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松先生作品

繪畫乃心境之物。一切筆墨、造型、意境均爲心境的反映。心境是心情、心緒、心意、心跡、心性之總和,展示畫者所想、所思、所求、所探,是其對人生和世界的直接感悟。

翻開中外繪畫史,藝術家皆以心來體驗世界、感悟人生,其畫面上的筆墨、線條、色彩、塊面、結構等感性符號皆爲心境之對應物和心境信息傳遞的痕跡反映,代表着畫家的精神內涵。畢加索以超理念、超時空、超形態的創造體現其特殊的精神世界,爲人類藝術做出意義非凡的貢獻;潘天壽以“筆墨取於物,發於心:爲物之象,心之跡”的理念,破常格,創其新,成爲20世紀中國畫壇一代巨擘。

/李曉松先生作品

心境乃萬象之源、空渺之象。空渺乃大,至大至虛。虛生意,意生萬象,萬象孕育生生靈性,個性必蘊其中。故所言個性、風格、流派皆爲心境之產物。心有所想,象有所應。筆墨乃隨心境需要,幻化、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筆墨造型,風格迥異,小者釀其爲個性,大者必成其流派。無論個性抑或流派,然真情之抒發、個性之張揚無一不是對大千世界的“造化”和自我感悟的“心源”之宣泄。凡高的個性風格是他直抒人生、心緒的激烈爆發。他的畫面呈現的是如颱風般旋轉、扭動、摧枯拉朽的筆觸,使讀者的心情和他一樣產生共鳴、瘋狂和騷動不安;石濤的個性畫風是他精神世界的強烈展現,他不受前人羈絆,“我自用我法”,產生了筆意縱橫、以奔放勝、激情迴盪、恣意創造的獨特心境的繪畫語言。

心境爲筆墨之極。天地間,萬物間,唯有人類的心境爲其獨造,不可逾越。我既往曾言,“萬法之源,自在爲本”,意指畫者接納萬物之蓄象,藏映於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心境高,則畫品高,暢然無限,俯仰自得,爐火純青,渾然天成。

/李曉松先生作品

中國畫乃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之產物,具有獨特的審美取向。中國哲學認爲,心爲世界的本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下無心外之物”;中國繪畫則追求天人合一,空靈、淡遠,對其精神之追求高於對其形式之追求,這點有別於西方繪畫。繪畫要達到一種精神、一個境界,這個境界需要以筆墨來實現,而筆墨又由人之心境所動、所爲。因之,無論是何時代、何主義,何畫風,何個性,皆源於“筆墨當隨心境”。

/李曉松先生作品

文章來源於網絡 / 圖片來源於知名畫家李曉松先生作品

藝術簡介:

李曉松,1968年生於山東淄博。

現爲中國藝術研究院

藝術創作研究院畫家、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李曉松藝術工作室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