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這個地區矛盾異常複雜,歷來有着“歐洲火藥桶”之稱,由於地理、民族、人種和宗教等紛繁複雜的因素疊加彙總在一起,最終在該地區不斷的上演着人間慘劇。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那塊土地擁有的矛盾能超過科索沃,也正是因爲科索沃讓人費盡心神、絞盡腦汁的紛爭,截止到目前爲止,科索沃問題始終是懸掛在歷史上的懸案久久得不到有效的妥善處理。

今天我們就耗費一些筆墨簡單捋清科索沃這塊讓“鬼見愁”的“妖邪之地”。

科索沃問題的產生

公元4~5世紀,40多支伊利裏遊牧部落活躍於科索沃地區,這些遊牧民族就是今天阿爾巴尼亞人的先祖,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人自多瑙河南下一路抵達巴爾幹半島,這些斯拉夫人並非善茬,他們來了後就把原住居民驅趕到了南面的山脈裏過起了神農架般野人喫土的生活。

從12世紀起,斯拉夫人建立了塞爾維亞王國,科索沃自然也被併入進了該國範圍內,自此,這批斯拉夫人有了新的族名---塞爾維亞人,而也就在此時,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也急劇膨脹。

土耳其人發現科索沃地區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優越,於是想將科索沃據爲己有,但很顯然,人家塞爾維亞人是不可能把這麼好的“風水寶地”拱手相送的。終於在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王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在科索沃的平原上展開了決戰,戰鬥的結果是塞爾維亞慘敗,無數的塞爾維亞上層精英分子被屠戮殆盡,史稱“第一次科索沃戰爭”。

不過,此時的科索沃問題還遠遠達不到後來那般紛繁複雜,塞爾維亞人也好,阿爾巴尼亞人也罷,自然都成爲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順民,土耳其人亦開啓了對塞爾維亞地區和科索沃地區長達500年的統治。

但要命的問題在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信奉的是伊斯蘭教,而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信仰的卻是東正教,土耳其人雖然沒有明令禁止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

然而,奧斯曼統治者卻對信仰東正教的異教徒課以重稅,其苛刻稅率殘酷超過了當時異教徒承受的經濟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塞爾維亞人紛紛逃離科索沃地區,原本被塞爾維亞人趕到山上喫了幾百年土的阿爾巴尼亞人見科索沃空虛,於是紛紛返回了家園。

科索沃爲什麼會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這樣的地區該怎樣自處?

對於阿爾巴尼亞人來說,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無異於是他們的解放者,大量的阿爾巴尼亞人紛紛將自己的宗教信仰改成了伊斯蘭教,土耳其人也很大度,將逃亡的塞爾維亞人財產都分給了飽受塞爾維亞人欺壓的阿爾巴尼亞人。

但阿爾巴尼亞人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奧斯曼帝國在與沙俄的爭霸中徹底慘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此一蹶不振,沙俄勢力開始極度膨脹。爲了抑制沙俄勢頭的擴張,1878年,歐洲各國在德國首相俾斯麥的主導下訂立了《柏林條約》,依據該條約,科索沃併入到了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內。

對於生活在科索沃這片土地上的阿爾巴尼亞人民來講,生活在哪個國家倒是無所謂,只要能安靜過日子即可。但上天似乎不會讓科索沃人過上安身的幸福生活。

由於奧匈帝國內的宗教信仰成分主要以天主教、東正教構成,伊斯蘭教自然被奧匈帝國的統治者視爲異教徒,在奧匈帝國的民族歧視政策和宗教迫害下,科索沃人再也無法忍受豬狗不如的生活了。

終於在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四年的世界大戰讓1000多萬人喪生,歐洲地理格局再度出現了變化,奧匈帝國也在一戰中徹底支離破碎,科索沃脫離了奧匈帝國的魔爪。

剛剛脫離苦海的科索沃人還來不及慶祝,就被塞爾維亞人依照歷史傳統照單全收了,科索沃人再度淪爲了塞爾維亞人統治下的臣民。

而根據文獻資料統計,截至到1929年,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約50萬,佔整個科索沃總人口的39%左右,塞爾維亞的這種無視阿爾巴尼亞人感受,赤裸裸地侵略行徑,遭到了佔據科索沃人口絕對優勢的阿爾巴尼亞人的強烈反對和憤慨。

但很快,緊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墨索里尼進軍巴爾幹半島,並挨個將島上的小國全部都修理了一遍,同時,臨時拼湊起了一個“大阿爾巴尼亞政府”,阿爾巴尼亞人終於翻身從世代奴僕轉變成了統治者,於是阿爾巴尼亞人開始對塞爾維亞人進行了血腥的報復,大約10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逃離家園。

