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順着歷史的潮流而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論面對巨浪還是險灘,初心不變,使命在肩,永遠銘記98年前,嘉興南湖船上的承諾——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原標題:爲何“中國崩潰論”喊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卻越來越有活力?

來源: 楊朝英 人民政協報 

1

偉大的思想,猶如夜空中的北斗,一旦點亮,將指引黑暗中摸索的人們以正確的方向。

1936年7月16日凌晨兩點,初伏前一天的陝西保安,繁星滿空。一眼普通石孔窯洞內,一張沒有上油漆的方桌上鋪着紅氈,蠟燭映着牆上的中國地圖,忽明忽暗。

一夜未眠導致臉色略顯蒼白的毛澤東,卻沒有半點倦色,目光彷彿掠過百里外的國民黨軍隊、千里外的侵略者,語氣自信、堅定地向坐在面前的外國朋友,描繪着中國的未來。

一個半月前,年輕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帶着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前途的疑問,從北平登上了一輛有些擁擠破舊的火車。

出發前,他把能找到的疫苗都打了一遍。雖然對健康有些擔心,他的內心卻萬分激動。“因爲擺在我面前的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個跟紫禁城的中世紀壯麗豪華,在時間上相隔千百年、空間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紅色中國’去。”

他眼中的毛澤東,“像林肯”,自信、理性、有親和力。

他的系列報道,成爲震驚世界的名作《紅星照耀中國》。

他用手中的筆告訴全世界,中國的希望,就在這裏,就在中國“西北角”——延安和中國共產黨。

希望之火,12年後燃遍華夏神州。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新考場的鈴聲響起。

70年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走上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因何而能?

斯諾的無數後輩們就如同他當年一樣,走遍中國的東南西北,走進中國的工廠、礦山、商場、醫院、社區,只爲尋找一個答案:爲何“中國崩潰論”喊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卻越來越有活力?

也許,我們從1937年4月,“抗大”最著名的教員、中國共產黨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的哲學教學提綱中,能發現一些線索:

——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發展真理。

——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這個實踐論的時代真理性表達。

其內在邏輯,正是讀懂中國、弄清中國爲什麼能的密碼。

2

道路,決定命運。

2018年11月5日,中國(上海)國家會展中心。

一庭秋意滿,舉座盡開顏。

世界上最顯赫的三個經濟組織負責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來了!

中國的老鄰居——巴基斯坦、俄羅斯、越南等國家的總理來了!

中國的老朋友——捷克等十幾個國家的主要領導也來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場嘉賓、對全世界朋友們說的話,現在依舊蕩氣迴腸。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

——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中國舉辦的,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爲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中國彰顯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博大胸懷。

中國傳遞的,是中華民族必將復興的強大信心。

信心,來自腳下的路,越走越寬。

70年後,羅布泊沙漠深處那一聲聲巨響,海洋深處那一艘艘流動衛士的無聲警告,蒼穹裏織起的那張無邊天網,就是這個古老國度刻在新時代上航船上的一個個座標;

70年,中國原煤產量超過36億噸、鋼材產量超過11億噸,水泥產量超過22億噸……成爲擁有聯合國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這是中國智慧在物質層面烙印的一個個標誌。

信心,來自腳下的路雖不平,但攻堅克難之力愈聚愈深愈磅礴之底氣。

《舊唐書·魏徵傳》借唐太宗李世民之口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來到世間,以市場之名恃強凌弱、威逼利誘這套把戲,就從來沒有停過。

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則飽嘗這套把戲所帶來的屈辱苦難的滋味。

直到1949年,這套把戲開始在中國大地失靈了。

即便,新生的共和國家底薄如蟬翼,那時的火柴還叫洋火、鋼釘還叫洋釘、最高檔的房子還叫洋樓;描寫人的神態,有個詞叫洋氣;有個成語,叫崇洋媚外;

即便,面對日益發展的中國,美國牽頭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不僅限制成員國向中國出口戰略物資、高技術,甚至還包括鋼鐵、車船等民用物資,遠比對蘇聯、東歐國家嚴厲得多;

即便,當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沉渣泛起,一些曾經高擎貿易自由大旗的發達國家,現在卻站在自家大門口,向全球賣家勒索過路費……

但是,一個從救亡圖存的戰鬥中走出來的新興大國,一個由14億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之意志、決心和創造力匯聚起來的大國,如新日之初升,縱有陰雲遮蔽,也定會散發耀眼光芒。

這條路,自有其源。

站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大潮前,耳邊響起了2600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提示:有無相生。

現在的“有”,來源於對“無”的大膽嘗試——這70年,我們拋棄了晚清、民國時期不成功的資本主義探索,走上了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道路。

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現在的“有”,來源於心無旁騖的堅持——這70年,是中國共產黨作爲執政黨,領導各族人民衆志成城,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70年!

