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果對於林區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可就是在這樣一顆小小的球果裏,卻蘊含了大大的生態價值。令人欣喜的是,

今年,庫都爾林業局迎來了十餘年一遇的球果小豐年。寧靜的林海熱鬧了起來,幹部職工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就連機器也煥發了生機,開始恢復了運轉……

10月24日一大早,筆者來到了球果調製中心——原林苗圃,就被眼前球果豐收的景象震撼到了。金燦燦的球果鋪滿場院和溫室大棚,忙碌的苗圃人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享受着自然的饋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點“實”成金。

“天時、地利、人和。”原林苗圃副主任鄭慶林用六個字簡單概括了今年球果豐收的原因,他介紹說,在九月份已經完成了雲杉、樟子松和落葉松球果的採收和收購,現在已經進入到調製種子階段,一般要經過乾燥、脫粒、淨種、分級等工序,每一個流程都大有講究。

生產技術員劉文芝的職責就是監督和把好各個工序的質量關,讓每一顆球果的種子都能顆粒歸倉。劉文芝帶筆者來到了溫室大棚,一股清新的松香味撲鼻而來,晾曬臺上,落葉松球果正在享受着“日光浴”。“噓……你聽!”劉文芝打了一個手勢,筆者凝神靜聽,細小而微弱的“砰砰砰”聲迴盪在大棚裏。那些緊閉鱗片的球果在陽光和溫度的催化下自然開裂,像極了一朵朵綻放的玫瑰花。隨後,我們又來到了雲杉球果的“地盤”。只見職工坐在球果堆上,將手中的兩個球果反覆摩擦磕碰,經過人工脫粒,帶着“小翅膀”的種子便“刷刷刷”地抖落了出來。

球果還要“蒸桑拿”?筆者瞪大了眼睛。原來,有一些性格“倔強”沒有自然開裂的雲杉球果就要被送到烘乾室。一進入烘乾室,筆者就被“熱量”包圍了,果真如同“蒸桑拿”一樣。此時,工作人員已是汗流浹背,儘管室內熱氣騰騰,他們要堅持24小時值班值守,往鍋爐裏填煤、掏灰、看溫度表,讓烘乾室保持在50到55攝氏度,持續運轉70個小時左右,球果才能被烘透。

“從球果上脫落的種子又去了哪裏呢?”筆者問到。

“接下來就要進行淨種了,將種粒和種翅分離,有風選和篩選兩種方式。”劉文芝指着隔壁房間說,“轟隆隆”的聲響就是風選機發出來的,將輕重不同的種粒進行分等級,同時祛除一些雜質和空粒,方便日後儲存和播種。技術人員還要對調製出的種子做發芽率實驗,經鑑定,種子質量達到了國標二級以上。那粒粒飽滿的種子,就是對苗圃人辛苦勞作最好的回報。

對於苗圃人而言,每一粒種子都是珍貴的。因爲在這些種子背後還凝聚了採摘人的辛苦和汗水。苗圃職工孫秀文就是採摘大軍中的一員,球果的豐收也讓他們的腰包鼓了起來。“每天早上五點去採球果,七點採完還要回單位上班。採球果都要靠工具,我站在十米高的剷車上採,當時心裏還挺害怕的,但是一個多星期的純收入能有三千元,相當於一個月工資了,再辛苦也值了。”可觀的收入讓孫文秀樂得合不攏嘴。

爲了方便職工採集球果,林業局高級營林工程師劉德文還發明瞭球果採集“神器”。我們一同來到了球果生長地,雖然已經過了採摘期,但依然有很多球果掛在樹上,劉德文向筆者展示工具的使用用法,輕而易舉地就能將高處的球果採下來。“設計這件工具的初衷,就是爲了避免不科學的採摘對母樹帶來的傷害,以後肯定還會繼續改進,讓功能更加完善。”劉德文這種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初心讓筆者動容。

球果取之於自然,必然要用之於自然。原林苗圃主任蘭福生說,今年總共採收26萬斤球果,調製的種子將用於播種育苗和植樹造林,選擇培育鄉土樹種,能夠極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僅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已調製種子3100多斤,按照100:2.5的比例,26萬斤球果預計能調製種子6500斤左右。

然而,一顆球果的“旅程”並不止於這裏,那些“希望的種子”將回歸自然母親的懷抱,在林區的沃土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陳曉琳 李金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