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常發生損傷的關節,一旦出了問題,除了醫生的手法檢查,影像學檢查是確定損傷部位、判斷損傷程度、制定治療方案以及預測和評價治療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膝關節X線解剖+解讀+測量,超級詳細。

膝關節X線解剖

膝關節X攝影標準

標準側位X片要求:

①股骨內側髁後緣與外側髁後緣重疊,且投射管球與內外側後髁的重疊緣垂直。

②最好能夠清楚的顯示脛股關節間隙與髕股關節間隙。

具體操作:管球從內側向外側投照,管球與每個病人膝關節的距離都應是一樣的(圖01)。

圖01

首先在X光透視下調整冠狀位的投射角度,使內外側後髁的輪廓線大體一致且兩者的最凸點在一個水平(如下面圖02右中紅色虛線所示)。

圖02

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讓病人將其大腿(股骨)內旋或外旋,從而使內外側後髁完全重疊。因此,股骨前內側髁與前外側髁可以不重疊;而股骨內側髁遠端與股骨外側髁遠端也可以不完全重疊,如圖03-圖04。

圖3

圖04

圖05是一個非常不標準的側位X光片。從腓骨頭的位置來看,這個片子中的股骨過於內旋了,導致內外側後髁離得很遠。

圖05

圖06這個圖比圖例05稍好一些,但是從腓骨頭的位置來看,片子的外旋稍大。我們首先需要稍稍調整一下管球的投照角度,使內外側後髁的輪廓基本一致,然後需要讓病人適度內旋才能使內外側後髁完全重疊。

圖06

圖07這個圖基本上符合標準側位的要求了。但是內外側後髁還是沒有完全重疊,因此病人再稍微旋轉一點點就更理想了。

圖07

圖08~圖11是幾個完美的標準側位X光片

圖8

圖9

圖10

圖11

標準正位X片要求:

①投射角度需近似與脛骨平臺平行,以清晰的顯露脛股關節,並使脛骨平臺的前後緣重疊;如果不能同時保證內、外側脛骨平臺的前後緣都重疊,那麼需要優先保證磨損較輕一側脛骨平臺的前後緣重疊。

②膝關節正位X光片應包括股骨的遠端1/4和脛骨的近端1/4。

③可清晰看到內外股骨上髁最凸點;而脛骨髁間棘剛好位於股骨髁間窩的中央。

④脛骨近端與腓骨近端稍有重疊,而髕骨位於滑車溝稍上方且位於中線或中線的稍外側。

圖12是標準的膝關節正位X光片

圖12

什麼樣的正位X光片是理想的:

最理想的是既可觀察到明顯的脛股關節間隙,同時又使內側脛骨平臺前後緣完全重疊(圖13-圖14)。

通常,標準側位X光片需要在完全伸膝位、屈膝約30°位或屈膝90°位拍攝。

膝關節X線片解讀

(一) 前後位片

前後位又稱正位片。在此位上,股骨內踝形成的隆起較外踝明顯,兩踝的關節面一端稍圓隆。股骨關節皮質的厚度小於0.5mm,而脛骨的關節皮質常常稍厚一些。如果X線束與脛骨上緣 不完全成切線,可以看到一條橢圓線代表關節皮質的前後緣。髕骨陰影重疊在股骨陰影上,下緣距關節間隙1.5cm。

髕骨軸線與股骨軸線相對應。髕骨外緣不超過股骨外緣,若超出5mm則爲髕骨外移。代表關節軟骨層厚度的放射學上的膝關節間隙正常人爲3-8mm,且兩側對稱等寬,關節面邊緣整齊光 滑,於股骨踝和對應的脛骨關節面之間最易測量。踝間凹和脛骨隆起的大小在不同的個體中有些差異。

脛骨小頭位於外側且明顯低於膝關節水平腓骨小頭的1/3-1/2間,與脛骨重疊。稱爲腓骨豆的一塊小骨常常位於腓腸肌內(一般是外側頭),靠近它的起點,顯示爲5mm左右的圓形陰影重 疊在股骨外踝上。股骨的小梁形態主要取垂直方向,骨幹皮質後於踝部皮質。

(二) 側位片

由於股骨兩踝的直徑不同,其前緣和後緣側位片上不能同時都重疊,故可看到兩個陰影。內踝影像大,前後徑寬,下面較圓。外踝影像較小前後徑較短,下面較平,內踝關節面投影在 外踝下方。當後緣大致重疊時,每個股骨踝的1/4均位於踝上股骨幹後緣之後。除非X線中心線直接穿過髕骨與股骨或者脛骨與股骨之間的間隙,否則關節間隙均因重疊的骨影而部分被掩蓋。

