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召必至戰必勝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抗擊新冠肺炎紀事)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2月17日,武漢天河機場。運-20、伊爾-76、運-9等3型8架運輸機陸續降落,身着各軍種迷彩服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魚貫出艙、迅速集結。這是自除夕夜以來,武漢迎來的第四批軍隊醫療隊隊員。

至此,陸海空三箭齊發,4000餘名軍隊醫護人員匯聚江城武漢,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支援隊並肩作戰,展開一場英勇無畏的生命守衛戰。

人民的呼喚,永遠是子弟兵前進的方向。在2020年這個不同尋常的初春,來自全軍醫療系統的官兵們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只爲一個共同的目標: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在最危險的地方,他們捨生忘死、迎難而上,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勇毅寫下軍人擔當。

爲使命而來:“不打這一仗,我會後悔的!”

除夕夜,23時44分,3架軍機在紛飛細雨中降落天河機場。第一批抽組的3支軍隊醫療隊帶着習近平主席的囑託而來,從聽令出征到抵達武漢收治患者,不到48小時。

千千萬萬網民見證了人民軍隊的快速反應,紛紛留言:“解放軍來了人心定!人民信任解放軍!”

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軍隊醫務工作者積極投身,義無反顧。

“2014年,我曾在非洲參加過抗擊埃博拉病毒疫情。作爲一名有戰鬥經驗的軍醫,上一線,我義不容辭。”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張曉華主動請戰。

大年三十凌晨,醫療隊隊員諶磊接到馳援武漢的任務,立刻從100多公里外趕回所在的醫院集結。他和妻子將不到1歲的兒子交給父母,爲抗擊新冠肺炎並肩而戰。

這個春節,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文職護師蘇俏瑤原本要舉辦訂婚儀式。除夕凌晨3:50,她接到徵召電話,便連夜從老家江蘇溧陽啓程,早上9:00已到達醫院待命。期盼了很久的訂婚儀式只好推遲。“等到疫情結束,再想自己的事!”她這樣勸說未婚夫,也勸說自己。

有着30年軍齡、26年黨齡的空軍軍醫大學赴鄂醫療隊隊員、986醫院感染科護士長任菊香已到了退休年齡,仍毫不猶豫地遞交了請戰書。“我是防疫戰線的老兵,臨牀防控工作經驗豐富。這也許是我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戰,我必須去!不打這一仗,我會後悔的!”

“作爲一名老兵,我必須上!”55歲的李琦教授也以堅決的態度主動請戰。他本身是一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爲了保持充足體力,他帶着便攜式呼吸機奔赴武漢,並率先走進病房,不顧防護服帶來的悶熱難耐,一口氣查清了37名患者的基本情況。“黨員、軍人、醫生,任何一個身份都決定了我必須毫不遲疑地往前衝。”

在傳染病防治一線工作了34年的毛青同樣堅決。抵達武漢後,他和戰友在48小時內整體接手金銀潭醫院綜合病房樓的兩個病區,進駐當天就收治了50餘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在陸軍軍醫大學支援湖北醫療隊中,共有7名像李琦、毛青這樣年過五旬的資深專家,他們被醫護人員親切地稱爲“50後”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主要由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醫院感染控制科、重症監護室等科室人員組成,醫護人員中有不少人蔘加過小湯山抗擊非典、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等重大戰役。兵貴神速,他們第一時間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時間進入隔離病區,第一時間診治危重病人,第一時間投入到火神山醫院病房的準備工作中。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爲了誰。”看着他們,無數人心頭響起了這句難忘的歌詞。

爲生命而戰:“不要怕,有我呢!”

從鼠年第一天起,首批抵達武漢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分別接管武漢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和武昌醫院相關病房。

2月2日,火速修建的火神山新冠肺炎專科醫院交由軍隊醫療隊接管,更爲艱鉅的醫療救治任務開始了。

火神山醫院主要收治重症患者。軍隊醫護人員們的任務,是從病魔手中搶救生命。

“下面開始會診,請主管醫生介紹第一個病人情況……”2月9日下午5時許,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和武漢火神山醫院聯通系統,開始進行5G網絡遠程會診。主持會診的是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陳良安教授。

“病人這兩天液體出入量是否平衡?”

