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星期一,昨天父親節給親爹買禮物了嗎?6.18囤貨了嗎?每天都是長篇大論,讀者老爺們看的眼累,筆者也寫的心塞——所以今天干脆就寫一點6.18的購物見聞,以及偶有所得的一些京東賺錢、吸睛的小貓膩&障眼法。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一、爲何優惠套裝比單買還要貴?

自大學以來,筆者已經習慣了在京東自營買硬件產品,一是因爲送貨快;二是因爲沒有第三方比某寶放心的多。這次618,筆者希望買個蘋果的小耳機,順便再買一根數據線。

搜索、選擇自營、點擊進入、準備購買……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假如就這樣入手的話,其實就沒有這個故事了。但按照個人習慣,筆者還是喜歡看看京東推薦的優惠套裝中有沒有近期也比較急需的同類產品。進入後,發現推薦種類還從保護套到運動耳機等,共10款搭配。

問題也就出現在這些所謂的優惠搭配上。因爲筆者發現, 優惠套裝的價格,居然比單獨購買兩個產品還要昂貴!

以第一推薦的Air保護套爲例: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套裝價格爲277.90元,顯示立省20元;而單獨購買保護套需要69.90元,加上耳機本身的188.00元,僅爲257.9元。也就是說,優惠套裝的價格,反而比單獨購買更貴了20元。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其它幾款搭配,優惠套裝的價格也明顯高於單獨購買:耳機+數據線套裝價格爲448元,單獨購買則僅需要418元,貴了35元;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耳機+時間膠囊套裝價格爲3106元,而單獨購買僅需要3076元,貴了30元……

其他產品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優惠套裝比單獨購買昂貴的現象。若不是下單前仔細對比了一下,估計又要虧幾十塊錢。雖說不是什麼大數,但畢竟是衝着便宜才選擇的套裝;如果套裝反而更貴的話,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二、久爲人詬病的“先漲後降”

因爲電腦上一直沒有比價插件(京東、淘寶已禁用比價插件),所以筆者對於網絡上謠傳的漲價後再促銷降價傳說,一直是頗不以爲然的。直到三天前在我大NGA看到了這幾篇貼子……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總而言之,就是每款都漲價50元以上,即便拿到了618發送的代金券,價格也不能優惠很多。

帖子一發出來,回覆區也是一片哀嚎: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爲驗證一下是否真的存在該行爲,筆者以熱銷的格力空調爲例,對6.16、6.17、6.18三天進行價格浮動對比。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某東的618掀起的打折狂潮,最後贏家到底是誰?

由圖可見,該空調在6月16日售價爲4999元,在6月17日則被提價至5899,漲幅高達18%;而到6月18日當天,空調又迅速以打折的姿態下降至4999元,相當於打了85折。也就是說,京東確實存在在6.18前一天提價、當天再降價的行爲!不過雖然實際上價格並沒有下降,但搭配京東發送的優惠券,整體來講確實還有一些優惠,只是並沒有6.18當天打折力度標註的那麼誇張而已。

筆者還記得,兩年前的雙11,工商局曾約談過阿里、京東等公司,爲的就是杜絕先漲價後打折的陋習。屢教不改啊。雖然允許商家擁有自主調價的權力,但剛好卡在6.18當天做這些小動作,實際未免太有些湊巧了吧?

小結:

到此爲止,筆者的京東6.18之旅也就算結束了。關於購物,還是說兩點: 首先,不要在這些購物節大肆剁手,商家的貓膩遠比我們理解的要多;其次,有需求再購買,不要趁着降價買一堆沒用的東西,尤其在未必是真降價的時候。

據悉,京東在6月1日至18日,累計下單量過億;6月18日當日下單量同期增長超過60%……但筆者卻認爲,這一組組光鮮的數字下,都潛藏着對消費者的愚弄。

6.18也好,11.11也罷,都是所謂的購物狂歡節,但畢竟狂歡的主角應該是消費者,而非這些將消費者當做獵物圍捕的電商平臺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