髕骨與股骨踝之間的間隙寬約3mm。脛骨踝間隆起一般與股骨踝陰影稍有重疊,位於脛骨關節面中點稍後方。股骨後面有時可見到腓腸豆骨的小骨影。可根據需要拍攝不同屈曲位的側 位片。屈膝45°位所拍側位片,可見股骨內踝低而外踝高,外踝向前突。踝間窩寬而深,呈侷限性透光區踝間窩上方的松質骨顯示爲骨質疏鬆區。腓骨小頭骨質稀疏亦可顯示透光度增強。

軟組織正常X線影密度較骨組織低,膝關節因有豐富的脂肪組織襯托對比,在側位片上顯示軟組織層次清晰,易於觀察。皮下脂肪線、肌間脂肪線和關節囊外脂肪線均呈密度減低影。

髕骨上下各有一個脂肪墊,表現爲侷限性透光區,髕上脂肪墊呈三角形。膝關節後面經常可見到一條線樣透亮黑影是由該陰影前面較緻密的關節囊和關節後面的肌肉、肌腱之間的脂肪襯 托出來的。

(三) 髕骨軸位片

髕骨軸位片又稱髕骨上位或下位片,對檢查股髕關節甚爲重要。此位上可看到斌骨關節皮質與其下方的規則的骨小梁形態;另外也是判斷髕骨偏移或傾斜所必須得。常用的投影方法有Hughston攝片法,即患者俯臥位,屈膝45°X線片放於髕前,放射線從髕前下極平行於髕骨軸線投照;或用Laurin攝片法,患者仰臥位,屈膝30°位,進行拍攝。

1.髕骨外移:從髕骨外踝頂端引出一條與股骨踝連線的垂直線,正常髕骨外緣不超過該線,若超出5mm以上爲異常。

2.髕骨傾斜角:股骨內外踝前緣連線與髕骨內外側緣連線相交夾角正常小於15°,若大於15°則爲髕骨傾斜。

3.髕股外側角:股骨內外踝前緣連線與髕骨外側面延長線相交所成角正常應開口向外側,若兩線平行或成角開口向內,則爲髕骨向外傾斜。

4.髕股吻合角:股骨踝間角的分角線,與髕骨中嵴到股骨踝間角頂點連線、形成的夾角,後一條線應在前者的內側,定爲負值,夾角大於6°屬於正常,寫爲-6°。若夾角小於6°或爲正值(則該線位於分角線的外側)均屬異常,爲髕骨外移;若大於11°爲髕骨向外側半脫位。

此外,髕骨外緣增生、內側面囊性變、股骨滑車面的改變、二分髕骨、髕骨骨折等徵象,也均可在此投照位顯示。

(四) 應力位片

強力外展或內收用以檢查內側或外側副韌帶的狀態。前、後抽屜試驗位拍片,用以顯示前、後交叉韌帶有無斷裂。比較站立位(負重狀態)和仰臥水平位(不負重),以觀察關節內外翻角度的改變 。如有變化,提示膝關節側向鬆弛或不穩。

膝關節X線測量

股骨角

投照位置:單腿站立膝關節正位,球管距膠片120cm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長軸與脛骨長軸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下肢的彎曲度,此角的變化反應股骨、脛骨與膝關節變形及其程度。

股骨下角:

投照位置:膝關節伸直正位,以髕骨下方1.5cm處爲投照中心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長軸與股骨內外髁頂點連線所成的外側夾角

正常範圍:75°~85°(平均81°)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膝內翻與膝外翻

脛骨內翻角

投照位置:站立膝關節正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脛骨近端及遠端骨骺線延長線的垂線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下肢的彎曲度,此角的變化反應脛骨自身的彎曲,並常影響到膝外翻角。

髁角

投照位置:膝關節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幹縱軸與股骨髁長軸之夾角

正常範圍:90°~110°

臨牀意義:膝關節反屈時此角增大,測量該角有助於評價膝反屈的程度及手術治療效果。

脛骨上角

投照位置:膝關節伸直正位,以髕骨下方1.5cm處爲投照中心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脛骨長軸與脛骨上端關節面所成的外側夾角。

正常範圍:

男:85°~100°

女:87°~98°

平均:93°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膝內翻與膝外翻

股骨髁間角Ⅰ(Merchant法)

