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消息,在自己的CBA賽季結束之後,遼寧隊外援史蒂芬森將謀求重返NBA的機會。

考慮到CBA聯賽近期進入休戰期、具體的恢復日期尚未確定這些前提條件,這條消息的出現難免會讓人產生諸多疑慮:在遼寧隊即將向着季後賽前進之時,史蒂芬森如果的確有這種想法,真的合適嗎?

其實,史蒂芬森和遼寧隊之間的種種不合適,真的是在此時突然冒出來的呢?

遼寧隊往年擁有着郭艾倫和哈德森的後場配置,且兩者在進攻端走的是兩條路線:前者會盡可能尋找攻筐機會,後者則會盡可能走高產型三分球投射路線( 如果結合近幾年的CBA數據,哈德森很有可能是同期最強的三分球射手)。

從大樣本看,這倆人的這種組合是不存在兼容性問題的。即便是在球迷們普遍認爲哈德森狀態下滑的18-19賽季,兩人同時在場時遼寧隊百回合依然可以拿到122.6分(如果維持一個賽季,遼寧隊的每百回合得分只是不如自成一檔的廣東隊):

而 一旦其中任何一人不在場, 球隊的進攻效率就會出現明顯的下滑。

但問題就在於:倆人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確實能夠做到很棒,但作爲球隊的兩大主攻手,他們這種過於“偏科”的風格,很有可能是不夠的。在針對性更強、對手檔次足夠高(注意這個限定條件裏)的系列賽裏,他們各自的弱點很有可能被放大。

攻筐是要射手提供空間支持的,郭艾倫畢竟是運動能力更差的國內球員(相對於外援),更加需要開闊的空間來爲自己提供攻筐條件,然而遼寧隊在建隊過程中並不重視這一項。

當年原帥租借期滿歸隊時就已經是一名三分球水準 遠勝於遼寧隊其他人的射手(他場均得分少,只是因爲出場時間太少), 這是遼寧隊的稀缺資源。

然而,當人們翻閱原帥當年微博的時候,只會記得原帥在那一年發了兩條離別主題的微博:前一條發生在當年的2月份,他以爲山西隊終將成爲自己的前東家;後一條發生在當年的8月份,他終於確信遼寧隊纔是自己的前東家……

偏跳投的球員則更容易出現狀態的起伏,像哈德森這種CBA最高產的三分球射手(且準星也不是很高)在樣本更小的系列賽之中會有更多不確定性。

如果系列賽的對手守的是偏保守的蹲坑策略,郭艾倫的攻筐是會受到影響的,那哈德森就必須把跳投做到極致且不能在狀態方面出現大的起伏。14-15賽季半決賽對陣青島時,哈德森做到了;15-16賽季對陣四川,哈德森就沒做到——很明顯,這兩支球隊都有一箇中鋒叫 哈達迪。

如果系列賽的對手守的是偏激進的延誤策略,那遼寧隊必須要在無球側給出更多的定點接球投回應。然而,18-19賽季半決賽期間,當郭艾倫打擋拆改變新疆隊防守陣型之時,遼寧隊無球側只有哈德森一個靠譜的點,而新疆隊的球員很少會放空哈德森……

遼寧隊要改變,就必須改善這種 兩大主攻手偏科、無球手投射能力平平的局面。遼寧隊也的確渴望改變,所以他們找來了前NBA外援史蒂芬森。

在攻筐領域,史蒂芬森在CBA就是一個學霸。

學霸身上的特質是,你真的以爲他只是一個和你一起打遊戲的人——即便來到了CBA,史蒂芬森在球場上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孩子天性”。然而,當打開他的成績欄一看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天賦的重要性,截至目前,史蒂芬森在籃下的出手比重達到了驚人的45.8%,籃下命中率亦是驚人的72.5%——對於一名小前鋒球員而言,這都是頂級了:

往年遼寧隊遇到哈達迪時,球隊主攻手總會在攻筐方面遇到巨大的阻力。然而,這種現象終於在這個賽季中得到了改善:

然而,史蒂芬森也是一個偏科生——他在跳投領域的表現,和他在攻筐領域的表現是截然相反的。

史蒂芬森過往在NBA效力時,在持球投方面一直存在缺陷(尤其是持球投三分)。直到上個賽季效力於湖人隊期間,他的這種狀況纔有所改善。然而,以史蒂芬森的履歷,他一個賽季的投射表現是沒有太強說服力的,結果是,到了檔次更低的CBA,史蒂芬森再也沒有找回自己上個賽季的三分球投射水準。

截止本次休戰期,史蒂芬森在單位時間內(每36分鐘)出手三分球5.3次,在所有非大外援之中只能排到中下游:

