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一个悖论。

越是经济低迷时期,口红的销量便越好。

心理学家分析,当人们生活压力变大,一支口红的价格不高,却能给人一种安慰,便出现了反向增长的口红销量。

这个悖论出现于国外,但在我们民国时期,同样有这样的悖论。

民国属于动荡年代,可越是如此,话剧歌舞电影便愈加火爆。

一、大家闺秀,舞台新星

民国时期,社会思想逐步变得开明,但即便如此,选择从事话剧电影行业的,绝大多数并非大家闺秀。

俞珊是例外。

她是真正的大家闺秀,祖父曾经是鲁迅的恩师。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英文,先是在天津女中读书,后来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原本,她和话剧并没有缘分,可偏偏就是这样,有些人天生就应当出现在舞台。

大学里,偶然的机会,她被田汉拉去了南国社。

这是一个以演出为主的文学社,而成立这个社团的人,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诸如徐志摩、欧阳予倩、徐悲鸿、周信芳等等。

最初的时候,俞珊和这群人根本就没有相提并论的资格,可一次演出,改变了这一切。

那时,南国社正在彩排《莎乐美》,田汉一眼便相中了人群中的俞珊,并且诚恳邀请她来演出。

《莎乐美》是真正的话剧,出自名家之手,还有音乐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进行伴奏,但田汉说,这个话剧,如果没有俞珊必然黯然失色。

而情况也正如同田汉所预料的那样,《莎乐美》一出现便火爆了整个上海,而让大家买单的,真的是俞珊的表演。

她仿佛天生就属于舞台,大胆的表演,加上年少时期的知识激烈,这部戏在她的演出之下几乎成了当时话剧的巅峰。

最初出演时,票价是6角,等到演出第二场,便涨到了一块大洋。

三百人的座次,每一次都座无虚席。

自此,俞珊的名字便响彻了上海。

二、风华绝代,光彩照人

俞珊本身是喜欢戏曲的,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出演。

不过,当机会找上门,她也不会傻到要拒绝这样的荣耀。就这样,她走上了话剧舞台,成了当时最火爆的明星之一。

徐志摩和她相识,便是因为南国社之间的交流。

她着实是有才华,与那些没有思想的花瓶并不相同,因此,在南国社,她的人缘也特别好。

后来,俞珊又因为《卡门》中的精彩表演,收获了一帮粉丝,其中便包括徐志摩。

据说,徐志摩年轻时曾与一群好友去后台偷看俞珊化妆。哪想恰好听见俞珊喊:“啊,真要命,我要如厕了。”

这时候徐志摩居然找来了一只痰盂,一路小跑一路喊:“痰盂来哉。”

当然,那时候他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所以这应该也只是好友间的玩笑。

后来俞珊大火,而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

但徐志摩似乎还是她的粉丝,不仅在家里挂了一张俞珊的剧照,还在书房放了一件她用过的舞衣。

或许,这只是出于粉丝对偶像的欣赏,但哪有女人能够忍受这样的事,所以他和陆小曼还常常因为这件事而拌嘴。

后来俞珊出演《八骏图》,为了看她的演出,沈从文推迟了和自己未婚妻的见面仪式,专门为她而停留。

而后来沈从文也在小说中,对这件事进行了隐射。当然,除了他自己外,还有不少教授也被点了姓名。

梁秋实也曾为俞珊而痴迷,只可惜她已经名花有主。

俞珊嫁的丈夫,好巧不巧是梁秋实和沈从文的好友赵太侔,真不知道这两位如何感慨自己好友的好运气。

三、梦中情人,依旧传奇

她是闻一多心中的女神,是后者写作《奇迹》这首传奇长诗的女主人公。

当然,她和闻一多并没有别的缘分。

只不过,和一般的美女一样,俞珊也没有逃脱感情失败的厄运。

不过,感情失败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失败,只能代表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自己在感情方面存在缺点。

俞珊并没有因此而陷入绝望,离婚以后,她更加专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后来在建国后,便进入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工作。

正如经济学中的口红悖论一样,或许俞珊也是那群文人心中的一支口红。

她是大家闺秀,才貌双绝,喜欢她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了身份。

但对于俞珊而言,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她选择话剧,是因为自己喜欢。

她选择演出,也是因为自己喜欢。

乃至,她最后的嫁人和离婚,皆因为自己的选择。

在活得自由和通透这一点上,她一点也没有输给林徽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