這就是“無”——不迷失的制度保障帶來的偉力。

如果說,這種有與無,傾向於道、還缺少些質感,那麼,在器的層面,解讀“中國做對了什麼”,則有大量實跡可循。

比如,高效、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

這是發端於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在新時代中華大地結出的豐收之果。

這是西方某些政客天天掛在嘴邊,腿卻陷在民粹主義泥潭無法實現的夢想。

最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上的一些老股民發現了一個現象:隨着滬港通、深港通等外資通道打開,外資似乎總能對大勢有精確預判。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一句“精英牛被外資牽走了”,更是引發股民瘋狂轉發。

進而,外資的流入、流出數據,已成所有股票交易軟件的必備項目。

此中祕密何在?

無他,就在於全球主流券商、研究機構手中都有一疊投資中國“操作指南”——

如果不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五年一屆黨代會的報告,就完全失去了方向感;

如果不仔細研究每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全會、各委員會和領導小組的會議要求,就根本抓不到當年工作重點;

如果沒理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那些研究員連所謂分析框架都建立不起來;

如果不深度剖析全國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預算報告、兩高報告,很多機會基本與之無緣;

當然,作爲研究者,年中調整也是必備的研究課題——這個,也有“指南”:年中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是觀察中國經濟政策調整的風向標和路線圖。

因此,每當這些重要會議召開的傍晚,無論是北京金融街、中關村,還是上海陸家嘴,以及美國華爾街,都會出現一個用電高峯——研究員要通宵研究這些會議精神,向全球投資給出投資建議。

這些成果都是高質量的——因爲他們據以做出判斷的信息,穩定、準確、可預期。

用政治學者的話說,那就是“負責任的”。

大道至簡。

  3

古老的北京,見證了中華民族屈辱史,也見證了70年來共和國的新歷史。

新歷史的底色上清晰印着兩個大字——人民。

新華門——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場所中南海的正門。

門內,5個大字熠熠生輝:爲人民服務!

這正是中國共產黨這個有8900萬黨員、全球第一大政黨的立身之本。

1945年4月,中共七大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爲其根本宗旨。

同年7月4日,毛澤東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有一番對話。

黃炎培直言:“我生六十餘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

毛澤東的答案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纔不會人亡政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典。

當羣衆隊伍經過主席臺時,“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毛主席在擴音器前大聲回答:“同志們萬歲!”“人民萬歲!”

人民萬歲!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北宋思想家張載把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總結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壯哉斯言!

千年後,中國共產黨把它作爲自己的志業,奮鬥了近百年,而且還將奮鬥下去。

壯哉斯行!

從打破一箇舊世界,到建設一個新世界,其間跨越的時空長度,遠比兩萬五千里長徵要長。

這就需要創新,需要國家治理體系適應時代要求不斷完善,它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依舊是人民。

今年90歲的田富達,還清晰記得70年前北京懷仁堂的那一幕。“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毛主席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的話,讓大家熱淚盈眶,把手掌都拍紅了,回到住處才感覺很痛。

田富達當時沒想到的是,他不僅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也參與創造了歷史——人民政協制度由此確立。

如今,我國既有選舉民主,也有協商民主,有事商量着辦。兩種制度安排互爲補充、相得益彰。

歷史翻到幾年前。

中共十九大期間,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刊文說,(中共)十九大不只是一個普通的黨內會議,更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會議。

這個影響,在於它關注的內容,3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200多次。

這個影響,也來自於背後運行的民主機制。

來看看,按時間脈絡,爲了這份報告,經歷了什麼。

文件起草組四次全會、兩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後,第一次在一定範圍內徵求黨內和黨外人士意見;

然後,9個調研組赴16個省區市,召開各級各類座談會65次;

59個承擔部門和單位組成80個調研組,深入1817個基層單位調研,召開1501次座談會、研討會;

25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提交65份重大理論、實踐問題報告;

再組織黨內一定範圍討論,共徵求4700餘人意見,書面反饋材料118份;

接着,召開5次黨內座談會和一次黨外座談會,聽取意見。

經整理,共提出意見2027條,扣除重複意見後爲1773條,其中,原則意見179條,具體修改意見1594條。

提交中央全會討論時,增寫、改寫、文字精簡986處,覆蓋各方面意見和建議864條。

還沒完。

中共十八屆七中全會上,中委10個分組、中紀委4個分組又深入討論,提出建議。

最終,經過充分民意表達、經過反覆論證、經過現代民主機制反覆錘鍊,報告出爐。

只有這樣的報告,才能每個字都立得住;

面對這樣一份報告,誰會輕視?誰又能輕視?

