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張富清一生也有他的歉疚。10時左右,張富清的小兒子張建全拿着一本退役軍人證書來到了聶海波的辦公室。

張富清:不負歲月不負人民

張富清獲得的各種證書和榮譽

張富清:不負歲月不負人民

勳章與證書

張富清:不負歲月不負人民

張富清的日記

壯麗70年

大國棟樑

在湖北恩施,張富清這個名字家喻戶曉。從高鐵恩施站下車,前往來鳳縣需行車近兩個小時。沿途,關於張富清老英雄的宣傳牌隨處可見。到了來鳳縣城,“學習張富清精神”的圖文標識更是出現在圖書館門口、政府機關大院,甚至街頭店面的LED滾動屏上。

在到達恩施之前,這種感受其實並不明顯。深藏功與名63年,這位戰鬥老英雄的事蹟,直到今年年初纔開始被廣爲人知。

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9月17日,張富清入選“共和國勳章”名單之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瞭解到,這位戰鬥英雄不僅是人民功臣、人民公僕,也是一個好父親、好鄉鄰、好長輩。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如今的張富清,還和過去一樣早起,做飯。在喫上一大碗麪條後,有時便與老伴兒一同去街上賣菜,路上碰到小孩向張富清豎起大拇指,他便樂呵呵地笑着回給小孩兒一個大拇指。他的一日三餐清淡簡單,一碟小菜、一碟鹹菜、一碟葷菜。他習慣每天看報、看《新聞聯播》、寫日記記錄日常所見所聞。他依舊穿着老舊的背褂、襯衫,兒女買給他的新衣服,連同那些珍貴的勳章、證書一道放入了他的老皮箱裏。那些躺在箱子裏的勳章證書,隨着時間逝去而有些老化,但那些戰功偉績卻依舊熠熠生輝。

藏了63年的報功書

近大半年來,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信息採集點工作人員聶海波,對2018年12月3日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當時,來鳳縣正在按照退役軍人事務部要求,開展退役軍人信息採集。當天上午,聶海波像往常一樣忙碌。10時左右,張富清的小兒子張建全拿着一本退役軍人證書來到了聶海波的辦公室。“還有其他信息嗎?”聶海波看了看證書便問道。

臨近下班時,張建全懷揣着一個紅布包裹跑過來,裏面赫然躺着3枚獎章、1份西北野戰軍報功書、1本立功證書。這一下子震撼了聶海波,他拿起來開始認真端詳:獎章屬於手工雕刻,紋路非常精美;而報功書早已泛黃,邊角已經磨損,上面用紅色的行書寫着張富清在西北野戰、永豐城戰鬥中的故事;立功證書上則用鋼筆字寫着“張富清在解放戰爭中捨生忘死,榮獲西北野戰軍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兩次榮獲‘戰鬥英雄’稱號”。看着這些佈滿滄桑的功勳,聶海波激動又敬佩,“想不到來鳳縣竟然有這樣一位戰鬥英雄,連他的家人都不知情。”聶海波說。

對此,張富清在日記裏說:“我已經是一名95歲的普通離休黨員、普通居民,不想給黨和國家增加麻煩。如果不再出示證書,就是對黨和組織的不忠,只好取出報功書、立功證等配合採集。”

“我有什麼資格張揚”

來鳳縣巡察辦主任邱克權知道張富清的事後,翻閱了來鳳縣誌,也沒有找到老英雄的相關記載:“爲什麼這麼多年沒有任何記載,立功的事也不讓大家知道,連家人都不告訴呢?”

