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标志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正式实施。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7年来,作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鄂湘渝黔四省市充分发挥旅游、生态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武陵山模式”,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走出贫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旅游扶贫引路

多年来,武陵山片区因特殊的地理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贫困与落后的境况。

如何破解贫困难题?长久以来,身处武陵山片区的人们孜孜求索。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在武陵山,游在武陵山,渐渐成为一种现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旅游扶贫,武陵山恰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不久入列世界自然遗产的梵净山,孤峰突兀,沟谷深邃,瀑流跌宕,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武陵山第一峰。

梵净山风光

梵净山所在地贵州铜仁,大部分贫困户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这里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工程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实现脱贫致富。如今,铜仁已有20多万名贫困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益。

与贵州铜仁紧邻的,是湖南湘西。今年国庆期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接待游客269.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1%、9.75%。全州11万张床位平均出租率达到90%以上,凤凰古城、芙蓉镇、边城茶峒等地更是“一房难求”。

湖南湘西的乾州古城

近年来,湘西州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扶贫,初步探索出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跨村联合、产业融合、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双带双合双加”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全州旅游从业人员突破30万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湘西州已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地区,旅游产业扶贫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湘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亿元,预计全年将带动2万人脱贫。

在重庆,武隆是当地旅游业的一面旗帜。自1994年发展旅游以来,武隆用23年时间,赢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每年有2000多万人次来到这里,仅每年夏天到仙女山镇避暑的游客就达10万人以上。

武隆天生三硚景区

武隆区坚持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探索旅游+文体、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旅游+农业等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参与旅游服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处武陵山脉腹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区,恩施有2个国家5A级景区,16个国家4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黄鹤桥等景点闻名遐迩。近年来,以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以建设景区为引擎,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实现了“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的目标。

恩施大峡谷

吉首大学发布的《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1.2亿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66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50亿元。

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战中,旅游扶贫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武陵山旅游品牌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特色产业造血

旅游对扶贫的带动作用,从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发展可见一二。

依托乡村旅游,十八洞村通过猕猴桃种植业、湘西黄牛养殖业、苗绣手工业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在2017年2月成功脱贫摘帽。当年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018万元,成为湖南首批退出村和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

而这只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一个缩影。

湖南吉首的少数民族特色产品

如今,在特色产业引领下,武陵山片区的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一个个曾经落后、贫瘠的贫困县真正美起来、富起来。

地处渝东南的重庆市石柱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作为全国有名的辣椒之乡,小小的辣椒成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当地85个贫困村中,有33个村都在这一主导产业区内。

石柱辣椒

数据显示,2016年,石柱全县种植辣椒30.3万亩,产鲜椒29万吨,产业总产值16.8亿元,带动7219户贫困户种植辣椒2.6万亩,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此外,重庆还推动柑橘、生态渔、草食牲畜等七大特色产业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覆盖更多贫困户。同时,因地制宜,帮助和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

国家扶贫重点县安化是湖南益阳市唯一属于武陵山片区的县,近年来把做强黑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全县有茶园33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152亿元, 6.8万多贫困人口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其中有近5万人已实现脱贫。

从过去直接将扶贫资金打卡到户的方式,到如今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3种模式,组织和支持贫困农户跟着能人搞项目、闯市场,帮助他们发展或参与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是湖南近些年来探索出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447亿元,这是2017年湖北恩施硒产业的总值。这个数据,撑起了全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地处鄂湘渝交界地带的湖北来凤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藤茶产业是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早期的野生藤茶到如今的人工栽培、标准化种植,从移栽藤茶苗技术到直插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从小农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初级产品到产业链延伸,来凤藤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恩施的茶农在有机茶园采茶

截至2018年5月,来凤县藤茶产业基地造园面积达5.2万亩,覆盖全县8个乡镇78个行政村,有8000余户农户从事藤茶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25户),年产值近10亿元。

同属于武陵山片区贫困县的凤冈,是贵州的农业大县,“借牛还牛发牛财”成为凤冈脱贫的关键词。

凤冈的养牛场和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供牛、统一回购、统一购买保险的“借牛生财”模式,形成了“贫困户+致富能人+产业+贫困户+贫困党员”的稳定联结机制,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人走、贫困人口和致富能人一起跟着产业走的模式渐入佳境。

如今,凤冈县实现了产业扶贫覆盖100%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到2017年底,全县4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871户41754人下降到2402户7317人,贫困发生率从10.48%下降到1.84%,从而达到贫困县摘帽退出标准。

近年来,贵州在扶贫中壮大的产业还有很多,据贵州省农业厅统计,贵州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的产业有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

武陵山片区持续在产业扶贫中发力,加快做大做强水果、茶叶、中药材、家禽家畜、蔬菜等扶贫产业,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这些农产品也搭上了旅游快车,带动着农民增收。

抱团发展解困

为更好地推动武陵山片区发展,四省市各级政协围绕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农村电商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重庆酉阳县政协呼吁,制定《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立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切实促进武陵山片区协同、协调、协作发展。

特色苗绣致富

彭水县政协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结合评估结论制定出台片区规划后期实施工作配套政策。

铜仁市政协建议,将武陵山片区纳入全国金融扶贫试验区,加大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针对产业扶贫,重庆市丰都县政协、湖北省宜昌市政协提出建议,将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重复设立的村级服务站点整合,建立一站式服务站点,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县级分拣中心,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电商的积极性;进一步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龙头企业,在用地、立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针对武陵山片区交通网络建设的不足,重庆市秀山县政协提出,推动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尽快开工建设、加强区域间深度合作。湖南省邵阳市政协建议,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硬化工程指标分配,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重庆武隆区政协建议,制定出台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五年发展规划,制作片区旅游地图,规划主题旅游线路。

湖南张家界市政协认为,武陵山片区生态条件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全民旅游、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实施旅游扶贫可以弥补当前产业扶贫的不足。

湘西州政协建议,组建武陵山旅游产业联盟,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扶贫、大市场、大协同、大发展”新格局。

END

文|湘声报记者 罗艳芳 综合整理报道

责编|张    蕾

美编|李丽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