還有哪個國家、哪個政黨,能如此廣泛汲取民意,又能牢牢把握住時代的航向不跑偏。

如果說,現實需要是決定一個國家制度形成的動力,那麼,歷史文化傳統就是它的基因。

1929年至1930年,一位剛屆不惑之年的英國曆史學者,自西向東穿過歐洲,到達中國。

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得出了一個讓全世界意外的結論:新世界將在東方古國中國出現。

這位被譽爲“近世以來最偉大歷史學家”叫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他說,西方國家用經濟、技術、軍事影響和征服了全球,卻無力解決民族國家林立、糾葛紛爭不斷的超級難題。這個問題,只能由一個崇尚和平、歷史悠久且分量夠大的文明體,才能解決。

他的《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一版再版,成爲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案頭書。

止戈爲武。這正是中國關於和平與戰爭關係最樸素的表達。

周初已成書的《司馬法》一再提醒統治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時間流逝,湯因比的預言,正成爲現實。

中國作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推進國與國之間的和平發展爲己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不僅要看到我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期待。

就像一個大家庭,你心裏想着別人,別人纔會想着你。

人同此心,家國一理。誰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百姓就會把他捧在手上。

4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今亦如是。

何謂華潤?

中華毛潤之。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華潤集團董事長的谷永江對面前的年輕人說。

2018年,從延安走出來的華潤,已經80週歲。谷永江與之同齡。

谷永江作爲中國入世談判第三任首席談判代表的身份,廣爲人知。其實,他在1996年至2000年底,職業生涯最後一站,擔任華潤集團董事長。

他告訴年輕人,奮鬥的人生纔有意義,爲了國家、民族奮鬥更有意義,而這與年齡無關。

何謂華爲?

中華有爲。

1987年,任正非在註冊公司時,因爲起不出名字,就用了牆上標語“中華有爲”中的兩個字。

兩華,實爲一華。恰如並蒂蓮,根緊緊纏繞在一起。

有的偉大,出於使命;有的偉大,出於不認命。

2019年7月22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兩家企業都進入了百強,前者位列80,後者位列61。

有評論說,這個榜單上的129家中國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國有企業繼續保持控制力、影響力,民營企業繼續在消費端發力,充滿活力。比如,衝進榜單的小米集團成立只有9年,創始人雷軍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和投資人。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公司,還有那麼純粹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了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這些國企都已整體或部分上市,而且很多都不僅一個上市公司。

比如,華潤集團。

它在香港就有7家上市公司——華潤啤酒、華潤電力、華潤置地、華潤水泥、華潤燃氣、華潤醫藥、華潤醫療;

它在內地還有三家上市公司——三九、雙鶴、東阿阿膠。

那些大民營企業呢?

——小米是上市公司;

——阿里、京東、聯想、吉利等明星公司是上市公司;

——即便名氣不那麼大的海亮集團,在A股、港股、美股都有上市公司,還有一家子公司在新三板。

終於有一家不上市的——華爲——但它的股東可不少,近10萬人!也正是這種股權結構,當華爲在面對美國政府的極限施壓時,任正非才敢於說,我們規模可能會小一點,但絕不會垮掉。

自助者,天助之。

箇中祕密已經呼之欲出。

是的,對於原來的央企、國企來說,混合所有制正成爲現實。對於大民企來說,股權多元化帶來的規範化治理,遠比融資重要。

是的,中國經濟的頭部企業,正奔跑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大道上,爲中國經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開了好頭。

是的,肇始於1978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開花結果。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評價說,中國的持續成功發展不僅解決了中國問題,也爲西方走出困境提供着啓示。

這場改革,並沒有現成答案。

2005年,重慶力帆創始人尹明善在一次面對企業家的演講中,用了《草鞋沒樣,越編越像》做標題。

這是實踐理性的民間表達。

這是“摸着石頭過河”在經濟領域的反映。

這是充滿企業家精神的時代精英對未來的心聲。

鄧小平同志說,我們要趕上時代。

現在,我們已是時代的領跑者之一。

但,改革沒有完成時。

如果,我們把時間的維度拉得更長一些,拉到中國經濟史的長卷中觀察,就會發現,改革其實一直是中國經濟探索的主題詞。

從土地私有的原始社會,到土地國有的封建王國產生,從貨殖流通小、散、亂的春秋戰國,到鹽鐵專營的漢武時期,從秦朝的驛道到隋唐的大運河,從金屬貨幣一統天下,到北宋初年四川出現的紙幣交子,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探索史。

到了近代,從洋務運動到民國民族資本主義試水,乃至於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經濟的改革、探索從未止步。

如果,我們把空間的維度也拉得更寬一些,拉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全景視角,就會發現,改革不僅僅是經濟加速劑,更是中國不斷成長的動力源。

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爲響徹中國天空的新時代主題詞之一:政治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快速推進;經濟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走向深入;國防上,軍隊改革的強力推進,極大地提升了戰鬥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前半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