從結果上看,史蒂芬森的偏科,比哈德森的偏科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這裏面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CBA需要主攻手提供持球投三分技能。

CBA很難孕育出持球投三分能力極強的國產射手(好多控衛連最基本的運控都有問題),小外援在進攻端要做的是自己持球投開發大量的機會。

史蒂芬森攻筐能力再強,他也不是內線球員,如果剩下的那部分出手集中在低效的中距離,那必然影響他自己和球隊的進攻效率。

第二、遼寧隊本身的配置決定了小外援必須多投三分。

和一些同檔次球隊所不同的是,遼寧隊連最基本的接球投三分資源都極度匱乏。郭艾倫和史蒂芬森都走攻筐路線,其實會進一步放大球隊的這部分問題。趙繼偉在賽季中突然開始提高三分球出手出頻率,遼寧隊的三分球出手比重依然只能排到倒數第4:

哈德森和郭艾倫的偏科,至少能夠讓遼寧隊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裏;史蒂芬森和郭艾倫的偏科,卻讓遼寧隊陷入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困境——有勇氣去挑戰自我固然是好事,但強行自己給自己增加難度的選擇卻是值得商榷的。

前文提過:上個賽季郭艾倫和哈德森中任何一人不在場,遼寧隊的進攻效率都會出現明顯的下滑。到了本賽季的史蒂芬森身上,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他在場時遼寧隊百回合得到118.0分,不在場時遼寧隊百回合得117.1分:

顯然,史蒂芬森在場時,遼寧隊的進攻並沒有明顯的提升。當然,這裏面的因素也不僅僅是跳投,還包括了史蒂芬森在控制失誤方面同樣存在問題,這和他擋拆時一些糟糕的路線選擇、自己的運控和傳球技術是相關的。

(控制失誤只優於56.3%的小前鋒)

其實,史蒂芬森和遼寧隊的【兼容性問題】,又何止體現在進攻端呢?

遼寧隊當初引入史蒂芬森,其實也有防守端的考量。多年以來,遼寧隊一直在尋找着一個體型合格的側翼球員,從而在對陣廣東或者新疆時不至於在做初始對位時過於被動。

當時球隊管理層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無外乎【史蒂芬森有過單防詹姆斯】這份履歷。然而,單防過詹姆斯的球員不計其數,莫里斯和博揚也做過類似的工作。

這些球員身上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身爲場上的3-4號位球員,他們對於協防的貢獻實在太小了。在那些防無球的回合裏,這些球員對於防守的傷害卻容易被人低估。

而CBA的情況卻是, 國產側翼主攻手是比擋拆型後衛更爲稀缺的資源(最好的那個現在還在養傷), 小外援也以1-2號位的球員居多,而郭士強一般是讓高詩巖/趙繼偉/劉志軒去防這些小外援的。因此,在賽季的多數時間裏,史蒂芬森根本不會去承擔單防側翼箭頭的任務。

(芬森防的是劉冠岑)

只有在對陣對方有側翼外援的球隊時,史蒂芬森纔會扛起那部分任務,比如:擁有馬尚和威姆斯的廣東、擁有富蘭克林的山西和擁有瓊斯的吉林。但往下一分析,我們又會發現史蒂芬森身上的這些任務又會有“縮水”。

山西有劉冠岑和原帥, 富蘭克林更應該被定義爲控衛,遼寧隊基本是讓史蒂芬森去防守劉冠岑的(或者郭曉鵬);對陣吉林時,史蒂芬森過早陷入了犯規危機,遼寧隊 下半場其實 是讓郭艾倫去防守瓊斯的。

(郭艾倫去防瓊斯了)

所以, 在大樣本下,史蒂芬森並沒有把自己的體型優勢轉換成單防價值。而正如前文提及,史蒂芬森在防無球的時候,其對於協防的零星貢獻是在傷害遼寧隊防守的。

與新疆初次交手,史蒂芬森防無球時的糟糕專注度讓唐才育一戰成名;與山西初次交手時,史蒂芬森又讓劉冠岑和郭曉鵬在場上揮灑自如;對陣吉林時,下半場不再防瓊斯的史蒂芬森在無球側只是一遍遍的提醒裁判:我真的沒有伸手犯規……

隨着賽季的深入,史蒂芬森確實也改善了自己在無球側的防守專注度,但也只是從【投入度很低】上升到了【投入度時有時無】。從結果上看,這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正面效應。數據顯示,史蒂芬森在場時遼寧隊每百回合丟113.7分,他不在場時遼寧隊每百回合就丟112.2分, 比他在場時反而少丟1.5分。

自古華山就剩一條路,史蒂芬森如果只顧走自己的路,很有可能讓遼寧隊無路可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