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 (上海,記者吳凡)訊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醫療廢物(下稱"醫廢")數量激增,根據生態環境部公佈的情況,2月11日,涉疫情醫廢佔全國醫廢收集量的18.4%;湖北省涉疫情醫廢佔全省醫廢收集量的67%;武漢市共收集醫廢47噸,全部按涉疫情醫廢處置。

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這些醫廢得到安全的處置,是此次防疫的關鍵之一。《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包括啓迪環境、東江環保等部分環衛行業內的上市公司於疫情期間強化了醫廢處置業務。

短期內醫廢處置需求的上升,或將提升環衛行業內危廢(尤其是醫廢)企業的利潤,而從長期來看,有券商認爲,此次疫情過後,地方政府將加大對環衛的重視力度和投入。

醫廢處置企業的稀缺性

根據華西證券發佈的研報,醫廢運營處置市場自 2003 年起快速發展,截至 2018 年年底,全國已有 383 家獨立運行專門處置醫廢的公司,另外還有 24 家兼具醫廢和危廢處置能力的公司,醫廢市場規模達近80億。

值得一提的是,醫廢處置行業通常一個地級市僅有一張牌照,因此醫廢處置企業往往在當地區域具有唯一性,正是由於前述唯一性的特點,各地市的行業競爭格局較爲穩定。

《科創板日報》 記者瞭解到,在A股市場中,有部分公司早已佈局醫廢處置業務,醫廢運營規模較大的公司包括中節能集團、潤邦股份、匯洋環保、啓迪環境、東江環保、瀚洋集團和河南利盈環保。

比如,啓迪環境目前在湖北宜昌、安徽亳州、安徽淮南等地都有在運營的醫廢處理項目,單個項目的日處理量約爲3-8噸,在本次疫情期間,公司也加大重點調整配備環保防護專項設備、環衛作業物料、消毒劑等物料到疫情重災區。

東江環保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河北、湖北等省份的生產基地已開始全力處理醫廢,目前公司具備44類危險廢物經營資質,危廢處理處置能力超過180萬噸/年。

另外,疫情期間,中金環境旗下子公司浙江金泰萊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被列爲肺炎疫情醫廢應急處置企業。

不難看出的是,受疫情影響,短期內醫廢處置需求明顯提升,那麼前述情況是否會對上述危廢處理企業的業績帶來顯著的提升?

中原證券發佈報告認爲,醫廢供給增加有利於提升醫廢處理廠運行負荷,降低單位處理成本。但醫廢處理量佔危險廢物總處理量的比重較小,因此,對危廢處理公司的2020年業績影響較爲有限。

不過,若從盈利性的角度來看,醫廢業務確實能爲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

比如去年11月,潤邦股份公佈擬9.9億元收購中油優藝73.36%股權的交易報告書顯示, 中油優藝醫廢處置業務板塊,2018 年醫廢產能爲 2.49 萬噸,醫廢處置收入 8107 萬元,毛利率爲 45%;2017 年醫廢產能 2.1 萬噸,醫廢處置收入 6864 萬元,毛利率爲 40%,前述兩年醫廢處置業務毛利率的平均值爲42.62%。

行業將愈加重視

有觀點認爲,疫情之下,政府對醫療垃圾及醫療污水的監管力度都將逐步加大,除了醫廢、危廢處理行業有望迎來快速增長外,環衛行業需求也將被拉動。

有環境衛生行業內人士向《科創板日報》 記者介紹,目前環衛行業主要突出三大板塊:環衛裝備、終端處理以及環衛服務。

《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A股環衛裝備行業以龍馬環衛、盈峯環境爲代表,其中盈峯環境於2018年通過斥資152.5億元收購中聯環境100%股權,佈局了環衛裝備領域。

安信環保團隊認爲,從需求端看,環衛裝備市場空間的驅動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環衛機械化帶來的增量市場、存量設備升級改造的存量市場以及垃圾分類帶來的增量,其中,隨着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推進,有望爲環衛設備帶來超200億市場空間。

就此次疫情防控而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消毒車需求量增大,環衛裝備生產商或受益。

與之相比,終端處理市場主要指的是,前端所有環節結束到終端處理廠之後的環節,例如垃圾焚燒等,上文提及的醫廢處置、危廢處置即屬於該領域,這一市場的A股代表公司爲啓迪環境、高能環保等。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環衛裝備,每年約300億至500億的市場規模;終端處理市場規模跟環衛裝備的市場規模相似;環衛服務的市場則最大,預估市場化規模在2000億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市場空間大,但是國內環衛服務市場集中度較低。比如近期A股上市的環衛公司玉禾田,其主營業務爲物業清潔和市政環衛等環境衛生綜合管理服務深耕環衛行業超過20年,但即便如此,公司自身測算的2018年的市場佔有率只有約4%,這也意味着提升空間廣闊。

市場前景廣闊,玉禾田更是在2月12和2月13日兩天裏,迎來了超過90家機構進行線上電話會議調研。

談及此次疫情的影響,玉禾田稱,其環衛市場化項目最近 2-3 月暫時有所停滯,但只是短期影響,疫情過去會釋放短期;長期來看,疫情過後國家對衛生防疫、環境服務的標準會大幅度提高,長期會有正向影響。預計疫情將倒逼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公共環境衛生的管理,環衛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爆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