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2歲半到3歲,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教,原本天使般可愛的孩子突然變得一天到晚跟父母唱反調,動不動就把“不要”掛在嘴邊。

這時孩子的重點是不要別人幫忙,不想聽別人的意見,而想自己來。這段孩子什麼都要自己來的時期,就是心理學所說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父母這時千萬要沉住氣,不要生氣,反而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因爲這正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黃金時期。

這段時期的特徵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抬頭,在心理上開始有想要獨立自主的慾望,而在生理上,孩子此時的自主行動能力也進步了很多,因此,內在的發展動力促使孩子試着切斷和父母的聯繫,主動嘗試與身邊事物互動,以確認自己的存在與能力。

當父母發現幼兒開始進入叛逆期時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

1.降低難度,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經驗。

如果孩子要自己喫飯,就給孩子不易打破的碗和容易握的幼兒湯勺,把食物切成小丁或小段後讓其嘗試。

喫得到處都是也沒關係,大不了就多洗幾條圍嘴或清理一下桌面和地板,只要孩子能順利把食物送進嘴,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讓孩子因爲獲得成就感而願意繼續嘗試是此時的重點。

2.不着痕跡地提供必要的示範。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遭遇挫折,如果父母此時幫孩子做或主動教孩子,孩子一定會反抗,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起做或輪流的方式不着痕跡地提供示範。

例如對孩子說:“好啊,我們一起來穿鞋,我先穿,你再穿。”然後自己邊穿邊說出穿法,一次做完一兩個步驟後就換孩子做,孩子做的時候再重複一次:“呀,寶寶真棒!都會……(再說一次方法)了。”直到孩子可以依樣完成。

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在意的其他人面前誇他:“寶寶好厲害,已經會自己喫飯了!你看,他會端好碗,一口一口吃光光,還不會掉出來呢。”像這樣給予鼓勵並再度提示重點。

3.循序漸進,給予孩子適度的挑戰。

孩子越來越熟練後,可以稍微提升難度,例如喫東西,從喫固體小丁到練習喝湯,之後可以再進行到喫布丁類食物,每次換食物時都可以對孩子說:“來,看看你是不是變得更厲害啦?”只要喫得不錯,就大加鼓勵。

適度的挑戰可以幫孩子保持新鮮感,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能力。

孩子想要自己做,這是多好的事!

父母要善用這種心理動力,幫助孩子順利完成邁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體罰孩子有效嗎?

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父母常以管教爲名打罵孩子,但事實上,打罵孩子只是在泄憤,完全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

打罵通常只會讓孩子陷入極度的恐懼,無法使其理解自己錯在哪裏並進行反省;更糟的是,打罵孩子除了讓孩子感到疼痛、害怕以外,並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行爲,他只知道這樣做父母會生氣,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合適。

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爲,而不只是發泄怒氣。

長期來看,打罵教育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讓孩子恐懼或憤恨父母,或產生憂鬱或自卑的傾向;甚至有研究指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智力水平較低。

不僅如此,經常性的打罵更可能使孩子變得麻木,造成孩子不聽話或不怕打;而父母的打罵更是在示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這一錯誤觀點。

許多有關校園暴力的研究指出,那些會對別人施暴的孩子,往往有着對孩子施暴的父母。

所以,父母要清楚自己管教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爲,而打罵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 分清犯錯原因,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分辨的是孩子在這之前是否受到過適當的教導。

如果孩子根本沒有被教導過,一犯錯就要接受責罰,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這個行爲錯在哪裏,以後怎麼做纔是對的。

如果孩子已經接受了教導,卻還會犯錯,父母則要了解是孩子明知故犯,還是雖然知道了卻不知如何正確執行。如果是明知故犯,父母可以在講完道理後給予處罰,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改正,並在孩子試圖改正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如果是缺乏方法,則要再次進行教育。

孩子畢竟還在學習和成長,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要教孩子方法、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能夠一點一滴地進步。

教育孩子時,切忌羞辱孩子,也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要保持寬厚的愛心來面對孩子的錯誤,把重點放在教育上:先表達感受,對孩子犯錯表示難過(而不是生氣),然後描述孩子的行爲,說明錯誤的理由,最後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爲是什麼。

必要時讓孩子多練習幾次,並讓孩子自己面對犯錯的後果、收拾殘局。下次再出現類似的狀況,只要孩子有所改善,即使沒有達到標準,也要肯定其努力,然後再次教育,直到孩子改正並出現新的行爲模式爲止。

文來自網絡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若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