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晓保便为大家讲解一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消费者要注意防范辨别哦。在保险实务中,有些保险销售员为了尽快完成销售业绩,让消费者有紧迫感,也常常会利用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涨价等方式来诱导,从而使消费者仓促决定,没有看清细节、也没能根据需求认真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

晓保

妈妈,为什么刚才大厅里的叔叔那么生气?

因为那位叔叔买了一份保险,现在才了解到一些收益跟当初保险业务员说的不太一样,所以就比较生气。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

晓保妈妈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

晓保爸爸

有些保险业务员为了完成业绩,就选择了诱导消费者的手段。唉,殊不知这样会让很多人对保险产生不好的印象,是个恶性循环。

一般都有哪些销售误导手段呢?你跟我们说说,好提醒大家!

晓保妈妈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消费者要注意防范!

其实,关于防范保险的销售误导方面,保监会曾多次做过风险提示。晓保也就相关内容进行过一些科普。但是,在保险实务中,这样的违规行为却仍有发生。今天,晓保便为大家讲解一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消费者要注意防范辨别哦!

误导手段1

将保险产品混同银行存款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银保渠道,个别银行保险渠道产品销售人员在介绍保险的理财型产品时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诱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导致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了解自己所选购的其实是保险,等最后弄明白后,感到被欺骗甚至退保,给金融消费者造成了不便甚至是损失,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损害了保险机构的声誉。

如何防范?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在面对销售人员时,首先要提高警惕,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区分清楚该产品到底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银保产品不是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银行存款,而是兼顾投资与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其次,要认真阅读合同,尤其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部分,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在购买银保产品时,大家最好亲自抄写风险提示语句。此外,保监会曾发文要求银行在售卖银保产品时做风险测评,一些特殊情况还要投保人签名确认投保声明方可承保。

误导手段2

夸大产品收益,不实承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人会选择一些新的理财型保险产品进行投资,比如万能险、分红险等。由于这样的保险产品通常兼具投资与保障的双重功能,也有不少消费者选购。但是,监管单位却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却存在故意夸大产品收益,对消费者进行不实承诺、甚至还使用“攒钱”等说法,将本不确定的收益说成确定的、高收益,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和损失。

如何防范?

不要盲目相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保险消费者要仔细核验销售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及保险产品特征,详细仔细的听取业务员对产品的说明和解释,针对收益及产品本身的保障、缴费方式,分红形式等询问清楚,弄懂为止,确认产品没问题再决定购买。签署合同时,不要没有细看就草草签字。要认真阅读并理解合同中保险责任、除外责任、收益及领取方式等重要内容,防止销售诱导。

误导手段3

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涨价?

在保险实务中,有些保险销售员为了尽快完成销售业绩,让消费者有紧迫感,也常常会利用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涨价等方式来诱导,从而使消费者仓促决定,没有看清细节、也没能根据需求认真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其实,作为一种营销方法,如果信息属实,可以相对客观得告知消费者这样的信息,但故意营造这样的说法来给消费者造成压力,则是非常不可取的方式,容易为日后退保以及理赔埋下纠纷隐患。

如何防范?

保险消费不同于其他,其专业性决定了消费者在选购时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购相应的产品,从某个方面而言,保险没有所谓最便宜、划算的说法,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自己。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看清哪些可保哪些不可保,以及有效利用自己的犹豫期权利。

这些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手段,你遭遇过吗?

晓保提醒

除了以上手段,部分保险销售员还存在对销售政策进行不实宣传、对同业公司进行不实宣传、将本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作不实对比以及诋毁同业公司等情况。消费者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切以自我需求出发,选择适合的产品才是最根本的原则。此外,如果保险消费者遭遇了保险销售误导,请立即与“经办人员”联系,尽可能挽回损失,并及时向保险监管部门投诉,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下两篇文章,可以帮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