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左爲盛懿緋,中爲何曉莉,右爲陶佳莉。林國彬 攝

一抹抹航跡,如彩練當空,五彩絢爛;一架架戰鷹,如箭矢疾馳,直刺蒼穹。

又一次,萬千觀衆仰望天宇。

“仰首一望碧空淨,唯見天兵畫彩虹。”一架架飛機不斷變換着夢幻般的陣型,凌空起舞、旋轉升騰……一系列的高難度動作充滿力量、激情和動感,領隊機梯隊將飛行員精湛技術和飛機優越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殊不知凌空呼嘯的領隊機梯隊中,有兩位御機飛舞的女飛行員。壯麗航程,“藍天舞步”,人們驚呼:“藍天,因她而壯美!”

讓我們記住她們的名字:陶佳莉,何曉莉。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陶佳莉

極限

彩煙交錯,隨風徐徐飄落的斑斕帶着一腔豪情灑向大地。

作爲我國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她們已飛過4種機型,飛行時間都在一千小時以上,都曾參加過國慶首都60週年閱兵、珠海航展、馬來西亞蘭卡威海空展、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等重大任務。她們具備獨立駕駛三代戰機執行飛行表演任務的能力,更擁有豐富的特技飛行表演經驗。勁舞藍天,她們留下靚麗的身影。

然而,大放異彩的背後,是將自己逼到極限的努力。

所謂極限飛行,就是把飛機性能飛到極限。身體狀態超越極限,才能創造出這種震撼的美。

陶佳莉坦言,挑戰極限,就是要應對身體素質的考驗,她們必須接受艱苦而專業的訓練。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何曉莉

表演隊隊長曾說,客觀來看,女性的上肢肌肉力量較弱,戰鬥機在高速飛行時,女性操縱某些裝置會有困難;她們的呼吸肌、頸部肌肉力量較小,在加壓呼吸及過載、彈射救生時,女性自身呼吸和對頸椎的保護較差;飛行表演最大載荷將近難以想象的9個G,強度極高。

女飛要出師,首先要面臨抗過載的巨大考驗。飛行表演爲了保證觀瞻效果,一般在觀衆視線能及的狹小空域裏進行,並做出集合、開花、俯衝、躍升、盤旋、滾轉等特技動作。這對很多男性隊員來說都算挑戰,於女飛更是一場“咬牙堅持”的戰鬥。精神高度集中!每一塊肌肉都緊張起來!抵抗過載時要憋着肚子繃緊呼吸!當時,不少男飛行員出現紅視或黑視的症狀,而陶佳莉卻牢牢抵住壓力,堅持了下來。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此次擔任地面保障人員的女飛盛懿緋。林國彬 攝

通關之旅,力量訓練必不可少。有的剛投入特技飛行的男飛行員連續多個架次之後手會顫抖,更何況女隊員。這種身體素質不是一拳揮出的爆發力,而是經久不息的耐力。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座艙中的何曉莉。林國彬 攝

“就像一隻手緊握一根臂力棒,既要用力攥着,還要柔和、準確地操縱。”大強度的體能訓練曾帶給何曉莉灰暗的記憶,她深有感觸地說,“剛開始不管是男飛行員還是女飛行員都有抓杆緊、動作僵的問題”,男隊員力量大相對容易適應,女隊員必須平時加強力量訓練,適應後再練習操縱動作。

陶佳莉給自己制訂了一整套訓練計劃,除了自己練習,她還主動按照男隊員的標準進行籃球訓練,從剛開始只能打半場、到打全場,從兩分中投、到三分遠投,每次訓練結束,男隊員都在休息了,她還要練習投100次三分球。如此這般,她的體力、耐力和臂力都有很大提高。

此次閱兵,負責她們的航醫曾說,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能看到她們堅持仰臥起坐、舉啞鈴、握臂力器等訓練的身影,有時爲了保證休息質量,必須提醒她們關燈休息。

確實,經過這種針對性的訓練,她們在特技飛行表演上更加自如、流暢。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誰持彩練當空舞。盧炳廣 攝

視野

清新、灑脫、陽光,是記者對陶佳莉的第一印象。蔚藍色的飛行服裹着高挑的身材,皮膚微黑,掛着笑容,還帶些書卷氣。

受領閱兵任務後,陶佳莉立即帶領骨幹人員集體攻關,分析存在困難問題,拿出預想解決方案,進行反覆研究論證。由於時間緊、任務急、標準高,她把整個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白天她和其他飛行員一樣討論研究,晚上常常挑燈到深夜,桌子上、牀頭上都是編隊訓練的相關資料。

