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紮實的養牛基礎和技術,有了積累經驗、盧克松又得到了政府、農商行的大力支持,他養的牛慢慢的從最初的十幾頭髮展到現在的七十多頭。在他心灰意冷之時,作爲父親的盧凱實在看不下去,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父親在農商行得到的5萬元特惠貸,盧克松加倍努力,加倍學習,終於掌握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養殖牛技術,加之年輕靈光,他養的牛開始有了營利,養殖也開始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在大山鎮豬槽箐村,有這麼一位95後年輕大學生,在石漠化嚴重的深度貧困村中,通過養殖“西門塔爾”肥牛,2018年純利潤達到30餘萬元,賺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就是1995年8月出生的盧克松,一個敢想敢幹的年輕後生。

盧克松原本是上海杉達學院的一名大學生,大學生的他一度是全家人的驕傲。家人本以爲他會在大城市裏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卻沒想到盧克松會放棄留城的機會,返鄉回村做起了“牛棺”。

剛開始的時候,作爲一個外行人養牛,村裏人對於盧克松養牛的想法非常不看好,因爲村裏家家戶戶都養牛,但沒有一家靠養牛致富,爲此還惹了不少閒言碎語,這裏面自然也包括盧克松的父親盧凱。

盧凱告訴記者:我心裏其實十分的不贊成他回家創業,我認爲他喫不了這個苦,我們搞了一輩子的種養殖,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含辛茹苦將他送出黃土地,送到學校讀書,原本指望他有一個體面的未來,體面的工作,結果,他給我們講他要回家養牛,老實說,當時真是氣不過,斷絕父子的關係的心都有。

頂着諸多壓力,2016年,通過向同學朋友手裏借到的4萬塊錢,盧克鬆開始了他的養牛生涯。剛開始由於技術有限,牛長得慢,還死了幾頭,養牛之路也算是一波三折。在他心灰意冷之時,作爲父親的盧凱實在看不下去,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父親在農商行得到的5萬元特惠貸,盧克松加倍努力,加倍學習,終於掌握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養殖牛技術,加之年輕靈光,他養的牛開始有了營利,養殖也開始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有了紮實的養牛基礎和技術,有了積累經驗、盧克松又得到了政府、農商行的大力支持,他養的牛慢慢的從最初的十幾頭髮展到現在的七十多頭。2018年,養牛純利潤更是達到30萬餘元,父親原諒了和理解了他當初的選擇,村裏的寨鄰更是對他另眼相看,村裏不少年輕人還來找盧克松“取經”,盧克松致富不忘鄉鄰,對於來“取經”的人,他都認真傳授,毫不保留,贏得了親朋寨鄰的一致好評。

盧克松告訴記者:養殖走向正軌後,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獲得了圈舍和種草補貼,農商行的貸款也從最初的5萬追加到20萬,這個對我幫助很大。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跟着我一起養牛了,一起養牛的,我會傳授他們各種知識,而且還免費提供種草種子,下一步我還將大力倡導種草養牛,在技術上改進,在品種上改良,大家一起提高養牛技術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如今盧克松的養牛生涯可以說是風氣水起,不僅在村裏起到“養牛倌”的示範帶頭作用,還讓村裏的寨鄰賺上了養牛錢,帶動村民發展養牛增收致富。

採訪結束時,盧克松告訴記者,對於選擇回家創業,他沒有後悔,反而幹勁越來越大,信心越來越足,因爲他相信他的養牛事業將一步一步的走向規模化、標準化,最終實現農業產業脫貧增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