95歲的張富清這才向大家道出緣由,他回憶起戰役和一同並肩作戰的戰友:“他們都爲人民、爲國家獻出了生命。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麼資格張揚呢?”那是張富清首次提及戰爭歲月和他的戰友,他的眼眶溼潤了,聲音也哽咽了。

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僕

1950年,因功勳卓越,西北軍政委員會授予張富清“人民功臣”獎章。1953年初抗美援朝,張富清再次主動申請入朝作戰。到達北京時,得知戰事緩和,朝鮮戰爭簽署停戰協議,軍委決定讓這批戰士骨幹參加文化補習班,張富清在防空部隊參加了兩年文化學習。

1954年12月,張富清從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畢業。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各地都急需大量幹部,他選擇去往最需要幹部的湖北恩施。“當時我很想回漢中,但國家需要我,黨員不去艱苦的地方,還有誰會去呢?”他給老家的未婚妻孫玉蘭寫信讓她過來。兩人領了結婚證,隨後到達恩施來鳳。

在來鳳,張富清一直服從組織的安排,在糧油所大力抓生產,提高舂米量。張富清任三胡區副區長期間,主管機關和農業生產。他經常帶頭播種、挑水、種地,還主導修建了三胡區老獅子橋水電站,供附近的兩個生產隊照明,點亮了三胡區歷史上第一盞電燈。

之後,來鳳縣開始了通路計劃,張富清又擔起了湖北與四川交界的高洞區的修路工程。高洞地處高山,四面懸崖,海拔一千多米,村子裏不通車、不通水、不通電,修車只能肩挑手扛,當時年過半百的張富清依然親自上工,喫住都和鄉親們一起,用最原始的農具搬運、修路。長達兩年多,公路纔算完工。“他總是一個月在農村20多天,我們根本見不上他的面。”張富清的小兒子張建全說。在當地年長的村民的印象裏,正是這個小個子黨員幹部,一步步讓村民的日子好了起來。

“不給組織添麻煩”

榮休後的張富清,日子樸素平淡。他繼續住在自家的老房子裏,穿着洗得發白的尼龍衫;衣服被單若破得着實用不了了,他便將其撕成條紮成拖把;陽臺上他飼養的花花草草,裝在他用青黴素瓶做的花盆裏;家裏的搪瓷杯,上面印着“獻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杯子的年齡將近半百,杯底打着三四個不同時期的補丁,卻被張富清用到如今。

他繼續嚴格要求着自己,爲黨爲公。在張富清的臥室書桌上,有成堆的學習資料和那本老字典,抽屜裏則鎖着他的日記和藥。張建全說,家人與張富清用的是同一種降壓藥,但享受着公費醫療政策的張富清,堅決不讓家人碰自己的藥,“有時候可能家人忘帶藥了,他也不肯拿出來,家人就只好回自己家裏拿藥”。

2012年,張富清因病左腿截肢。88歲的他裝上假肢又站了起來。他不願意給家人添麻煩,在家時也依然會做家務,“每天早上起牀,被子折得方方正正的;喫完飯後,若覺得家人沒洗乾淨碗,他還會默默去洗第二遍,再站在竈臺前把桌子擦一遍。”張建全說,父親在戴上假肢後,長久站立總是很辛苦,看他每次洗碗衣角都溼了,大家再洗碗時便格外仔細。

去年11月,張富清在醫院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價格從三千元到上萬不等,領導探視他後,勸他做個好的晶體,他是離休幹部可以全額報銷。但得知同病房的兩個農民用的是國產材料,只需3000多元,他也堅決要求改用和農民一樣的。“我就用最便宜的,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人要自立,不能給組織添麻煩”……這幾乎是張富清隨時掛在嘴邊的話。

近日,因爲長溼疹,張富清住院了。張建全和妻子在醫院照料他,但他卻依然不願意打擾家人,偶爾半夜會一個人悄悄起牀去洗手間。想要讓張富清多喫飯,方法很簡單,“只要往他碗裏悄悄多裝點飯菜,他總會把它喫完,從來不會浪費。”張建全笑着說。

但張富清一生也有他的歉疚。由於常年忙碌在外,1960年初夏,母親病重及病逝之際,張富清都沒能趕回家盡孝,他在日記裏寫道:“工作如此繁重,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絕對不能向組織提要求。把工作做好,就是對娘最好的報答,最好的盡孝!”