投照位置:如圖,仰臥屈膝45°球管從頭側向尾側與牀面呈60°角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內髁與外髁關節面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138°

臨牀意義:股骨外髁發育不全時此角增大,用於判斷習慣性髕骨脫位及半脫位的病情

股骨髁間角Ⅱ(Hughston法)

投照位置:如圖,俯臥屈膝55°球管從尾側向頭側與牀面呈45°角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內髁與外髁關節面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118°

臨牀意義:股骨外髁發育不全時此角增大,多見於習慣性髕骨脫位及半脫位的病情

髕股適合角

投照位置:仰臥屈膝45°球管從頭側向尾側與牀面呈60°角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引股骨髁間角的平分線AO,再引A至髕骨最低點D的連線AD,測量AO與AD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16°(SD=11°)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髕股關節的適合程度,此角大於16°多見於習慣性髕骨脫位及半脫位,並有助於髕股關節病的診斷。

股骨髁間溝角

投照位置:膝關節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髁間溝底與股骨縱軸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34.0°±0.5°(26°~44°)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股骨髁上骨折時的移位程度,復位欠佳時此角增大或減小。

髕骨高度(Insall-salvati法)

投照位置:仰臥屈膝30°,膝關節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並計算脛骨粗隆至髕骨下緣距離及其與髕骨長軸之比

正常範圍:

男:1.01±0.09

女:1.06±0.12

臨牀意義:此值大於1.2時說明髕骨上移,小於0.8時爲髕骨下移,髕骨軟骨軟化症及習慣性髕骨半脫位者多有髕骨上移。

髕骨位置的測量

投照位置:膝關節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分別找出髕骨關節面中點A、股骨髁間窩上方骨疏鬆區中點B及脛骨上端後緣與腓骨相交點C,連接AB、BC,並過B做BC的垂線BD,測量ABD角。

正常範圍:10°~20°

臨牀意義:此角大於20°爲髕骨高位,小於10°爲髕骨低位。根據髕骨位置的高低,可以判斷韌帶斷裂後髕骨上移的程度。也可用於反應髕骨軟化症與髕骨位置的關係。

髕骨指數

投照位置:俯臥屈膝55°球管從尾側向頭側與牀面呈45°角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通過髕骨髁間嵴做髕骨橫徑AB垂線交於X,然後按照下列公式計算:

正常範圍:男:15,女:17

臨牀意義:髕骨的內側面與外側面大小不同,髕股關節不穩時多有內側面變小,此值也隨之變小

髕股指數

投照位置:坐位屈膝20°,膝關節側位。球管從尾側向頭側與小腿平行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計算內側髕股關節間隙寬度A與外側髕股關節間隙寬度B的比值

正常範圍:小於1.6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髕骨半脫位的程度,大於1.6時除髕骨半脫位外,還多見於髕骨軟骨軟化症。

外側髕股角

投照位置:如圖,坐位屈膝20°,球管從尾側向頭側與小腿平行投照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股骨內外髁頂點連線與髕骨外側關節面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夾角開口向外

臨牀意義:兩線平行或開口夾角向內時爲異常,用於評價髕骨半脫位的程度

脛骨髁後傾角

投照位置:膝關節脛骨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脛骨長軸之垂線與脛骨關節面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10°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脛骨變形所成的膝關節反屈。

脛骨骺線角

投照位置:立位雙膝及小腿正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脛骨近端骺線與脛骨長軸垂線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

11~20個月,5.1°±2.8°

20~30個月,3.7°±3.1°

臨牀意義:此角大於11°時可考慮爲膝內翻。脛骨骼線角/(脛股角-180)大於60%時說明有嚴重膝內翻。

膝關節側方不穩的測量

投照位置:膝關節加壓內翻及外翻正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膝關節內側間隙或外側間隙的寬度。

正常範圍:小於8mm

臨牀意義:在外翻加壓片上,當內側間隙大於10mm時說明有內側側副韌帶斷裂,大於15mm時應考慮合併前十字韌帶斷裂。在內翻加壓片上,外側間隙大於10mm時可診斷外側側副韌帶斷裂。

脛骨平臺角

投照位置:脛骨上段側位

測量方法:如圖,測量脛骨前緣延長線之垂線與脛骨平臺關節面所成的角。

正常範圍:14°±3.6°(7°~22°)

臨牀意義:用於評價脛骨變形所致的膝關節反屈。

綜合整理自好醫術、新鄉醫學影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