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本片來說,副駕駛歐豪和第二機長杜江都被塑造成自帶撩妹性質的公子哥,就和整部電影的基調不相符合。本片所要描寫的,還是一個個“接地氣”的普通人,包括主角中國機長。

在上映之前,《中國機長》就引來了不少爭議。爭論的焦點就在於,這部電影到底拍得專不專業?從飛機的飛行姿態到空乘的穿着,被挑刺,看來是本片不能逃脫的宿命。誰讓它是一部涉及專業領域又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呢?

但是,藝術創作理應享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正如本片在開篇字幕中所言,諸多情節,是經過戲劇化處理的。所以硬要用專業的眼光嚴格審視本片,不消說,漏洞是不會沒有的。

當然,要求劇組在創作過程中更爲專業也是無可厚非。沒有人願意觀看一部很“假”的電影,哪怕它描繪的是英雄壯舉。何況,民航領域一旦缺了專業性,就是在拿萬千旅客的生命開玩笑。電影,也就失去了說服力。

問題在於,藝術和專業之間應該求得的是某種程度上的平衡,而不是走到極端化的地步。囉囉嗦嗦說了那麼多,還是因爲,想要評價本片,實在不該跑偏了方向。它既不是《薩利機長》式的專業主義反思電影,也不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本片所要描寫的,還是一個個“接地氣”的普通人,包括主角中國機長。

出場時在浴室憋氣,進行自我測試,就暗示了機長劉長健高度的自律。從其後他對副駕駛的冷漠態度裏,顯示出其高冷、古板的一面。但一張冷臉之下,觀衆又不難讀出機長對年輕人的關心和愛護。再加上溫馨的家庭戲,一個人性化的機長形象就躍然屏幕之上。

其實,縱觀整個國慶檔,三部熱映電影儘管題材、視角皆不相同,但在手法上卻有一致的地方。《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共和國的7個高光時刻,落腳點則是不同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攀登者》則挖掘了登山運動員的內心糾葛和矛盾。

如果再把眼光放遠,在國慶大聯歡的畫面裏,我們也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鏡頭開始對準普通羣衆的臉孔。這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一股文藝思潮的暖流。在主旋律文藝作品的舞臺上,普通人逐漸成爲主角,這足以表明,多元化、多維度的創作風格,將會帶來更多活力和動力。這一趨勢的到來,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當然,無論是《攀登者》的導演李仁港,還是《中國機長》的導演劉偉強,都還沒能把正能量的價值觀和人性化的表現方式完美結合在一起。就拿本片來說,副駕駛歐豪和第二機長杜江都被塑造成自帶撩妹性質的公子哥,就和整部電影的基調不相符合。或許導演的本意是突出年輕人的時尚感,但過於“油膩”的表現,反而造成了人物前後性格不統一的割裂感。

本片最出彩的人物,反倒是客艙裏的諸位空乘服務人員。尤其是袁泉,在戲份並不算太多的情況下,成功地讓觀衆見識了職業女性的堅強和自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光彩更勝過在駕駛艙裏駕駛飛機的機長。因爲,她要面對的是客艙裏同事有些慌張、驚恐的情緒,是乘客不理解、不配合的亂象。普通人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這或許纔是名副其實的英雄主義。

由於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所以“劇透”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倒是本片在飛機成功脫險後的處理。工作人員歡騰的場面不多,他們唸叨的是,儘快恢復通航,不讓早高峯的旅客受到過多影響。空管人員也沒有過度興奮,而是很快恢復到正常工作的狀態。就連挽救百人性命的機長在走出機艙時,也只是鞠了個躬,道了個歉。

這種剋制的表現方式,反倒讓觀衆肅然起敬,也能讓更多對民航領域不瞭解的人,懂得相關人員在工作中的辛苦和不易。從大英雄到普通人,從宏大敘事到冷靜客觀,這種創作方式上的轉變,纔是國慶檔電影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不過,要真正在主旋律電影創作中做到剋制,顯然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做。不管是《中國機長》還是《攀登者》,都沒能堅決地“做減法”,在某些橋段上的用力過猛,還是令人感到遺憾。比方說,《攀登者》中過多的感情戲,就使整部影片在後半段的感情濃度過度飽和,反倒令觀衆感到審美疲勞。

而在《中國機長》裏,主角劉長健一邊頂着惡劣氣候環境駕駛飛機,一邊還要在心中默唸口號——“一定要把119名乘客安全帶回”,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即使這些臺詞不出現,我們也能從演員的表演和劇情的氛圍中感受到這一點。很多時候,寧願用直白的臺詞表達而不相信鏡頭語言,就是對作品還不夠自信的表現。

對劉偉強、李仁港們來說,怎樣利用好自身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優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在《中國機長》結束時,本人在電影院裏親耳聽到的熱烈掌聲和親眼看到的熱淚盈眶,足以證明,人性化、接地氣的創作方式是能夠得到廣大觀衆的認同的。儘管,一些不足和缺點不容忽視,但怎樣把這條路走下去,走得更好,更是中國電影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