70年代,張富清的大兒子靠自己努力得到了恩施市一家有名國企的就業機會,張富清卻動員兒子去卯洞公社萬畝林場當知青……張富清不是沒有愧疚過,特別是對自己患病的大女兒。但對黨的忠誠卻讓他一次次做出選擇,而在張富清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女孫輩們也一直嚴於律己。

這半年,張富清的故事被大衆知道後,採訪逐漸多了起來。起初他不樂意接受採訪,更不願意家人有一絲高調。孫女在恩施市當老師,從網上看到了爺爺的故事,便轉發到了朋友圈,張富清頓時不樂意了,把孫女批評了一頓。直到後來組織要求,稱“這是新時代的戰鬥精神”,他才配合組織,同意讓家人接受採訪。

含淚憶戰友

張富清出生於陝西洋縣馬暢鎮雙廟村,從小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和長兄早已去世,母親一人將兄妹四人拉扯長大。14歲時,張富清便去地主家做長工。由於長期營養不良,直至21歲張富清仍舊個子不高,身材瘦弱。1945年,國民黨抓壯丁,家中唯一勞動力二哥被抓了去,張富清用自己換回二哥,但由於看着十分瘦小,國民黨部隊並不願意接收。張富清被關在鄉聯保處近兩年,直到後來才被送到部隊,當一個做飯、餵馬、打掃衛生的雜役兵,飽受欺凌。

這樣的生活苦不堪言,直到宜川戰役,國民黨軍整編第90師在瓦子街被我軍殲滅,張富清遇到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3月,張富清光榮入伍,加入王震所領導的英雄部隊,隨後參加了壺梯山、東馬村、林皋村、永豐城戰役。每一次,張富清擔任的都是最危險的突擊任務。6月,壺梯山戰役,張富清擔任突擊組長,帶領戰友一同攻下敵城碉堡1座、擊斃敵人2名、繳獲機槍1挺,那一仗,張富清第一次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並記師一等功;7月,東馬村戰役,張富清帶領的突擊組6人,再次掃清敵人外圍,佔領敵人碉堡,榮立團一等功。

1948年8月,張富清如願入黨;9月,臨皋戰役,張富清擔任班長,圓滿完成了對敵人的截擊任務,榮立師二等功。

11月27日,陝西蒲城,永豐戰役打響,戰鬥異常激烈,戰士傷亡慘重。張富清主動擔任突擊連連長。夜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最後總攻,敵軍在城牆上鑄起了一面槍林彈雨,“當時一個連不到一分鐘就倒下去了。我們連着換了七八個連長。”張富清含淚回憶道。他帶領兩名戰士順着地道接近永豐城,摳着牆壁縫隙攀上城牆,第一個跳下4米多的城牆,端起衝鋒槍一陣猛掃,用了七八百發子彈,打死了七八個迎面圍來的敵人,而他也被被子彈炸飛了一塊頭皮。顧不得滿臉鮮血,張富清把準備好的炸藥包放在地下,上面放8顆手榴彈,掩上沙土,便立馬拉開手榴彈就地翻滾兩圈後往前跑,炸掉了第二座瘋狂掃射的碉堡。爆破聲瞬時震掉了他的3顆大牙,但張富清卻依然一個人堅守陣地,爲大部隊攻城掃清障礙,其間他還繳獲了兩把機槍和數箱彈藥。

戰鬥勝利結束後,張富清榮立了軍一等功,並再次獲封“戰鬥英雄”稱號,王震親自爲他佩戴勳章,一張報功書也寄到了張富清的家鄉。記者問他:“爲什麼您打仗時那麼英勇?”張富清凝視着記者,說:“我打仗的祕訣就是不怕死。”然而他的另外兩名戰友,張富清卻再也見不到了。說到這裏,張富清潸然淚下,“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有好多都不在了,他們的功勞、貢獻都比我大,他們纔是真正的英雄。”

永豐戰役後,西北野戰軍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他們翻越祁連山,跋涉2500多公里,終於將紅旗插到帕米爾高原。

2019年6月17日,中宣部授予張富清“時代楷模”稱號。6月27日,黨中央決定,授予張富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這也還了他“去北京”的心願。看着路邊的街道,再看看北京城市的變化,他表現得格外高興。作爲一名老戰士,張富清說,他很“欣慰”:“我們國家的繁榮正是通過幾代人的奮鬥,如今我們的軍隊非常強大,人民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只覺得有一種知足感。”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