5年前,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隊員曾和英國皇家空軍“紅箭”飛行表演隊交流。兩國表演隊隊員毫無拘束,暢所欲言。話題既涉及飛行技術、表演動作,也談及空軍文化、空天夢想。陶佳莉是極愛學習的姑娘,更篤信互相學習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在她看來,自閉帶不來真正的自信。

此次閱兵中,陶佳莉運用“他山之玉”,創新了諸多方法提升訓練成績。週末休息,她一頭鑽進機場反覆揣摩不同距離、不同角度下閱兵標誌線的視覺效果;飛行訓練她多方位確立閱兵標誌線“基準點”,並利用前機在座艙風檔框的位置和大小強化印象;夜晚就寢前,她堅持把當天的訓練“鏡頭”在腦海“放映”一遍,有時想到某個問題或者好點子,馬上爬出被窩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或者把編隊的搭檔拉起來實地“演練”一把。

夢想

不能輕易服輸。

這是何曉莉寫在日記裏的話。

“我的夢說,別停留等待。”

歌曲《我的夢》一度是何曉莉的手機鈴聲。

領受閱兵任務後,她更加投入地研究,動作、數據、軌跡、曲線……飛行表演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緊緊吸附着她的整個身心。房間裏全是飛行的相關書籍、資料;筆記裏,飛行心得寫得整整齊齊、密密麻麻。

表演隊還遴選經驗豐富的男隊員“一對一”互學,並肩戰鬥下,她一遍遍地計算數據,模擬軌跡,直到把每一條操縱要領都印在腦海。

停機坪上,她們女飛把飛機按照空中的間隔和距離擺好,模擬空中視覺效果,坐進座艙加深印象,尋找標誌線;模擬器上,單機、雙機,到四機、六機,從長機口令到每一個動作,從正常飛行到模擬偏差和特情,她們反覆練習精益求精。

面額曬黑了,鼻尖冒皮了,臉上早已顧不得“刮大白”擦防曬霜,可,小麥色的皮膚卻那樣明媚動人!“這是太陽爲我鍍上的光榮色彩。”在一次採訪中,何曉莉這樣解釋自己泛紅微黑的膚色。

表演飛行因爲高度低、態勢變化快,所以,對細節的要求尤爲嚴格。何曉莉回憶着剛到表演隊時,小航線着陸沒讓她少喫苦頭:加入航線的高度和速度保持不穩,忽高忽低。“在表演隊偏差十米就是很難接受的事了。咱們要通過每一個細節形成良好的飛行習慣。”大隊長的理由近乎苛刻,又不容置疑。

彼時,女隊員何曉莉飛3號位,這個位置在編隊的左側,不太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動作要領難掌握。第一次帶飛何曉莉是隊長曹振忠,剛開始單機還可以,遇到編隊,她不敢往上靠,距離保持不穩,操作僵化,動作變形,越修正偏差越大,曹隊長只好把前艙駕駛轉換爲後艙駕駛。

看到差距的何曉莉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何曉莉自己苦練鑽研的同時,一有問題就向姜金泉和米錄軍請教,他倆都曾飛過3號位,技術好。何曉莉把兩位老師的經驗和自己的體會結合起來,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經驗,慢慢地找線、卡位,逐漸找到了油門和控制感。最終動作達到了很高的標準,比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國慶70週年閱兵式領隊機女飛行員,爲你揭祕極限飛行背後的故事

教練機梯隊以整齊的彩煙向祖國致敬。劉川 攝

這些看似毫無優勢可言的女隊員,把每個架次、每個動作、每組編隊都練到了精準。她們對飛機性能的掌握、空中態勢的把握、飛行技術水平、心理素質、配合意識都有了質的飛躍。

每次大項任務對她們女隊員來說,是考驗和挑戰,也是新的起點。“選擇你們參加閱兵,因爲——你們,不僅是女隊員,更是優秀的戰鬥員!”隊長的這句話,一度讓何曉莉淚盈於睫。

飛出信心,飛出體會,飛出膽量。這個堅毅、颯爽、柔美、頑強的鷹陣裏,她們雖爲女子,但絕不退縮;雖愛做夢,但信念堅定。

每一番展現,都是力量的凝聚

每一次展示,都是信念的上揚

每一回展望,都是向夢想致敬

向女飛們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