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李世民深感體力不支、去日不多,他不但給兒子李治過了治世的方子,還給兒子交代了自己的後事。特意要兒子記住,在自己駕崩之後,一定要把王羲之的《蘭亭序》的原本一併葬入昭陵。649年李世民歸西,剛剛即位的李治不敢違背先皇的旨意,把《蘭亭序》放置在父親的棺槨之中。《蘭亭序》似乎從此與一代帝王永遠沉入深處。

戰亂是斂財的好機會,908年,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來到了咸陽塬北邊的唐昭陵。他要給大唐最輝煌的皇陵下手。“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爲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爲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在歐陽修看來,《蘭亭序》的真跡通過溫韜的盜掘又重見天日。

溫韜人粗心細,他在盜掘唐代帝陵的時候,不但制訂了一個詳細的盜掘時間表,而且還對盜掘出來的物品逐一清點,造冊登記。雖然歷史沒有記載他到底具體都攫取了什麼東西,但他盜獲的東西一定不少。928年,後唐的明宗李亶下詔書賜死溫韜,那麼,溫韜盜掘的《蘭亭序》跑到哪兒去了?

由908年盜掘昭陵到928年溫韜被賜死的二十年間,溫韜在後梁和後唐的天下混跡,按說憑藉他的德行和人品是不可能受寵於朝廷的,可是他有由大唐帝王陵墓裏挖來的寶貝,憑藉這些東西他一路打通關節,在後梁的大地上站穩了腳跟。

讓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他差人盜來了《蘭亭序》,這回是別人由他的身邊盜走了《蘭亭序》。

是不是溫韜把《蘭亭序》拿去打點後梁、後唐裏某個好些書法調子的官人了?

是不是在溫韜死後,《蘭亭序》落入他的外甥鄭玄素之手?(賜死溫韜後,他的外甥鄭玄素繼承了他的東西)

是不是草莽的溫韜盜掘昭陵時,他看見了《蘭亭序》,可他對一絹行書沒有興趣,在盜取後很大方地用它犒勞了盜墓同夥侯莫陳威?而不久侯莫陳威被殺了,他的贓物又落入了誰的手裏,後人們不得而知。

後世還有些人認爲,溫韜的盜品登記薄中沒有《蘭亭序》,人間也不可能見到《蘭亭序》的影子。原因是李治也很喜歡王羲之和《蘭亭序》,他完全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人臨摹的《蘭亭序》掉換了王羲之的真跡,而後把它陪葬在自己的乾陵。

那麼,《蘭亭序》在乾陵嗎?

1958年發現了乾陵的墓道口,似乎挖開乾陵就可以揭開這團迷霧。1959年,文化部向國務院呈送了一份《乾陵發掘計劃》,周恩來總理思忖再三,在《計劃》上批示:“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自那個時候開始,要不要發掘乾陵的論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在上一世紀的六十年代還出現了郭沫若與高二適的《蘭亭序》作者真僞之辯。

那麼,挖開了乾陵就一定能解開《蘭亭序》的身世和去處之謎嗎。

王羲之的一紙《蘭亭序》,就是不被折騰怕也難以保存一千六百五十多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