後半程,面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任務,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依舊任重道遠。

改革,自有邏輯。

因時而生,因勢而變。

這正是中華哲學的一個支點,也是改革的文化底色、傳統稟賦。

今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出版了一本大部頭《大趨勢:中國下一步》。他在序言中說:人們發現,二戰後,在十幾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中,東亞就有五個,而他們都處於傳統儒家文化圈中。這絕非偶然。

本立道生,吾道一以貫之。

這個本,就是人民,就是民意、民族大義。這是中華哲學的另一個支點,也是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

中國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經濟史》中說,但拿中國經濟史的眼光來看,農民大衆當時沒飯喫,社會黑暗,因此,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甚低。這種觀點,其實比西洋人看法爲高。因爲西洋人只看偉大的建築藝術、偉大的雕刻藝術,卻忽略了貧窮黑暗的一面,忽略了垂死掙扎的奴隸。

最近幾天,約訪劉永好的媒體明顯多了起來,其中包括很多國際主流媒體。他們都想知道,這位知名民營企業家此時的感想。

他有什麼感想?

談創業,1982年至今,他和兄妹們創立的希望集團一直處在中國民企第一陣營,新希望集團的主營業務一直是農業。“緊隨潮流,快半步。”

談履職,他1993年作爲全國政協委員走進人民大會堂,並且作了大會發言,成爲全球媒體解讀中國改革開放的經典案例。至今,他已擔任了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有序政治參與,民營企業家有地位、有作爲。”

改革,自有所依。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堅強的領導,纔不至於發生方向的偏離,犯顛覆性錯誤;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了最大的人民性;同時,既要防止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絕對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改革,沒有歸期。

挫折,也是財富;探索,都有價值。

如果把時間的維度適當拉長,中間的曲折,只是直線上的一個點或片斷。

5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1992年初,一列火車從北京出發,緩緩地向南方駛去。車上,已88歲高齡的鄧小平,內心並不平靜。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

這是一個綱,一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他要吹散籠罩在中國上空的迷霧,爲中國航船校準方向。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也在一路談,並最終找到了答案——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一錘定音。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爲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的目標。

自16世紀初,社會主義作爲一種社會學思想誕生,到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勃發,再到20世紀成爲一種社會實踐,歷經曲折、深化、發展和完善。

進入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破浪前行。

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新中國不斷煥發新活力,對全球的貢獻也直線上升。

僅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指標:

1961-1978年爲1.1%,1979-2012年,提高到15.9%,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

中共十八大以來,再次增長到28.1%,居世界第1位,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全球側目。

2018年4月12日,德國前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70歲的生日。他送給自己的禮物是一本新書《西方的衰落——21世紀新世界秩序中的歐洲》。

菲舍爾說,我們看到西方的衰落是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種印象只是源於我們的負面記憶。直到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只不過是回到傳統秩序。

歷史不能重複,但會爲未來埋下種子。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着我內心的靈魂……”

1925年3月,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七子之歌》,傾訴着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和大連)7個被列強強佔領土的憂傷。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成爲“現代世界奇蹟”。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

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工程、技術創新能力,讓伶仃洋上的現代彩虹由百年夢想變爲現實;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讓香港、澳門順利迴歸並持續繁榮;

這是中國發展、治國理政的里程碑,也爲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政治智慧、中國方案。

在追求共同富裕上的努力,也是中國爲世界做出的另一個貢獻。

“扶貧就像長征,一週年愉快!”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畢業生黃文秀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

如今,她的微信無法再發信息了。

2019年6月16日夜,廣西百色遭遇強降雨,引發山洪,多個路段被沖毀。作爲樂業縣駐村第一書記的黃文秀惦記着村裏的情況,返鄉途中發生意外,不幸犧牲。

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倒在扶貧一線的共產黨員。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

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據最有說服力。

2013-2018年,我國每年減貧人數均保持在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個省份的農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0%以下。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面對的絕對貧困問題,有望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得到歷史性解決!

對於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也將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壯舉。

世界銀行2018年發佈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這個史無前例,包括中國成爲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也包括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的驚人數據。

2017年10月9日,在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召開之際,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特意發來一封賀信,盛讚中國減貧方略: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鑑!

共富路上,社會保障網也越織越密、越織越實。

2018年末,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此外,近2億人蔘加了失業保險、2.38億人有工傷保險。

凡爲過往,皆成序曲;新圖已繪,再譜華章。

新時代,當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印上了自己的信仰,當一個古老民族找對了前進的方向,還有什麼力量,能讓他停步不前!

順着歷史的潮流而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論面對巨浪還是險灘,初心不變,使命在肩,永遠銘記98年前,嘉興南湖船上的承諾——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