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由誰製作?

新中國第一枚地對空導彈是什麼樣?

新中國第一架雙倍音速殲擊機有多厲害?

踏上這輛列車,你能瞭解到多個“新中國第一”,超燃!超給力!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瀋陽國慶主題有軌電車。于海洋 攝

近日,國慶主題列車在瀋陽正式上線運營。列車採用外包車和內包車結合的方式,車身“1949穿越2019”的設計鮮明大氣。車廂內,多個“新中國第一”的故事被製成有聲海報,乘客掃描車體的二維碼,就能收聽到主播講述的榮耀故事。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民衆在國慶主題列車中拍攝。李晛 攝

隨着列車的上線運營,初秋的瀋陽迎來了一次現象級的乘車熱潮。置身車中,老照片遍佈車廂各處,一步一圖景、一步一印記、一步一篇章,聽着“新中國第一”的有聲故事,恍惚間,恰似從2019年穿越至1949年……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一座歷經戰火、百業待興的城市從此有了新的使命。一座座關係國計民生的企業拔地而起,一項項技術難關被攻克,一件件打破國外壟斷的國之重器被創造出來。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1949年11月4日,在新中國成立一個多月後,瀋陽重型機械廠煉出了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隨後,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接二連三在瀋陽這座城市誕生。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

1950年9月,瀋陽第一機器廠(現瀋陽第一機牀廠)接到了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任務,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製作了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如今,這枚歷經60多年風雨的國徽依然高高懸掛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見證着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據瞭解,當時的生產條件十分艱苦,製作國徽的工具也非常簡陋,基本上都是工人自己動手做的,甚至沒有合適的尺子測量國徽,只能用工友的身高來測量。

在工廠設備簡陋、工具落後、技術存在難題的情況下,瀋陽第一機器廠的工人們反覆研究試驗,攻堅克難。沒有爐子,工人們砌了個磚爐;沒有化鋁罐,自制鐵罐代替;沒有脫氧劑,用木棒攪拌脫氧;沒有測試鋁水溫度的儀器,就在爐前肉眼觀察鋁水顏色的變化。

1951年4月,工人們憑藉精湛技藝,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關,成功鑄造出十多枚不同型號的國徽,其中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爲直徑2米的大型國徽。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由瀋陽製造。于海洋 攝

新中國第一枚地對空導彈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地對空導彈。

1962年2月,由瀋陽國營松陵機械廠(今航空工業沈飛)研製的新中國第一枚地對空導彈紅旗1號導彈0001枚總裝完畢,並進行了靜力試驗達到合格。

1963年7月,紅旗1號導彈完成第一次靶場試驗,發射模型彈兩發,彈道正常,考驗了發動機、彈體強度和氣動力性能,證明飛行正常。

爲提升紅旗1號導彈的性能,1964年,松陵機械廠第二設計室提出改型設計的方案,改型設計出了新型地對空導彈。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紅旗二號導彈。

從最初的紅旗1號、2號、3號,發展到後來的紅旗6號和紅旗7號,已經服役的紅旗9號、紅旗12號、紅旗16號等,紅旗系列防空導彈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擔負着中國防空的重任,構成了中國地空防空導彈的主體。

新中國第一架雙倍音速殲擊機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殲-7飛機滑行起飛

1965年10月14日,中國製造的殲-7飛機0001架在瀋陽國營松陵機械廠(今航空工業沈飛)總裝完畢,11月23日進行全機靜力試驗,加載到112%尚未發生總體破壞,試驗合格。這標誌着第一架國產化殲-7飛機研製成功。

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鏞駕駛首飛成功。此後,殲-7飛機開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殲-7飛機裝備部隊後,屢立戰功,有力地捍衛了祖國的領空。

