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部隊番號幾經更改,駐地幾經變幻,官兵茬茬變化,但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官兵始終不變的是對黨的信仰,時刻牢記自己是“359旅傳人”,他們會繼承老前輩的戰鬥作風,鼓足幹勁,在強軍征程上繼續衝鋒。“359旅是模範”正是毛主席在南泥灣大生產活動中對該旅的讚譽,幾十年來,這支模範部隊一路走來,處處爭第一、事事做最好,時刻帶頭當標杆。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政委王英濤(左)代表全團官兵赴來鳳縣看望張富清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就要回359旅部隊看看。”收到老部隊的邀請,95歲老人張富清很開心。前不久,張富清老人曾服役的老部隊來人探望,請老前輩有時間回到曾經戰鬥過的部隊看看。見到老部隊來人,老英雄很激動。

今年初春,張富清專門給部隊寫了封信。他在信中說,部隊培養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成長爲一名革命軍人,我爲有幸成爲718團的戰士而驕傲和自豪。

曾在西北野戰軍718團服役的老兵張富清,戰時是突擊隊的先鋒,轉業後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深藏功名60餘載。是什麼讓他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老英雄的精神內核到底是什麼,老前輩的前身部隊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在探訪過程中逐步找到了答案。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359旅響應號召,進行南泥灣大生產

“往年的南泥灣,遍地是荒山;如今的南泥灣,陝北的好江南;又戰鬥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提起359旅,這首《南泥灣》曾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359旅是模範”正是毛主席在南泥灣大生產活動中對該旅的讚譽,幾十年來,這支模範部隊一路走來,處處爭第一、事事做最好,時刻帶頭當標杆。

1937年8月,359旅由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團改編而成。在抗日戰爭中後期,爲打破國民黨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減輕軍隊的供給困難,359旅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一邊在南泥灣搞生產,一邊隨時準備投入戰鬥、保衛黨中央,成績出色。建軍之後,359旅首次開展“雙擁運動月”,官兵被羣衆親切地稱爲“人民子弟兵”。中共黨史出版社在《十大精銳旅》一書中給予“軍中模範——359旅”高度評價,359旅在漫長的革命鬥爭中,塑造了“聽黨話、能戰鬥、敢喫苦、不怕死”的模範形象。張富清老英雄正是359旅模範形象的代表。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官兵開墾造田

359旅無論是在成立之初,還是發展壯大之後;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無論是執行任務,還是進行大生產,該旅始終都是聽黨指揮的模範,堅決服從命令,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進疆之前,旅隊不講條件,黨指哪裏打哪裏。革命戰爭年代,359旅是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先遣隊,勇於承擔先行一步的艱難困苦;在南泥灣邊戰鬥、邊訓練、邊墾荒,堅決服從命令,圓滿完成任務;受命南下北返,明知比第一次長征更困難、更艱苦、更危險,全旅官兵不講條件,說走就走;在解放戰爭中,旅隊響應毛主席號召,主動請纓解放大西北。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如今的南泥灣

(一)

從1927年湘贛邊游擊隊到西北野戰軍二縱359旅,雖經多次改編,但無論哪一次,全體官兵都時刻聽黨話、跟黨走。進疆之後,犁劍並用,哪裏辛苦哪安家。

1953年3月,359旅根據中央命令,組成農業建設第一師,十萬官兵就地轉業。進疆後,他們鑄劍爲犁,開墾荒地100多萬畝。放下武器,拿起農具,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對這支部隊意志的考驗。

走近老英雄張富清,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老英雄的質樸和初心。無論是解放新疆,還是準備奔赴抗美援朝一線,或是轉業到地方,在任何時候,張富清都對黨忠誠,黨讓去哪裏就去哪裏,黨讓幹啥就幹啥。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官兵團結一心進行大生產

在359旅,人人肯喫苦,個個任務都是高標準完成。南泥灣大生產期間,該旅開荒種地37000多畝,當年有收成,次年能自給;抗戰後期,359旅南下北返,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成功中原突圍,圓滿完成任務;解放大西北,永豐戰鬥灑熱血,扶眉戰役大追殲,解放青海、保衛邊疆……

(二)

打仗“特放心”。抗戰後期,359旅南下支隊從延安再出發,轉戰7個省份,歷時687天,浴血奮戰190餘次,行程2萬餘里,最後實現中原突圍。毛主席高度稱讚道:“你們到東邊,東邊就安全;你們到南邊,南邊就安全;你們到北邊,北邊就安全。”

生產“最放心”。1949年進疆後,官兵們白手起家,沒有住房,就在雪地上挖地窩子、搭柴草棚;沒有蔬菜,就用鹽水、辣椒麪下飯。以“不怕苦、不畏難,戈壁灘上蓋花園”的錚錚誓言,開墾出一片新的綠洲。

