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蜀汉是最弱的一个,但也是最好斗的一个。从关羽到刘备,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奉行的是积极进取的军事政策,几乎是一有空就打仗。为什么大家看《三国演义》都偏爱蜀汉?因为以小搏大,这样的帝国更让人热血沸腾,这样的英雄更让人心向往之,不是吗?

蜀汉的军事风格,源于其所推行的国策。而蜀汉的国策,简单来说就是“法家治国”,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大举征伐。但我们知道,在入主西川之前,刘备完全是一个儒家风格的领导,而诸葛亮则是典型的道家人物。一到西川,这两人怎么不约而同地上了法家的船呢?这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一个秘密,不能说破,或许在“隆中对”时就已秘密定下了。

这也是时势使然!蜀汉的两大对手中,曹操实力雄厚,难与争锋。孙权有长江天险,可攻可守。蜀汉则地狭人少,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关起门来过日子还行,要想收复中原、光复汉室,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唯一的办法是效仿一个人,用他的治国理念,把蜀汉变成一个大军营。当然,这个人就是商鞅。如果能像秦国那样由弱变强,一统天下,对蜀汉来说当然是个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刘备时期的法令之严,从他颁布的“禁酒令”可见一斑。蜀汉不仅禁止民间饮酒,连收藏酒器都算违法,堪称“史上最严”的禁酒令了。诸葛亮、姜维时期,法治也始终是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就亲口说过:“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蜀汉史上的三大疑团了。

第一,蜀汉频繁出兵,动辄以十万、数十万计,这对于鼎盛时户口也才九十多万、总人口四百多万的蜀汉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全民皆兵”,蜀汉就是一个大兵营,男子生下来就是打仗的,女子生下来就是搞后勤的,打到最后要投降了,还剩“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九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职业军人。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非杀马谡不可?答案:跟商鞅割掉公子虔鼻子一个道理,搞“法治”,越亲的人越要严办!

第三,诸葛亮为什么连打20板子这样的小事也管,活活把自己累死?答案:怕执法上出差错,影响法治。不过,这时的诸葛亮,哪还有半点道家人物的影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