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节档,当初不被看好的《红海行动》上映后依靠口碑发酵完成票房逆袭,不仅拿下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还成功跻身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五位。

由此可见,观众的口碑发酵是影响电影后续票房的决定性因素。

口碑转化为排片,排片的增长又转化为票房的攀升。

在今年的国庆档,这一现象再次上演。

这一次的主角是它——

《中国机长》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在《中国机长》之前,关于空难题材的国产片鲜有成功的案例。

观众对这一题材的陌生最初直接体现在预售阶段,《中国机长》的预售成绩低于同期的另外两部电影。

但这一情况在上映之后的第二天,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得益于观众口碑发酵,《中国机长》的排片占比稳步上升,上映四天票房超过10亿,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相信还有一部分人心中写满问号:

怎么这么牛呢?

01、真实事件有多牛

众所周知,《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

2018年5月14日,9800米的高空,零下40摄氏度,34分钟。

这几个数据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民航历史上的奇迹——“5·14”川航备降事件。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当时飞机上的机长刘传健在经历了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等极端罕见险情后,面对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

最后成功让飞机安全降落,保全住了机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

创造了这个民航奇迹的3U8633机组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机长刘传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刘机长在此次事件里的操作方法被空客公司写进了操作手册。

这件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民航业——

牛!

02、硬核改编,没有飞机?那就造一架

电影只要原原本本地将真实事件呈现出来,它就足够有力、也足够好看了。

但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拍过这样的电影。

最终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落到了导演刘伟强身上。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熟悉港片的人,对刘伟强自然不会陌生。《古惑仔》、《风云雄霸天下》、《无间道》、《头文字D》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出自他之手。

对于不看港片的年轻人,大多数人是因为《建军大业》才知道他。

监制《烈火英雄》,票房成绩亮眼,但如今拍《中国机长》,他还是很头痛。

川航备降事件从起飞再到发现风挡玻璃爆裂,从高原返回成都,最后安全备降机场,整个事件的核心大概是34分钟左右的事情。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那么,如何将一个34分钟的事件扩充成两个小时的电影?

这就需要添加很多内容作为填充。

在电影开场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跟随着刘伟强的镜头,看到了整个民航是如何运行的。

电影里的3U8633航班在早上六点半起飞。机组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全部需要在凌晨三点左右到达。

各个部门分工配合,各司其职。

有人清理跑道,有人配送飞机餐,有人检查飞机外部,有人给飞机加油加水,还有人到飞机内部逐寸排查安全隐患。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凌厉的镜头切换,观众得以看到很多民航专业操作的展示。

这一段是全片关于民航业最硬核的宣传和科普。

它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一架飞机要飞上天,光有一个会开飞机的人,是不够的。每架飞机起飞的背后是很多人做着你看不到的工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结局已经知道的情况,如何才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还能有“坐过山车”般的感受。

刘伟强选择在飞机备降的过程中,做一些戏剧加工,加入一团乌云。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暴雨、狂风、雷电等因素很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最后飞机必须在云层开裂的时刻穿过乌云。这也构成了全片最让人手心出汗的一段剧情。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乌云有了,飞机上哪里弄?

刘伟强第一时间想到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随后他前往美国请教对方是如何拍飞机的。

结果到他发现美国拍飞机只拍一部分,剩余的部分靠特效。

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拍摄环境,刘伟强需要一整架飞机。

但美国那边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刘伟强回国之后,联系国内的航空公司,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造出了一架1比1的3U8633航班的空客A319模拟机。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这架飞机可实现模拟机俯仰、滚动、颠簸等操作。

好莱坞做不到的事,我们做到了。

“看着舒服、还原现场”是刘伟强在当摄影师和导演时对自己的要求。

03、确认过眼神,是会演戏的人

有人说看到《中国机长》的主演,就已经觉得成功了一半。

我想象不出还有谁比张涵予更适合演机长。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从《集结号》、《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硬汉是大众给张涵予的一个标签。

他的角色大多数经历坎坷,眼神写满着故事,皱纹透露着风霜。

这一次要演一个生活中就有的人,还是一个全中国都知道的人,张涵予直言“很难”。

他在开拍之前和故事原型刘传健见面聊天,通过谈话他揣摩到了一些刘传健身上的性格特点。

自律、严谨、不苟言笑、一丝不苟。

张涵予将这些性格特点进行糅合,再用自己的演技将他们呈现到大银幕上。

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了他洗冷水澡,练习憋气;看见没对齐的餐具立马将它对齐。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这些小细节都是这个角色性格的体现,最后也成了他化解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

就连说话的语气也和当时呼叫塔台的刘机长一模一样。什么是神还原,这才是。

这部戏张涵予的台词不多,很多时候都是靠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演绎。

在高空缺氧的时候,他的面部表情扭曲,青筋微现。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双手和身体因为低温不自觉地发抖。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当他把飞机成功降落在机场后,等所有人都离开了飞机,他一个人看着客舱,表情带点如梦初醒。

哪怕刚刚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职业关系让他不会因崩溃而放声大哭,甚至是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的语气也格外平静。

即便是在乘客得救后要求见机长,他从飞机走出来也没有以英雄身份自居。

一个鞠躬,一声抱歉,足矣。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这个角色的表演需要克制,因为克制才显真实,真实才显专业。

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是刘伟强从开始认定了的最佳人选。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她自身散发出的淡定气质,配上过硬的演技,在电影上映后就上了热搜。

在飞机出事之前,她对乘客的热诚服务,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所透露出的职业感和亲和力,分外动人。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危机发生后,她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坚守使命,眼神中所传递出的坚定,包括对机组成员的信任。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这句充满高度责任感的台词感染了许多观众的心。

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情绪的变化都融于细腻的表演之中,极具说服力。

正是因为有他们两个人,3U8633上的机组成员才能拧成一股绳,共同面对危机。

除了主演,客串的李现是一大亮点。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他在片中饰演了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区域管制中心管制员。

虽然是客串,但他在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上毫不含糊,那种理智的状态体现得很到位,不会让紧张的情绪,影响到机长。

此外,这个角色的原型人物罗天宇,他的老婆竟然也是现女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缘分……

片尾出现的朱亚文也是一个惊喜,他贡献了全场最有分量的一句“怎么这么牛呢”。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04、一个人创造不了奇迹

刘传健接受采访时坦言:

创造奇迹的不是一个人,一瞬间,而是一群人一辈子,我只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光一个机长拯救不了一架飞机。

在这场事件当中,管制中心、塔台、气象中心、管理局、应急中心、地勤、消防、救护、警务所有部门通力配合,专业冷静,有条不紊。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中国机长》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将机长塑造成一个英雄,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由机长这个点出发,覆盖整个民航业,让我们看到了参与这起事件的许多无名英雄。

奇迹并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是集体的胜利,是每一个环节上合作无间的胜利。

这正是这部电影为什么不以原型人物名字命名,而是要命名为《中国机长》的原因。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从预售垫底到4天票房超10亿,《中国机长》凭口碑逆风翻盘

这是张涵予在戏里说过的一句台词,也是现实中刘传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句“职责所在”可以战胜很多东西。

平凡的事做到了极致就是非凡。

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出自人民,如是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