耀錄了一段視頻,在新中國70歲生日到來之際,老人對生養他的祖國送出了濃濃的祝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祝我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更幸福安康,大家一起攜手同心,共築中國夢。”

祖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爲您慶賀

王全雲: “入黨70年,祖國一直記得我們。”

在婺城區新獅街道盛世瓏城小區,有這樣一對老人,他們互相學習,互相攙扶,相依相靠,着實羨煞旁人,更可貴的是,他們都已年近90歲。他們就是王全雲和李德祥夫婦。每每談起這對老夫婦,身邊的親朋好友無不讚聲連連。

近日,王全雲夫婦收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感動萬分。老人激動地說,“這是來自祖國的關懷,說明國家一直記得我們。”

王全雲是一名有着70年黨齡的老黨員,可以說,她的一生始終在踐行着自己的初心:“哪裏需要我我就到哪兒去,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地工作。”

1932年4月,王全雲出生在浙江新登縣(現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194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新登縣府擔任科員、幹事,在開化縣任財稅局副局長、金華市(縣級)衛生局局長等職。幾十年來,她把對工作的無限熱忱轉換成對每一項工作任務的盡職盡責,面對每一次困難的勇於擔當。“她就像是一個女中豪傑,一步一個腳印,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從未停下奮勇向前的腳步。”由於王全雲聽力不好,採訪時,丈夫李德祥當起了傳聲筒。“他就是我的耳朵。”王全雲幸福地對記者說。

在王全雲夫婦身邊,各類書籍、報紙以及年輕人經常使用的電子設備,都能看到。對於夫婦二人而言,這些東西的主要功能不是娛樂,而是學習。報紙上的各種新聞,微信朋友圈裏的新鮮事,網友們熱衷的新話題,他們總會翻一翻,看一看。“人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即使老了也要不斷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在李德祥眼裏,妻子王全雲是一個不服輸的女性,1987年離休後仍然努力學習。20年前,她進入金華老年大學,學習書法、保健等。10年前參加離休幹部書畫協會,金華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練習楷書、隸書、篆書等,連續多年參加書法展覽。

在王全雲眼裏,丈夫李德祥好學善思,幾十年來筆耕不綴,不懈追求。他愛好攝影、旅遊、彈鋼琴,年過八旬時又拜自己爲師,學習書法。在他70歲那年舉辦了專場鋼琴演奏會,用了8年時間遊覽了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蹟,並編寫了《瑞東遊記》,記錄夫婦二人的旅途點滴,生活十分充盈。

“時間過得真快,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祖國發展得越來越好,各個城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全雲感慨地說,看着金華從原來遍地茅草屋、農田,到現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道路四通八達,她就很爲自己“第二故鄉”的發展感到自豪。

如今,王全雲夫婦雖已耄耋之年,但他們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每天堅持自己做飯,自己打理穿衣住行。李德祥老人說,“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每天早上5點起牀,沒有落過一個朝霞。”提及對祖國的祝願,夫婦二人堅定地說:“我們有幸見證了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逐漸到強起來的過程,也爲此努力過、拼搏過,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年輕黨員幹部的奮發有爲下,未來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