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米花糖創始人吳永富。 上游新聞記者 許恢毅 攝

在很多重慶人的兒時記憶中,香甜酥脆、甜而不膩、爽口化渣的江津米花糖是最好喫的零食。

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山城的街頭巷尾就常常能聽到“炒米糖開水”的叫賣聲。炒米糖是米花糖的前身。100多年前,原江津縣城的純作坊式炒米鋪就多達十餘家。

1917年,陳麗泉、陳漢卿兄弟在江津城內創辦了經營雜糖的商鋪“太和齋”,並對炒米工藝進行了改良。1924年,陳氏兄弟研製出了“油酥米花糖”,也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江津米花糖。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江津米花糖的發展從“一花獨放”到“百花爭豔”,湧現出了“玫瑰”“荷花”等米花糖品牌,成爲了江津食品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昨天,“荷花”牌米花糖的創始人吳永富在工廠裏,回憶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荷花米花糖的鋁復包裝,使用至今。

學藝

湊了5000元學做米花糖

走進吳永富的米花糖生產工廠,很快就聞到了那股熟悉的米香。

“快來嚐嚐剛出爐的米花糖,甜得很。”70歲的吳永富精神矍鑠,他熱情地招呼着記者,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聊天中,吳永富常常會說到“甜”。吳永富說,這個字不僅是在形容米花糖,也是在說自己的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他嚐到了創業的甜頭。

上世紀80年代來,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江津出現了不少鄉鎮企業。以前靠種地爲生的吳永富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和朋友開起了一家塑料包裝廠。

“當時我們給一家米花糖廠做外包裝,發現米花糖很受歡迎。”吳永富說,當時國營企業生產的“玫瑰”牌米花糖供不應求,其他小廠生產的米花糖銷量也不錯。

“那時,到了過年過節,想買‘玫瑰’牌米花糖,還要到處託關係。”吳永富說,他和四個親友都很看好江津米花糖的發展,於是一人出了1000元,決定開一家米花糖廠。

米花糖要想賣得好,就一定要有特色。這是吳永富從創業起就一直堅信的一件事。於是,他找到了江津米花糖創始人陳麗泉的關門弟子黃紹榮。

“他最開始說什麼都不願意,我就隔三岔五去找他,做他的思想工作。”吳永富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說服了黃紹榮傳授製作米花糖的技藝。

1984年6月,吳永富用籌來的5000元在農村租了一個不到200平方米的土房子,開始學做米花糖。

米花糖的製作工藝並不簡單。一塊米花糖要經歷泡米、蒸米、晾曬、陰乾等20多道工序,歷時7天才能製作完成。

吳永富在土房子裏埋頭學了兩個月,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米花糖。

△上世紀90年代,荷花米花糖生產工廠。

成長

年銷百萬元,分紅僅500元

吳永富給自己生產的米花糖取名“荷花”,寓意自己辦廠是“小荷”露出尖尖角。他也想以荷花的品格提醒自己,做事做人都要有原則和底線,不以利益而放棄產品品質。

也正是因爲吳永富生產的米花糖品質好,“荷花”牌米花糖上市後,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荷花”牌米花糖有多暢銷?吳永富算了一筆賬,當時米花糖一袋有10個,每袋的零售價是8角。不到半年,“荷花”牌米花糖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0萬元。

之後幾年,“荷花”牌米花糖銷量持續上升,年銷量很快就突破了百萬元。

在很多人看來,吳永富創業成功了,但在家人眼中,米花糖在給吳永富帶來“甜頭”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

“那時我剛讀初中,每個週末回家看到爸爸累成那樣,我都會哭。”吳永富的大女兒吳萍回憶起父親創業時的艱辛,眼眶泛淚。她告訴記者,創業初期,工廠的工人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親戚朋友。除了睡覺,父親的所有時間都在工廠裏,一天要忙17個小時。

在家人眼中,吳永富的辛苦並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雖然米花糖銷量年年攀升,但是當時出資建廠,包括吳永富在內的五個合夥人,每人每年的分紅卻只有500元。

“我們沒得多的錢拿來揮霍。”吳永富說,這樣的分紅方式是他和合夥人共同決定的。他坦言,米花糖的確讓自己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沒有用這桶金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把大部分盈利花在了企業發展上,比如購置新廠房,增加銷量;買新設備,提升工廠的機械化程度;完善生產標準,創優質品牌產品;引進人才,加強培養……

1989年,吳永富的新工廠在江津建成投產。“荷花”牌米花糖從此在江津站穩了腳跟。

△江津米花糖曾經常用的油紙包裝。

逆襲

延長保質期,讓它甜得更遠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新的挑戰又一次擺在了吳永富面前。

