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迪

《中國日記》書籍封面。

資料圖片

於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大衛·霍克尼:大水花”特展海報。

資料圖片

《中國日記》中桂林山水插圖。

資料圖片

大衛·霍克尼是刷新在世畫家作品最高拍賣紀錄的英國國寶級藝術家。中國改革開放不久,他即與好友首次訪華。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傳統中國字畫的近距離接觸、與中國藝術家們的深入交流,爲霍克尼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啓發和靈感,他也因此與中國和中國藝術結下了特殊的緣分。

“我們3人長達3周的旅行非常愉快、激動,是難以忘懷的回憶”

1981年,44歲的霍克尼偕助手與72歲的英國詩人斯蒂芬·斯彭德開啓了他們的首次中國之行。在3個星期的時間裏,他們一行3人先後遊歷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無錫、上海、桂林、廣州等地。旅程結束後,霍克尼與斯彭德共同出版了《中國日記》一書。既是畫家又是攝影師的霍克尼,用畫筆和相機記錄下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發展面貌,斯彭德則用文字寫下二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剛到北京時,霍克尼以爲他能有足夠的時間畫畫,他畫下了壯觀的長安街景象、故宮、天安門廣場。看着寬闊的長安街,他感嘆道:“北京交通的爆炸式發展還沒開始呢。”然而幾天後,眼前的新奇景色目不暇接,完全來不及用畫筆一幅幅記錄。霍克尼不得不大量地拍攝照片,試圖記錄眼前見到的一切:紫禁城紅色的高牆,成羣的行人,街上的自行車,照相館外貼着的肖像照……這些細節即使拆散成卡片,仍能讓人一眼認出是中國。

“我們3人長達3周的旅行非常愉快、激動,是難以忘懷的回憶。”霍克尼說。在旅行之前,霍克尼幾乎對中國沒有任何概念。這趟中國深度之旅,給他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第一次聽京劇帶來的獨特喜悅、出人意料的美味中餐、頤和園裏人們在林中或水上享受生活的情景……

在旅行結束8個月後,霍克尼與斯彭德在洛杉磯相聚,他們翻閱了收集的素材,回想旅行的過程,討論印象深刻的部分,共同完成了《中國日記》一書。“這個原本只存在於想象之中的國度突然出現在面前。我現在要做的,是靜靜地坐下來,好好思考那時的人和事。”他說。書中記錄的故事,既有關於他們在中國碰到的詩人、畫家們,也有關於他們對中國各年齡段普通人的觀察。閱讀他們在旅途中富有啓發性的談話,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中國日常或奇特的生活亦能有所感觸。

“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交流,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中國日記》一書收錄了霍克尼在途中創作和拍攝的158幅作品作爲插圖,其中不乏寫生作品。淡紅色水彩勾勒出天安門城樓,深淺不一的黑色畫出一排排的自行車,靛青褐色爲桂林山水上色……霍克尼用簡單而準確的色塊和線條,寥寥幾筆,以寫意的手法描繪並記錄了他視覺裏的中國。

霍克尼筆下,以北京和桂林風景爲主題的作品居多。事實上,一到桂林,他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立刻開始以羣山爲主題作畫。書中記錄道:“從下飛機的那一刻我們就意識到,這裏的奇異景緻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不凡、讓人激動。我們曾看過一些描繪桂林陡峭山水的畫作,當時我們以爲這些神奇的景觀不可能是真的。”他們順灕江乘船而下,對沿途風景留戀不已。霍克尼舉起相機不停地拍照,可兩岸的景色也不斷地變換,“在這裏,自然景觀變成了視覺的樂章”。

幾乎每到一處,他們都要與當地的藝術家、詩人們進行交流。在北京的第一個上午,他們就與一批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進行了十分深入的對話。霍克尼提出要看看中國年輕藝術家們的作品,他非常仔細地觀賞了這些作品,臉幾乎要貼到畫上;在桂林,他們見到了一位8歲半的小朋友,霍克尼與他通過畫筆交流,成了忘年的藝術夥伴;在南京書畫院欣賞牆上掛着的字畫作品時,他們這樣感慨:“不知道有沒有一個漢字同時意味着見面和離別,意味着消除地理和思想的區別,用友誼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交流,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杭州藝術學校,霍克尼第一次嘗試使用中國的毛筆在宣紙上作畫,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畫喜愛不已。霍克尼主動提出要爲藝術學校校長畫一幅肖像畫。在詢問了材料的使用方法之後,他先用毛筆蘸了蘸水,又蘸了蘸碟子裏的墨汁,開始在紙上畫線條。他把這毛筆當作是一種帶尖的鉛筆式工具來使用,注意力平均分配,一半在校長的臉上,一半在紙上。當天晚些時候,霍克尼自己買了墨汁和幾支毛筆,開始模擬中國書法爲朋友們寫明信片。在霍克尼看來,中國畫家善於聚焦眼前事物的主要形象,去除不必要的細節,表現事物的本質,這是許多西方藝術家們學習中國藝術創作方法的原因之一。這些與中國字畫的近距離接觸、理解與嘗試的經歷,爲霍克尼後來的藝術創作開啓了新的視角。

“一生中最興奮的一天”

整個旅行中,霍克尼試圖做一位記者式的藝術家。一路上,他與斯彭德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試圖理解中國文化。

與中國藝術家、詩人們交流,他們感到中國同行對於創作的專注、交流思想觀點時的真誠;近距離接觸中國普通老百姓,他們感到中國人天性善良、友好,對中國人的勇氣和希望充滿敬佩;觀察嬉戲中的孩子們,讓霍克尼心情愉悅。“中國孩子描繪了一個美好世界——有禮貌,快樂,充滿魅力、色彩和幸福。”他相信,中國會在未來10年內變得更好。

離開時,他們腦海中淨是回憶,霍克尼突然感嘆:“我們要向友好的中國人說再見了。”這趟旅行留下的印象,深刻影響了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哪怕後來再讀一些關於中國的著作,這次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也很難被超越。

幾年後,霍克尼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了《康熙南巡圖》,激動地發現清代宮廷畫家們處理運動與空間的再現方式,竟然與自己的風景創作很相似。那天,霍克尼仔細觀看了三四個小時,這一天也被他描述爲“一生中最興奮的一天”。隨後,霍克尼策劃並執導了紀錄片《與中國皇帝的大運河一日遊》,解析中國卷軸畫裏的移步換景及散點透視所帶來的不同於西方繪畫的豐富觀感。霍克尼認爲,在中國卷軸畫中,觀衆能置身於畫中,而非被畫框限制在外。隨着鏡頭徐徐擺動,他帶着觀衆共同欣賞中國古畫的藝術魅力。

霍克尼與中國的故事仍在延續。2015年,他來到北京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進行了題爲“我的觀看”的講座。兩場講座均人氣爆棚,相關機構和媒體進行了多個現場直播。去年,“大衛·霍克尼:大水花”特展走進了位於北京錢糧衚衕的木木藝術社區。展覽策劃了特別單元,不僅展出了《中國日記》中的部分內容和畫作,還將《康熙南巡圖》與霍克尼的相關作品並置,激發出跨越文化語境和時空的對話,也是霍克尼與中國的再一次重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