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咏去世给我们的启示!

10月29日上午,李咏妻子哈文发文称丈夫李咏去世。她原文写道:“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很突然,也很震惊,年仅50岁,正当壮年,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李咏自从13年从央视离职以来,就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了,我记得我最近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李咏,还是在16年的《好声音》节目上。不知道是离开舞台太久还是节目要求,李咏的那一次露面,少了几分当年的锐利和洒脱。自那以后,李咏基本销声匿迹了。

直到今天,手机通知栏突然弹出他得癌去世的消息,不胜唏嘘。

突然觉得,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

今年5月份,李连杰去西藏参加活动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网友们纷纷感叹韶华易逝,曾经荧幕上的英雄少年,已经被时光砥砺得垂垂老矣。

1982年《少林寺》

1991年《黄飞鸿之壮志凌云》

1994年《中南海保镖》

李连杰的经纪人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李连杰并非网友以讹传讹那般“命不久矣”。

不过他也证实了另一个消息:这位曾经的“功夫皇帝”,已经被甲亢折磨了十多年。

2013年李连杰罹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必须吃药控制,却导致心脏问题,后来出席活动时,气色不佳,已明显驼背,显得苍老、憔悴,甚至没办法正常接戏。

回望影坛和李连杰同一个时代的功夫巨星们:

和他同龄的甄子丹,依然是华语动作电影的顶梁柱。

2018年甄子丹在剧组过55岁生日

就连比他年纪稍长一些的成龙,每年也会带着一到两部动作电影如约而至,甚至荣获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16年成龙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更别说,和李连杰合作过的史泰龙和斯瓦辛格了,一位72岁仍然是动作大片中的绝对主角;一位71岁,当完州长,又一头扎回了好莱坞……

如今面对媒体,李连杰留给人们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霍元甲、不是黄飞鸿、不是英雄,我和大家一样,就是真实的普通人,也面临着没有办法继续工作的困扰。

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也有高高低低、坑坑坎坎,这是面对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一点都不怕把我简单的生活和大家分享。

年轻时“拼命三郎”,用力过猛,让李连杰脊椎严重受损,还领过“国家三级残废证”。如今走到人生下半场,因为病痛,不得不“隐退”。

人生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健康。

经济学家有一个共识: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而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

村上春树是业内出了名的高产作家,长篇、短篇等作品加起来足足有 40 多部,也是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亚裔作家。

当然,不可否认他在文学创作上极具才华,但是村上春树却有自己的另一套说法:

村上春树认为写作更近于一种体力劳动,开始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发现即使一个人能够一天三四个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但是时间一长,体力和精力都会大量透支。

于是从1982年的秋天开始,村上春树开始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每天坚持跑步。

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他坚持了30多年,同样他那旺盛的创作力也一直延续了30多年。

我们都听过牛顿的那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

也许从村上春树的身上你能看到它的另一层含义:

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但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充沛的体力去让你“流汗”,最终也无法支持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村上春树曾经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过一个总结: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

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

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于娟曾经在网上发表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生命日记》,其中她详细叙述了自己身患癌症前的一段生命轨迹:

“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

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这就是她三十岁之前的生活,同样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望着不到两岁的儿子,以及一脸绝望的丈夫和母亲,无能为力时,才恍然大悟:曾经所有的“拼命”,到最后都成了镜花水月。

健康,是一种责任。

尤其是人到中年,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不仅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可惜,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一边看着于娟写在网上的“故事”,一边日复一日地走在于娟曾经栽过跟头的道路上。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2011年4月19日于娟因为乳腺癌辞世,这是她离开前,留给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祝愿。

钱是个好东西,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得“用得起”。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爱而不得,而是明明拥有爱的权利,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经笑言自己“不着急”,他说:

“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乍听之下,以为这是一个玩笑,可是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司马懿熬死诸葛亮,最后让司马家取代曹魏、问鼎天下的历史典故吗?

人的平均寿命按照80岁计算,这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而是看谁的耐力更持久,能拼到最后。

对待人生的态度,还要向《求是》杂志原副主编朱铁志学习。

他在受尽癌症折磨自杀前的遗作里写道:

如果我死,决不购买高价骨灰盒,决不定墓碑、墓地之类的玩意儿。 我虽然在学术上毫无造诣,但我毕竟混进最高学府,正儿八经地学过几年哲学,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颁发的哲学学位证书。 

我知道人死如灯灭,生命不复返。虽说“物质不灭”,但作为生命形态的个人死就死了,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已不是我所能左右和关心的。既然生命都没了,还在乎那堆骨灰放在什么盒子里干嘛? 

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要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而就这一个小盒子,还要分出宝石、玛瑙、檀木、樟木,抑或普通石料和木材,真是想不开啊。

文章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君共勉:

姹紫嫣红一刹那,繁华落幕尽铅华.人生在世弹指间,何必执着放不下。

▍来源:全球华人微刊

▍易门潮生活责任编辑: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