科索沃爲什麼會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這樣的地區該怎樣自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成立,政治強人鐵托成爲國家領導人,生長於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地區的鐵托向來都對塞爾維亞人很不感冒,於是對塞爾維亞人開啓了民族清洗政策,在他主政的20年時間裏,塞爾維亞人口銳減到了5.8%。

一代強人鐵托離世後,拼湊起來的南斯拉夫由於尖銳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問題旋即陷入了動盪不安的狀態,伴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也很快一分爲六,而科索沃依舊由塞爾維亞掌控。

但科索沃解放軍爲了爭取民族獨立,頻繁向塞爾維亞發起襲擊,巴爾幹地區硝煙瀰漫不減當年,聯合國爲了維護巴爾幹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於是幫助科索沃組成了臨時政府,並派遣大批維和部隊進入科索沃地區。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總理哈辛·塔奇正式對外宣佈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並獲得了西方107個國家的承認,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指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至此,科索沃問題塵埃落定。

科索沃的民族未來

雖然科索沃暫時取得了獨立,當然這種獨立並沒有得到宗主國塞爾維亞的承認,同時,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對它的獨立持反對立場,但這並不能妨礙科索沃的民族解放事業邁出的重要一步。

那麼,科索沃真的能遂其所願,成爲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主權國家嗎?

我認爲科索沃的明天仍然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科索沃人民前進道路上也是荊棘叢生,即便現在獨立了,未來或許也不能徹底擺脫淪爲他國附庸的命運。

爲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科索沃所處的地緣戰略位置或許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委了。

科索沃,北環塞爾維亞,南連馬其頓,西臨黑山、阿爾巴尼亞,東隔保加利亞,從所處的國家地理位置來講,科索沃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而歷史上不同勢力先後在此融合碰撞也證實了這點。

科索沃爲什麼會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這樣的地區該怎樣自處?

而從廣袤的戰略縱深來分析,科索沃北至東歐的匈牙利大草原,南抵希臘半島,西靠亞得里亞海,東達黑海、小亞細亞洲,向西,可自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進抵大西洋,向東,可經土耳其海峽、黑海直通高加索地區,向南,可穿越蘇伊士運河聯通阿拉伯海和地中海,向北,可經由塞爾維亞直插東歐腹地,加持科索沃四面環山的盆地構造,肥沃的土地和大陸性氣候條件等因素,科索沃可以說是上天恩賜的極佳“風水寶地”。

毫不誇張地說,誰佔據了科索沃誰就有統治巴爾幹半島的地緣戰略本錢,也正是因爲科索沃這塊令人眼紅的“風水寶地”自造世主將它創造出來以後,無數的民族爲了這塊“寶地”大打出手,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前赴後繼喋血沙場,科索沃的民族換了一茬接一茬,宗教信仰也更替了一波又一波。

民族之間的相互歧視,宗教信仰的嚴重衝突,人種鄙視的惡劣循環,這一切都將科索沃地區的文明撕得粉碎,使得原本“人間的天堂”轉瞬間變成“烈火的煉獄”。這樣的地方還有什麼樣美好明天可談?

那麼,是不是能就此斷定科索沃的民族未來,依舊會如歷史宿命那般,蹂躪、侵略、佔領,再蹂躪、再侵略、再佔領呢?

科索沃爲什麼會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這樣的地區該怎樣自處?

我認爲未必!其實,對於科索沃來說,還有一條路可以走,也可以借鑑,那就是仿效瑞士確立“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大家可以看看地圖,瑞士西臨法國、東達奧地利、北接德國、南抵意大利,法、德、意、奧自古都不是什麼善茬,而四國之中尤以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歷史上最爲強悍,瑞士居然能在強國環伺、虎視端端的嚴峻形勢下以一隅之力像打不死的小強那樣頑強的活了下來,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永久中立國”身份。

而“永久中立國”身份的一旦確立,並且得到歐洲國家的一致認同和遵守,橫亙於法、德、意間的瑞士就相當於最大程度上能消解三國之間邊境的威脅,避免不必要的擦槍走火,奧地利也正是處於這樣的獨特地理位置也因此被確立爲“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科索沃的民族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倘若科索沃真的成爲了“永久中立國”的話,巴爾幹半島瀰漫的硝煙或許就得劃上句號了,而“歐洲火藥桶”的稱謂必將長埋於歷史的黃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