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中央派指導組到武漢,既是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第一線工作的指導,也是同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並肩作戰。2月9日,中央指導組一天之內就去了2次武漢指揮部。

(原標題:戰“疫”27天,中央指導組“金句”背後的那些事)

武漢疫情防控,釋放新信號。

發佈會首次公開發聲之後,2月21日,中央指導組馬不停蹄,去了方艙醫院、部分援鄂人員駐地,以及收治非新冠肺炎病患的醫院。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醫務人員作出的專門指示,一個不落的意味更加明晰。 所有醫生,所有病患,所有人的生命安全都要守護。問題,正一個個解決。

1.戰略指導

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黨中央決定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正月初三,中央指導組趕赴湖北。

“黨中央派指導組到武漢,既是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第一線工作的指導,也是同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並肩作戰。”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梳理指導組的活動軌跡,譚主發現,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指導組去的最多,至少有19次。這裏,是武漢疫情防控的神經中樞。打仗的核心,正是戰略戰術。

疫情防控阻擊戰,怎麼打?

1月27日剛到湖北,中央指導組就去了多地探訪,難題重重,要先找到要害。

2月3日,指導組來到武漢指揮部。在這次會上,首次明確提出,要堅決做到“應收盡收”。

這場硬仗,抓住了最核心一環。

這一環包裹着問題的另一面,病人收到哪?關鍵的,還是牀位。

就說2月3日當天,武漢市新增了1242例確診病例,但當天的空牀位僅有139個。“四類人員”的收治隔離,目標是定下了,但矛盾很突出。

指導組不僅給出了思路,也想出了辦法。

3日晚,中央指導組還在開會,一場從夜裏十一點開到凌晨一點的會上,中央指導組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改建“方艙醫院”。

29個小時,3個移動P3實驗室,4000張牀位, 20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大約2380名醫護人員全部到位。

2月5日,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患者。“應收盡收”的難題,大大緩解了。武漢疫情防控的被動局面,開始變化。

“寧可讓牀等人,也不要讓人等牀”。

這句話,讓“應收盡收”按下了快進鍵。

2.嚴格督戰

應收盡收,刻不容緩。

2月9日,中央指導組一天之內就去了2次武漢指揮部。11日到13日,每天都去。

顯然,有人打仗“不及格”,中央指導組不僅在“指導”,也一直在“督戰”。

“戰時狀態決不能當逃兵,否則就會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6日的一場動員會上,“四類人員”收治隔離仍不到位,中央指導組敲了警鐘。武漢城區1100多個社區隨即開始了拉網式排查,機關幹部、高校教師等16739人也下沉基層,全天候全覆蓋。

不過,網絡求救的聲音似乎沒有衰減。9日晚上,在武漢指揮部,孫春蘭副總理第一句就是,排查落實得怎麼樣。

“要把好事辦好,怎麼能把好事辦壞?”

10日的約談會上,武漢市副市長等一衆幹部因轉運患者不力被責問。雷霆行動,還是在提醒武漢,必須立刻進入戰時狀態。

挽救生命,要分秒必爭,要實事求是。

“整個指揮系統需要提升,需要提高效率,如果指揮系統的工作依然是常態下的節奏,那麼就不能稱之爲戰時了,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指揮這場戰役和戰爭。”

11日晚,指導組直接在武漢指揮部調度各區轉運情況。青山區的90多個病人因爲血氧飽和度不達標,被方艙醫院退了回來。

指導組現場辦公,要求病人絕不能返回家中,所有醫療隊不能拒收。

“沒有臨牀診斷,就是確診病例,臨牀都符合了,怎麼還留着呢,爲了數字好看?”

12日晚,指導組要求將臨牀診斷病例都納入確診病例,加快治療。

第二天,湖北新增確診病例激增,卻沒有引發慌張,相反大家都支持,把臨牀診斷病例列入確診,對患者和防控疫情來說,都是爲了解決問題。

“要嚴格做到應收盡收,不能天天都有個‘尾巴’”。

19日晚,在指導組督辦之下,最嚴防控要求和三天的拉網大排查,交上了答卷。

閱讀量超過27億的“肺炎患者求助”微博超話裏,譚主看到越來越多的感謝帖。

“關口前移”,正在起變化。“與時間賽跑”,絕不是一句空話。

說到這兒,譚主還想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兒,指導組曾直接安排近400名記者,到社區隨機調查,還通過網絡徵集求助線索,都是爲了發現“應收盡收”中的遺漏問題。

事實上,2月3日指導組第一次去武漢指揮部時,就在會上播放了央視記者對一位患者家屬的採訪,講述了自己陪親人就診的艱難。當天,指導組還帶去了厚厚一沓各個媒體收集上來的各種求助線索。也正是那次會議,指導組推動武漢市加快排查和醫院牀位供給。

20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祕書長丁向陽也第一次,揭開了這個“祕密”。

“今天我在這裏告訴大家,你們(記者)發現的每一個線索,孫副總理都做了批示,要求武漢、要求湖北迅速整改,立即開展救治和這些患者進入醫院、進入隔離點的工作。”

千方百計,都是爲了人民健康。

3.並肩作戰

初到湖北,千頭萬緒,除了底數不清,還有物資不足,人員不夠……

醫用物資是抗疫最重要的裝備,但裝備壓力巨大,幾乎一直緊張。最緊缺的時候,全國所有的醫用防護服儲備,不能滿足武漢一天的需要。

沒有退路,一手推動湖北自救,一手推動全國復產。

中央指導組到湖北第二天,直接去了三家當地醫療物資企業的車間、倉庫、檢測室、實驗室,開了現場辦公會,現場解決了第二日所需1.25萬套防護服。

到湖北第三天,中央指導組已協調推動全國防護服產能恢復到近70%,日產2萬套左右。供需矛盾大,復產也不容易。在春節期間推動復產,有些地方的日工資爲平常的3到5倍。

除了調研物資生產企業,中央指導組的腳步遍佈疫情防控各個環節,處處體現實際行動。

譚主梳理發現,到達湖北之後,中央指導組去過的醫院有15家以上,其中方艙醫院3次以上,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各一次。

醫院是救治的主戰場,醫護人員是抗擊疫情的前線戰士。11日,瞭解到武漢泰康同濟醫院醫護不足,指導組立即協調,軍隊增派2600名醫護人員。13日,首批1400名醫護人員就進駐武漢泰康同濟醫院。

除此之外,指導組還去過農村、社區8處以上;看望各地援鄂醫療隊5次以上;探訪隔離點4處以上……

有難處,現場發現;有問題,現場解決。

武漢不是“孤島”,武漢不是孤軍作戰。

“我們實事求是,是什麼難處就說什麼難處,我們不是‘面對面’,我們在一條船上。”

這是2月9日,孫春蘭副總理在武漢指揮部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大約也能代表多數人的心聲。

現在,武漢的住院患者還有3萬多個,重症8000多人,危重症1600多人,救治任務依然艱鉅。

譚主想到中央指導組成員丁向陽在發佈會最後說的那句話:“不去武漢之患,不解全國人民之憂,不獲得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我們決不收兵。”

譚主相信,同舟共濟,決勝可期!

肖琦 本文來源:玉淵譚天 責任編輯:肖琦_NN67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