戍邊“最放心”。新的歷史時期,作爲359旅傳人的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多次擔負戍邊駐訓任務,發揮了穩疆興邊的壓艙石作用。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永豐戰役期間正在作戰的官兵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每次提起永豐戰鬥,張富清老前輩都會想到犧牲的戰友,哽咽甚至落淚。“不管戰鬥多麼慘烈,都要堅決完成任務”,這就是那一代老前輩的堅定信念。回到地方後,不論是在哪裏工作,張富清都要把任務完成好。在湖北來鳳縣卯洞公社,張富清和鄉親們靠肩挑、背扛、人抬,克服千難萬險終於修通出一條山路,圓滿完成黨賦予的任務。

(三)

359旅是一支“特能走”的部隊,堪稱作風優良的模範。該旅不僅以開墾南泥灣創造了戰爭環境下的農業奇蹟享譽天下,更以完成“三次長征”即“紅軍長征、南下北返、進軍新疆”的壯舉而載入史冊。

萬里長征,雪山草地,歷盡萬難苦也甜。359旅兩次上雪山,三過草地,歷經大小戰鬥1100多次,共計807天,成爲最後到達陝北的紅軍部隊。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英勇模範連學習永豐戰役故事

1944年10月,359旅一部組建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轉戰陝、晉、豫、鄂、湘、贛、粵7省區,歷時686天,經歷大小戰鬥200餘次,爲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這支部隊從受領解放新疆的任務,到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勝利進至和田和平解放新疆,歷時290天,行程五千餘公里。

在部隊,張富清走到了祖國最西部的新疆喀什;轉業後,張富清來到了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期間,張富清又被派到來鳳最偏遠的卯洞公社。張富清老前輩就像359旅一樣,是“最能走”的模範。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官兵代表走訪永豐戰役發生地,完成老英雄張富清的心願

359旅特別能打硬仗、打勝仗,無愧“最能打”的模範。土地革命時期,該旅參與反“圍剿”鬥爭,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在同蒲鐵路破擊戰、上下細腰澗殲滅戰、桑乾河游擊戰中,有效打擊日軍有生力量;解放戰爭時期,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在隴東、榆林、沙家店、運城、宜川、西府、澄合、荔北等重要戰役戰鬥中表現突出,作戰188次,殲敵41470餘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邊境作戰十天十戰,展現了這支部隊敢亮劍、能打仗的戰鬥本色。

從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圍,至8月28日返回邊區共63天,359旅歷經大小戰鬥86次,減員2917人,僅剩1900餘人。1948年的壺梯山之戰中,敵整36師全線動搖,向南潰逃。718團擊斃敵整36師副師長朱俠少將,俘參謀長張先覺少將,師長鍾松隻身逃走。永豐戰鬥中,僅一天時間,718團1營就因傷亡換了三個營長,6連一夜換了8個連長。張富清多次擔任突擊隊長,第一個跳下城牆,炸燬敵人多座碉堡。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政委王英濤(左一)和老兵劉聰普(右一)看望張富清

(四)

模範帶頭,359旅英雄榮譽多。據統計,1955年至1965年,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曾在359旅工作過的王震、蕭克、甘泗淇、李達、陳伯鈞、彭紹輝等6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王恩茂、文年生等18人被授予中將軍銜,鄧東哲、甘祖昌等98人被授予或晉升少將軍銜。抗日戰爭中,717團政委晏福生、參謀長左齊,719團教導員彭清雲,均在戰鬥中失去了手臂。他們征戰沙場,一步步成長爲獨臂將軍。

英雄的359旅,造就了太多的英雄。在探訪的過程中,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官兵代表先後採訪到了參加永豐戰鬥的原718團三營七連文書劉聰普、原718團一營機槍連戰士白玉倫、原718團三營戰士楊燕安等老前輩。大家被老前輩的戰鬥故事深深觸動,倍加體會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責任更加重大。

老英雄張富清的老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參加永豐戰鬥的原718團三營七連文書劉聰普回到老部隊講述戰鬥故事

一曲《南泥灣》將359旅戰天鬥地的拼搏精神從延安唱到全國。憑着一次次戰鬥的硝煙洗禮,這支英雄部隊凝練的“猛打、猛衝、猛追”的“三猛”精神在西北大地上紮根戍邊。

雖然部隊番號幾經更改,駐地幾經變幻,官兵茬茬變化,但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官兵始終不變的是對黨的信仰,時刻牢記自己是“359旅傳人”,他們會繼承老前輩的戰鬥作風,鼓足幹勁,在強軍征程上繼續衝鋒!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