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防控期 多項高科技助力讓油菜變成“懶人作物”)

無人機不僅可以噴藥,還可以直接播種,自動育苗機、插秧機改變了水稻種植的模式,農業科技人員線上指導,哪怕防疫時期,農民也能得到專業的指導意見……今年春天,一個不一樣的春耕正在進行之中,諸多現代化的技術、設備,成爲疫情下保證春耕的重要力量。

植保機噴藥。受訪者供圖

無人機3小時噴藥120畝

2019年,安徽經歷了一場罕見的旱情。今年,種植大戶華從發減少了油菜的種植面積,從原本的200畝,降到120畝。沒想到今年春天的這場疫情,又給春耕帶來了種種麻煩。120畝油菜要施肥、噴藥,該從哪裏找人?

但至少對華從發來說,這些並不是問題,“用無人機就行”。

3年前,華從發接受了無人機培訓,如今已經算是一名“老飛手”了。2月中旬,華從發靠着一臺植保無人機和兩個幫手,就給家裏120畝油菜噴施了硼肥,用了不到3個小時。“在以前,這些活兒,七八個人忙活兩天也幹不完”,他說。

無人機的出現,徹底把油菜變成了“懶人作物”,不需要多少勞動力,就能輕鬆完成葉面施肥、噴藥的工作。不僅如此,華從發還會幫助村裏其他農戶,在對方的地裏“飛一下”,噴施農藥、化肥。“現在主要是油菜地用無人機,接下來是水稻,也少不了無人機”,華從發說。

無人駕駛的智慧農業

因爲疫情的影響,工人不能按時到崗,身在廣東的農場主王合清臨時決定加大水稻的種植面積。

“水稻種植如今就是全程機械化的,兩三個人就能種數百畝地”,王合清說。

水田整理、水稻育秧、插秧、施肥噴藥、收割……所有的環節都可以通過相應的機械完成,王合清介紹。

其實,不僅水稻可以全程機械化耕作,玉米、油菜等農作物,同樣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而且這些技術目前已經相當成熟,已經在全國應用多年。

在未來,機械化的種植,正在向天空地一體化的智慧農業轉化。近期,農業農村部與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對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規劃》提出,“構建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加快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推動管理服務數字化轉型,強化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加強重大工程設施建設”。

鄉村的數字化,不僅是電商下鄉,不僅是網上賣菜,而是基於大數據挖掘、無人駕駛機械等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智慧農業體系。

在家也能跟專家線上聊天

“廣東冬種的農產品,有些已經到了收穫期,比如一些冬種的蔬菜、鮮食玉米等,目前在銷售上仍有一些延遲,但總體上問題不大。春耕工作方面,農民下地幹活沒問題,就是農資的購買上會有延遲”,廣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鬍建廣說。

往年的這個時候,胡建廣他們基本上都在地裏,不是在自家的試驗田裏工作,就是在種植戶的地裏進行調研、現場指導等。但今年,因爲疫情的關係,村裏進不去,無法實地調研和指導,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每天都和種植戶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基本上天天都要打電話和種植戶溝通,瞭解耕作的情況,或者給他們一些建議和指導”。

電話、微信、網站,乃至電視廣播……現代傳媒中所有的平臺,都可以用在如今的農業指導中。就在前不久,南京農業大學展開了“線上春耕”活動,糧食、蔬菜、水果、禽畜飼養……諸多農業相關產業,都有專家團隊進行線上指導,或者一對一問答,或者發表文章對典型問題進行解讀……

在中國農科院,專家們同樣通過各種線上平臺和渠道,和一線的種植戶、養殖戶實時溝通,並將具體的措施和意見直接發佈到網上,供農戶參考。

雨水節氣剛過時,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廣才,就已經發布了一篇疫情下小麥田間管理的建議,這些建議具體到各地區施肥噴藥的適宜溫度、小麥返青前土地鎮壓保墒時所用的器具形狀等。

“農時不可誤,當前正是春耕的重要時期,很多工作都不能延誤,比如做好春小麥的春播備播,積極做好種子、農藥準備,認真做好種子包衣工作,加強春播的農機檢修和農機手的技術培訓工作等。在疫情下,確實存在現場指導的困難,但農技人員應該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技術指導,事實上,我們也不缺乏遠程交流的方式,完全可以進行線上溝通和指導”,趙廣才說。

樊奕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樊奕_B9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