隨着江津米花糖的暢銷,生產米花糖的工廠和作坊也迅速增加,最多時甚至超過了百家。

很快,江津市場上的米花糖也從以前的供不應求,變成了供過於求。除了生產量有限的“玫瑰”米花糖依然暢銷外,很多品牌的銷量都開始縮減。

吳永富意識到,江津米花糖必須要走出去,開拓新市場。但這必須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延長米花糖的保質期。

“米花糖沒有任何添加劑、防腐劑,所以保質期一般只有3個月。”吳永富說,米花糖採用了熟豬油做配料,到了夏天高溫時,保質期一般只有15天。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吳永富帶領公司的技術專家反覆實驗,最終研發出用棕櫚油替代熟豬油的新生產方法,既保留了江津米花糖香甜的口感,又有效提升了米花糖的保質期。

做包裝生意起家的吳永富還專門請來包裝設計師,給米花糖設計了鋁復材質的新包裝,替代了以前常用的透明塑料包裝。一方面更加美觀上檔次,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延長了保質期。

經過一系列創新升級,吳永富生產的米花糖保質期延長到了300天。

有了這個“殺手鐧”,他的米花糖很快走進了主城各大商場。

吳永富還率先在江津米花糖行業中,推出了航空定製產品。“荷花”牌米花糖不僅在重慶江北機場銷售,還成爲了航空公司機上餐食的特色小喫。

之後,吳永富又把米花糖賣到了成都、北京、深圳等國內10多個大中城市。

2002年,“炒米糖開水”的叫賣聲首次經由吳永富傳向海外,江津米花糖出現在了美國的糖果市場上。

△現代化的米花糖生產車間。

跨越

新工廠設計產能達3億元

還有多少人在喫江津米花糖?吳永富笑了笑回答:“這個數量不得了。”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產業發展,江津米花糖已經擁有了很多忠實“粉絲”。

“我和我92歲的老母親每天早上都要用米花糖和蛋,一起泡水喫。”吳永富說,這是一家人的標準早餐,已堅持了近40年。

吳永富工廠的年銷量也印證了他的說法。去年,工廠年銷售額在7000萬元左右。

如今,吳永富工廠生產的產品,已從最初的60克“油酥米花糖”,衍生出了40多種相關產品。銀耳早茶和椒鹽、麻辣味的米花糖,還有小包裝的迷你米花糖,成爲了市場新寵。

吳永富堅信,江津米花糖的未來會更好。

就在這個月,“荷花”的米花糖生產項目竣工了。明年4月左右,工廠就將搬遷到德感工業園糧油食品園,在新工廠裏繼續擴大生產規模。

新工廠的設計產能達到了3億元。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將進一步提升江津米花糖的品質和美譽度。

明年,吳永富打算研發更多米花糖新產品,開發更多新市場,並大力發展電商銷售平臺,讓江津米花糖走向世界。

新聞縱深

改革開放40年江津工業蓬勃發展

從吳永富的言語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他和他的工廠帶來的巨大變化。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江津米花糖的發展壯大,正是江津區食品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有人說,江津的一塊米花糖,“甜”了一個產業集羣。

在荷花米花糖即將遷入的德感工業園糧油食品加工產業園,一大批食品產業正在聚集。

德感工業園糧油食品加工產業園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建成區約1平方公里,累計入駐糧油食品加工及配套企業100餘家,成功匯聚了“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福達坊”等國內外知名糧油品牌,中儲糧、廣州雙橋、江西正邦、重糧集團、瀋陽桃李麪包、河南黃國糧業、江津酒廠集團等明星企業,以及荷花米花糖、帥克食品、慕莎食品等地方名特食品生產廠家。

園內產業涵蓋食用油精煉分裝、食用糖漿及休閒食品生產加工、白酒釀造、動物飼料、調味調料加工、原料及產成品中轉倉儲六大門類。

2017年,德感工業園糧油食品加工產業園實現產值91.2億元。預計今年將突破百億大關。

早在2002年,江津就提出“工業強市”的發展思路,確定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搭建工業發展平臺,成立以德感組團爲依託的“江津特色工業園區”,開始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現了以農業發展爲主到大力發展工業的戰略重心轉移。

也就是從那年起,江津工業迎來了迅猛發展機遇期。

2002年,德感工業園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爲特色工業園區。同年,雙福工業園正式批准成立。2006年,珞璜工業園加入特色工業園區梯隊,被納入江津工業園區“一區三園”體制。2011年,白沙工業園正式設立,標誌着江津區工業正式跨入“一區四園”的新時代。

經過多年積澱,江津已形成裝備製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集羣。汽摩及零部件產業形成500億級產業集羣,裝備製造業形成300億級產業集羣,新型材料形成300億級產業集羣,電子信息形成100億級產業集羣,食品工業形成80億級產業集羣。

截至2017年,江津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34戶,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395.2億元,是1978年的百倍。今年前三季度,江津招商引資總額已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24億元,預計全年招商引資總額將突破1300億元。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