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报道,已知的中国目前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进行第5次人工授精后死亡。在2009年的4—7月又进行了多次合笼交配,雌性斑鳖先后在池边的沙滩上产下4窝卵。

拯救斑鳖计划的始末

雌鳖生前照片,摄于2018年6月。袁畅 摄

一只斑鳖死了,你或许并不在意,它不像大熊猫等让所有人心心念念,也没有被冠以什么“活化石”之类的名头。但它却是这个星球上目前已知的最后一只雌性斑鳖,死于4月13日,或许我们将看着这个物种消失而无能为力。

据报道,已知的中国目前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进行第5次人工授精后死亡。“当开始拯救斑鳖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失去斑鳖了。目前为止,其实已经可以宣布斑鳖这个物种的功能性灭绝。”知名科普作者花蚀对南方日报记者说。实际上,不只是斑鳖,还有小鳖、砂鳖等不为人熟悉的物种目前也面临灭绝风险,栖息地的破坏、过度捕杀已经让这些物种的生存难以为继。而且它们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多数还只是学术界在关注。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斑鳖的正名与濒危

1873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把一个从上海寄来的大鳖标本定为新种,命名为Oscaria swinhoei。但由于标本数量太少,斑鳖有效种的地位尚未得到广泛承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华鳖或鼋的同物异名。1987年,有科学家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归到了斑鳖属。

1954年5月1日,苏州动物园对外开放,当时园内还有大小十余只斑鳖。但这些斑鳖一直被当作鼋——二者确实长得很像,学界又对斑鳖知之甚少。苏州动物园现存的雄鳖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和其他斑鳖打架还被咬掉了一块裙边。后来,老伙计们都没了,只剩它自己了。其他动物园也有过饲养,如北京动物园(2005年10月死亡,雌性)和上海动物园,同样,一直以来都被当作了鼋。

直到几十年后,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生物系建设,赠送了两只大鼋标本。该学院生物系赵肯堂教授对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才发现这两只“鼋”其实是斑鳖。经过多年研究,赵肯堂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斑鳖是一个独特的物种。

实际上,斑鳖与鼋有诸多的不同。斑鳖背盘长度可达110厘米,鼋一般不会超过80厘米。头部形状、眼睛大小与位置都不同,最主要的是斑鳖成体有较明显的斑点,而鼋几乎不会有斑点。

2006年9月19日,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主办,苏州动物园和金鸟基金协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斑鳖是一种独特而且严重濒危的动物,目前仅知的5只个体全部都在人工条件下饲养,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西园寺2只、上海动物园1只,越南还剑湖1只。最重要的是,尚未在野外发现有存活的个体,保护和人工繁殖斑鳖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失败的繁衍计划

“当开始拯救斑鳖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失去斑鳖了。”花蚀说。果不其然,保护工作一展开,西园寺的两只斑鳖死亡,上海动物园的雌性斑鳖也死亡了。

然而幸运的是,在距离苏州1000公里外的湖南长沙,一只被误认为是鼋的软壳龟类动物被证实是雌性斑鳖,推测约有80岁,也是长沙动物园的开园元老。

经过数次论证与讨论,两家动物园决定“联姻”——长沙动物园将这只雌性斑鳖送往苏州,与仅存的一只雄性斑鳖进行交配尝试。而繁殖方案在经过讨论后,决定采用自然交配的方式。

两只斑鳖在当年就有过交配,雌斑鳖也产下过100多枚卵,然而结果让人遗憾,没有一个是受精卵。在2009年的4—7月又进行了多次合笼交配,雌性斑鳖先后在池边的沙滩上产下4窝卵。这一次,终于有了值得惊喜的发现,第一批卵中受精卵有2枚,第二批中有5枚。工作人员为了使受精卵成功孵化,分别采取了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的方式,但是这道双保险却没能成功孵化出一只斑鳖。受精卵无论是在沙滩上还是孵化箱中的,孵化不到一周,在胚胎发育初期时便已死亡。

分析认为,一是雌性斑鳖饮食中营养吸收不够全面,多年钙摄入不足,蛋壳壁太薄;另一种可能是雄鳖的精子活力不够。

此后在2010年5月到7月间,斑鳖产过3窝卵;2013年,也产卵3窝,每窝都是63枚。同样均未能成功孵化。对于失败的原因,并没有什么定论。“动物栖息地的重建需要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气候的变化、人为的破坏等都加大了困难。而且,斑鳖的数量已经很少,栖息地的复原也缺少数据与理论支撑。”花蚀说。

多年自然繁殖的努力失败之后,2015年,专家组决定在当年5月进行首次人工授精。但是,首次人工授精以失败告终。此后又进行了多次人工授精,依然以失败告终。

工作人员对于促进斑鳖繁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但是最终没能让雌性斑鳖成功繁殖,反而是毁灭性的打击提前到来——雌性斑鳖因人工授精发生意外,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对于关注斑鳖的保护的人来说,无疑是噩耗,但是这与斑鳖本身种群的存续来讲,已经不是噩耗能够概括的了。“目前中国没有发现其他的斑鳖存在,尤其是雌性斑鳖,如果越南的两只斑鳖能够最终确定物种,并且确定有雌性存在,兴许还有一丝希望,但是如果没有雌性斑鳖存在,其实就可以宣告斑鳖这个物种的功能性灭绝了。”

保护更多不为人知的濒危动物

“斑鳖虽然已经面临功能性灭绝,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在斑鳖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相比较于其他很多物种,斑鳖的待遇算是可以的。”花蚀说,但是他也很无奈,“一些物种比大熊猫更为濒危。”

“斑鳖的濒危跟过度捕杀脱不了干系,其他鳖类如小鳖、砂鳖的濒危也是一样的道理。”花蚀说。他告诉记者,广西的小鳖和湖南的砂鳖,个头比中华鳖还小,但无论花纹、身体参数还是生境特点,都应该从中华鳖中独立出来成单独的种,“和斑鳖一样,当意识到它们是独立物种已经是在20世纪末。同样是在科学家写论文描述新物种的时候,它们的生存状况就都已经很差了。”

同样遭遇的,还有一种学名叫做黄胸鹀的鸟类——没几个人能确切知道这是什么鸟,但是在餐桌上,它却鼎鼎大名——禾花雀。1979年到1990年,俄罗斯贝加尔观察站标记了10460只黄胸鹀。而2012到2015年间,这个站一共标记到了9只。2017年12月5日,黄胸鹀正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距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除了保护物种之外,栖息地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花蚀认为,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可以成为优秀的范本,“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不是单纯地保护了大熊猫,更保护了大熊猫生存的生态链上的物种,所以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了很多的物种。比如拯救斑鳖,如果无法还原它的栖息地,或者是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原生生态链的话,实际上保护是非常难以进行的。”花蚀说。

策划统筹:李江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