“北京八分鐘”驚豔世界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2018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表演環節。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2018年2月25日晚,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研製的成果——24臺移動機器人圓滿亮相“北京8分鐘”,爲世人展現了一臺精彩絕倫而且充滿最新、最高科技元素的視覺盛宴,充分展示了中國智慧。這是中國新一代智能機器人第一次在奧運會上表演高難度舞蹈動作,僅僅90秒的換場準備時間,24個移動機器人要與舞蹈演員精準互動,完成16套複雜的機器人動作規劃……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演出場地內的燈光干擾多,這就要求機器人導航更爲精準,並且能用最短的時間作出判斷然後適應和調整,與演員進行互動。世界範圍內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的移動機器人演出陣容。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移動機器人車體攜帶“冰屏”,在表演中需要配合舞蹈演員完成一系列曼妙而複雜的舞美動作,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誤差,哪怕其中的一臺機器人有一秒的延遲或動作偏差,都將導致整個演出的失敗。強大的工業製造水平與科技創新實力,成就了這場完美的演出,中國用強大的科技實力讓世界矚目。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從煉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到天安門前懸掛的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從新中國第一枚地對空導彈,到驚豔世界的“北京八分鐘”;還有……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臺水下機器人“HR-01號”

1985年12月,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臺“HR-01號”水下機器人首航試驗成功。水下機器人試驗成功,爲中國建立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礎。1986年7月,國家“七五”重點科研建設項目——瀋陽機器人示範工程奠基開工。1990年通過國家驗收,並命名爲“中國科學院瀋陽機器人示範研究開發中心”。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新中國第一臺6000米水下機器人“CR-01”

1995年,國內第一臺6000米水下機器人“CR-01”研製成功,並分別於1995年、1997年兩次赴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開闢區開展調查工作,獲得了大量的海底多金屬結核錄像、照片及聲圖資料,爲開闢區資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它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爲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6000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亞洲第一臺鬥輪挖掘機

1996年,瀋陽重型機器廠爲內蒙古元寶山露天煤礦生產的3600立方米鬥輪挖掘機,設計能力爲每小時採掘3600立方米,被列爲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該設備結構複雜,工藝先進,達到當時國際水平。其重量4500噸,屬超大型設備,當時被譽爲“亞洲最大的陸上航母”。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世界首臺500千伏三相組合式發電機變壓器

2006年,特變電工沈變公司成功研製了世界首臺500千伏三相組合式發電機變壓器,該產品的研製成功,是中國組合式變壓器技術領域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2012年6月到7月,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最大下潛深達到7062米,刷新了中國載人深潛的紀錄,使中國具備了在全球超過99.8%的海底開展載人深潛作業的能力,標誌着中國深海載人技術可與美、法、俄、日等國比肩,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世界上最長的水泥熟料輸送機

2018年9月6日,由北方重工裝備散料裝備事業部設計製造的浙江湖州南方物流碼頭“空中運輸走廊”輸送機試車成功,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水泥熟料輸送機長近12千米,通過穿過羣山,實現了航道與水運碼頭無縫銜接,創造了“水泥熟料天上走”的壯觀景象。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國內規模最大、運營里程最長的現代有軌電車線路

瀋陽有軌電車線路是國內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70%、100%的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項目,第一個一次性建成一定規模的現代有軌電車網絡系統,第一個作爲區域骨幹公共交通的現代有軌電車工程。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臺機牀……這輛列車帶你穿越70年

新中國第一臺機牀、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第一塊電磁鐵、第一臺20000千伏安變壓器、第一臺25噸塔式起重機……

“以前只知道瀋陽是座工業城市,有許多大型工廠、企業,還不知道瀋陽創造了這麼多新中國第一,我很自豪!”“中國紅真美呀!國慶期間坐上這樣的列車很有儀式感。”“這麼有意義的主題列車必須來打卡!”來乘坐國慶主題列車的乘客們如是說。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新時代,瀋陽這座工業城市創造的無數個“史上第一”見證了新中國從咿呀學語,經而立之年,到今天的蛻變成熟。一輛列車不僅見證了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輝煌歷程,更唱響了民族和城市的時代主題!

本文動圖素材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網等提供,文字、圖片等素材綜合整理自《城市的榮光瀋陽解放70年輝煌成就》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