“痰中帶血,要密切關注,此前會診有過類似病例。”

“氧飽和度突然在93%以下,要多注意,儘早處理,必要時複查胸部CT。”

“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使用降壓藥時要注意考慮患者此前基礎血壓。”

“目前患者凝血功能如何?要動態監測凝血功能,防止深靜脈血栓。”

…………

會診專家不時插話詢問,與前方主管醫生交流,不放過任何細節。陳良安說,遠程會診的重症患者,有的症狀很不穩定。針對每個患者的症狀,會診組集體研判後,提出調整用藥、加強生命體徵動態監測等個體化救治建議。

“不要怕,有我呢!”這是重症醫學科一科主任張西京常對患者說的一句話。他和同事們探索出“中西醫結合、營養治療、心理疏導、康復訓練”四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模式,對每一名患者實施個性化診療,使不少患者轉危爲安。

“科學救治、對症治療,才能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這是軍隊醫療隊的共識。接管火神山醫院後,他們制定了醫療、護理、保障等33項制度,規範治療流程,加強感染控制,建立起一整套科學施治辦法。

1月27日上午,一名患者病情惡化,重症監護室醫生李文放立即實施搶救。面對患者氧飽和度急劇下降,他迅速進行人工球囊呼吸,兩手用力硬把氧氣擠進去,使患者呼吸很快得到緩解。“病人病情危急,如果不及時採取恰當措施,人就走了。”李文放說。

救治病人的前提,是做好嚴格防護。

在火神山醫院,整個區域嚴格按照傳染病防治要求,分成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清潔區到潛在污染區再到污染區的線路,是不能逆行、不能交叉的。

醫務部助理黃順紅和感控專家一起,每天嚴密查找感控薄弱環節。“醫護人員在感染區高強度工作後,身心非常疲憊,在脫防護服時容易出現操作失誤。”她說。因此,醫院專門抽調感控專家成立督導組,對醫護人員進行實時遠程指導和提醒。

陳靜,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腎內科護士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顧不上兩次大手術後還未完全恢復的身體,再次主動請纓參戰。她是重症監護病房的“大管家”,不僅要負責病區所有物資的保管與清點,還要監督每一名進出重症監護室的醫生護士,被隊員們親暱地稱爲“愛嘮叨的護士長”。她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要戰勝疫情,盡力救治每一條生命;也要把每一位醫護人員安全地帶回去。

一切爲了患者:“抗擊疫情,不勝不歸!”

清晨,急促的電話鈴在前往火神山醫院的班車上響起。正與戰友討論工作的感染六科一病區護士長王曉靖接起電話,頓時淚流不止。“爸,我回不去了,我不能回去啊……”原來,她的父親在家鄉病故了。此情此景,讓車上的戰友紅了眼眶。

王曉靖的手機裏還存着與父親的合影,照片裏,父女倆笑得很開心。“每當想起父親,心裏就在流血。我真想飛奔回家送他最後一程,但我不能啊,不能在這場戰‘疫’中缺席。相信父親在天有靈,會支持我這樣做的。”她哽咽着說。

“每個人都有至親至愛想要守護,只是一些人捨棄了小家來守護更多的人。”醫生李俊在朋友圈裏這樣寫道。

疫情面前,這些來自軍隊的白衣天使們始終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抗擊疫情,不勝不歸”,成爲他們的共同信念。

在查房過程中,空軍軍醫大學赴鄂醫療隊隊員、986醫院護士長馮晶看到一位病人的頭髮亂了,就順手拿起梳子幫她梳理。病人難過地說:“過年前剛剛燙了頭髮,哪知道一生病折騰得不成樣子。”馮晶說:“看您狀態越來越好了,這是好事。把頭髮梳好,還是漂漂亮亮的,多好!”看着鏡子裏的確好看了許多的自己,病人高興地笑了。

在病房隔離區的日日夜夜,醫療隊隊員趙曉宇想盡辦法,只爲更準確地聽懂患者的話。她不厭其煩,或放慢語速,或打手勢,解決了一個個溝通難題,從而爲患者提供儘可能周到的護理。

因連日穿着防護服高強度工作,醫療隊隊員沈雪的身體幾近虛脫。細心的領導把她換到半污染區工作。第二天,身體剛有好轉的她就申請再次回到ICU病房。“我是呼吸科護士,最危險的時候應該陪在患者身邊。”她說。

疾病無情人有情。深夜兩點半,火神山醫院感染六科一病區護士張藝帆,收到同爲軍人的未婚夫陸翔宇的一條微信:“小帆,你在前線還好嗎?你的堅守奉獻讓我感到驕傲!我知道你很忙,有時間多注意休息,我等着你完成任務平安歸來!”這對戀人原本打算本月領證結婚,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出征,他們毫不猶疑地推遲了婚期。

如果不是妻子一大早發來祝福微信,感染三科一病區主任、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濤完全忘記了2月16日是自己的生日。從大年三十隨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他就一直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之中。相距800公里,張濤通過視頻動情地對妻子和7歲的女兒說:“在火神山,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對體力、精力的極大挑戰,但大家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這就是軍人的血性擔當,這就是黨員的衝鋒在前,這就是醫生的責任驅使。你們放心,等我凱旋!”

(本報記者蔡闖、劉小兵、章文、王斯敏、劉坤、安勝藍、晉浩天、張銳、章正、李盛明、張勇、姜奕名、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本報實習記者陳怡)

木寺晨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持恆_NY928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