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召開,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但是國徽的設計圖卻有些差強人意,遲遲未能確定下來。因此,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而開國大典上,原本設計掛國徽的地方,也改爲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橫幅。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懸掛橫幅

新中國成立後,爲了能夠設計出更加完美的國徽圖案,並能在國慶一週年時使用,周恩來總理親自負責、直接領導這次工作。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兩個設計小組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一個是清華大學設計小組,這個小組由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牽頭,成員有建築學家林徽因、高莊、畫家李宗津、建築設計專家莫宗江等。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梁思成 林徽因

另一個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小組,由中央美院實用美術系教授張仃和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鍾靈牽頭,成員包括張光宇、周令釗等美術專家,而張仃和鍾靈曾一起設計了全國政協會徽與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紀念郵票。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張仃

清華大學小組的學者、專家大多是學建築出身、並且有留洋背景,他們的方案以“瑗”,即大孔玉璧作爲主題,強調中國特色。而中央美院小組的張仃等人大都來自延安,深受革命洗禮,他們的設計理念強調突出政權特徵。因此,這兩個組的方案大相徑庭。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中南海待月軒

在中南海的待月軒,兩組專家們經常爲一些設計思想展開熱烈的討論。一次,以張仃爲首的中央美院小組,提出要把天安門的圖案設計進國徽中,理由是“天安門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和開國大典升起第一面國旗的地方”。

面對這個提議,梁思成爲首的清華大學小組是什麼態度呢?他們表示堅決反對。他們堅持國徽上不能有建築物,而且認爲天安門是封建帝王的象徵,絕不能放到國徽上。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開國大典 天安門廣場上的閱兵式

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雙方的爭執被反映給了毛主席。聽完雙方的意見,毛主席表示:天安門不應視爲封建的象徵,應該視爲民主的象徵、革命的象徵放進國徽去。在肯定了中央美院的創意之後,周總理又提出了一點建議:整個國徽要體現出向上、響亮、挺拔的基調和氣氛,並且,還要加上一種圖案設計進國徽裏。究竟要加一個什麼圖案呢?

周總理隨後說起了一件往事。他說,那是在1942年冬天,山城重慶,寒風陣陣,宋慶齡同志在她寓所,爲歡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舉行茶話會。周恩來同志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周恩來 董必武 葉劍英等在重慶

茶桌上擺着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穀穗,被爐火映照得金光燦燦。這時有人讚美這穀穗真象金子一般。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同志撫摸着飽滿的穀穗,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穀穗畫到國徽上。”因此,周總理提出,圖案裏應該有穀穗。他的建議獲得了兩個設計小組的一致贊同。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中央美院小組設計方案

確定好方向之後,兩個設計小組的專家和學者們夜以繼日地抓緊工作,他們還廣泛吸取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參閱和參考了國內外大量資料。此時,本有舊疾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體都出現不適,但他們依然抱病堅持工作。

1950年6月20日這天晚上,國徽審查小組最後一次討論國徽方案。這幅是中央美院的方案,中心部分的天安門莊嚴聳立,上面是藍天,兩邊用穀穗環繞,顯得五彩紛呈。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清華大學小組設計方案

而這幅則是清華大學的方案,中心部分的天安門是正視立面圖,五星紅旗圖案佈滿天空,周圍是齒輪、穀穗和授帶,整個圖案以金、紅兩色相間,顯得吉慶莊嚴,隆重輝煌。

周恩來總理親臨會場,認真聽取了各位評委的意見。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組梁思成等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正式決定了國徽的圖案。

國徽上設計天安門圖案,原來是這個寓意

毛主席主持會議討論國徽圖案

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向全世界宣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這就是新中國國徽誕生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