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兩份期刊宣佈撤稿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1916-1997)的 12 篇論文,還提出他有 61 篇論文存在疑問。2019 年 5 月,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發表了調查報告,回顧了艾森克和格洛薩特-馬蒂塞克合著的以人格與身體健康爲主題的論文。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 科研圈

編譯 秦達然

編輯 戚譯引

知名心理學家、人格研究先驅艾森克已經被撤稿 13 篇,並且這一數字還會增長。他曾經執教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對他與一名德國學者合作進行的研究進行了調查,認爲數據並不可靠,目前 11 家相關期刊中有 3 家對此作出了反應。

漢斯·艾森克|圖片來源:Wikipedia

近日,兩份期刊宣佈撤稿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1916-1997)的 12 篇論文,還提出他有 61 篇論文存在疑問。其中,《感知與運動技能》期刊(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撤稿 3 篇,提出 36 篇存在疑問;而《心理報告》(Psychological Reports)撤稿 9 篇,提出 25 篇存在疑問,部分論文發表於 60 年前。

加上今年 1 月的另一次撤稿,艾森克被撤稿的論文總計達到了 13 篇,有人估計這個數字最終可能超過 60 篇。

1

漢斯·艾森克曾在 1955~1983 年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研究所心理學教授,併兼任莫茲利和貝斯萊姆皇家醫院的心理學專家。他是當時被引數最高的學者之一,至今仍然常常作爲人格研究的先驅之一登上各個版本的心理學教材。

艾森克最知名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他率先提出了基於生物學的人格理論,即從大腦構造和神經系統運作機制的角度理解人格。他主張人格的不同是寫在每個人的基因裏的。他提出了三個基本的人格維度,即外傾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精神質(psychoticism),並以此爲基礎建立了三因素模型。其中,外傾性指人的外向程度,由腦部網狀結構調節;神經質指情緒穩定的程度,與大腦的邊緣系統相關;精神質指侵略性和對他人的敵對性的程度,與睾酮有關。

艾森克這次被撤稿的論文主要與德國社會學家、心身醫學研究者羅納德·格洛薩特-馬蒂塞克(Ronald Grossarth-Maticek)合作完成。他們在 1990 年前後提出一套理論,將人格與疾病相關聯,對易患某種疾病的人格給出清晰明確的定義,並認爲有這樣人格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易患某種疾病,在患病後也會比別人更快死亡。例如,“易患癌症人格”(cancer-prone personality)被描述爲情感壓抑,在面對外界壓力時通常更加消極;“易患心臟病人格”( heart disease-prone personality)無法容忍令人不滿的狀況,因而變得有攻擊性、脾氣暴躁。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提出了一些嘗試改變易患疾病人格的心理治療方法。

這一理論現在看來實在是有違常識。2019 年 2 月,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安東尼·J·佩洛西(Anthony J. Pelosi)在《健康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發文,對研究數據提出質疑,並稱之爲“科學醜聞”(scientific scandal)。接下來,艾森克曾經任教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對他和格洛薩特-馬蒂塞克合著的所有論文進行了仔細審查。

2

2019 年 5 月,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發表了調查報告,回顧了艾森克和格洛薩特-馬蒂塞克合著的以人格與身體健康爲主題的論文。他們考量了這些論文數據庫的有效性,包括“招募參與者、措施管理、確認結果的可靠性、數據收集中的偏見、缺乏相關的協變量、對分析案例的選擇”等等。經過調查,他們認爲這些論文並不可靠,建議刊載這 26 份稿件的 11 份期刊撤稿

該報告評述道:“艾森克和格洛薩特-馬蒂塞克所著的這些論文中的結果是不可信的,也與現代臨牀醫學和對疾病過程的理解不相符,其中很多展現了實際上在醫學上未知的效果”。例如,這些論文聲稱對於有“易患癌症”的人格的人來說,其癌症致死的相對風險達到人格健康人羣的 100 倍以上,而閱讀療法可以減少 80% 的癌症致死風險。

倫敦國王學院提議撤稿的論文主要分爲兩類,其中一類是觀察性隊列研究(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ies)報告。這些報告基於一個龐大的數據組,數據於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早期採集於南斯拉夫茨爾文卡鎮(Crvenka),以及於 1970 至 1980 年代採集於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這兩個項目的追蹤觀察都持續了 15~20 年,最初的目標是評估經特殊設計的人格量表能否預測癌症、冠心病、以及全因死亡率的發展。數據還用於調查生存率與其他因素(諸如酒精、咖啡和軟飲的攝入量、體能鍛鍊、吸菸等)的關係。

另一類論文屬於干預性治療報告,主要評估格洛薩特-馬蒂塞克開發的一個心理治療項目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該治療項目被稱作“創新創造行爲療法”(Creative Novation Behaviour Therapy,又名 Maudsley Intervention),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實施,以閱讀療法的形式進行。艾森克與格洛薩特-馬蒂塞克合著的這些論文評估了創造力治療、閱讀療法等心理治療方式在預防癌症和冠心病以及降低死亡率上的作用。

調查委員會表示無法獲取這類研究的任何數據,但他們根據現有的同行評審論文、評論文章以及重複實驗進行了評估。基於調查結果,委員會建議倫敦大學校長聯繫這 11 家期刊的編輯,告知這些論文存在缺陷。今年 1 月《國際運動心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率先撤稿,到 2 月 10 日,SAGE 旗下期刊《感知與運動技能》、《心理報告》發佈了撤稿聲明。艾森克的傳記作者羅德·布坎南(Rod Buchanan)估計,撤稿數量最終可能超過 60 篇

3

艾森克的大量撤稿爲近年來的心理學可重複危機添上了新的註腳。2018 年 5 月,《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指出,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際上不能預測兒童未來學業與發展狀況。2018 年 6 月,一名記者在 Medium 發文質疑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在社交媒體引起轟動。到 2018 年 11 月,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心理學家布萊恩·諾賽克(Brian Nosek)主持的Many Labs 2發表項目結果,項目嘗試重複了 28 項心理學研究,其中只有 14 個被成功重複。

經典心理學實驗被推翻有很多因素,比如最初的數據採集存在缺陷、樣本量過小、對於影響試驗結果因素考慮不夠周全等等。備受關注、引用數量較高的研究不能被重複,並非說明社會科學研究無效或不可信,也不是在否定該領域的先驅和他們的成果,而是對過去的研究工作進行嚴格的驗證、做出必要的修正,使該領域更加嚴謹規範。

事實上,心理學相對來說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它誕生於 1879 年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時刻,到今天也不過 140 多年的歷史。給它一點時間吧,艾森克不是第一個被撤稿的“大牛”,顯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參考資料:

1.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02/12/journals-retract-three-papers-by-hans-eysenck-flag-18-some-60-years-old/

2.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調查報告, https://www.kcl.ac.uk/news/statements/docs/hans-eysenck-enquiry-final-may-2019.pdf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146640294000018

4.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oct/11/work-of-renowned-uk-psychologist-hans-eysenck-ruled-unsafe

5.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359105318822045

6.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he-sciences/the-cancer-personality-scandal-part-1

7.http://retractionwatch.com/2020/01/21/journal-retracts-30-year-old-paper-by-controversial-psychologist-hans-eysenck/

8.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031512520901994

9.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0332941209019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