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今天上午,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相继登台发表主旨演讲。随后,他们又并肩走进新闻发布厅,接受记者专访,畅谈“路盲成因”“机器情感”“复制大脑”和“老年痴呆”等话题。两人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多年前,志同道合的两人对自己不会迷路产生了强烈好奇,于是共同组建实验室,开始研究大脑中的位置细胞。

路盲脑子里缺啥?

在获得诺奖的研究中,莫索尔夫妇识别出一种神经细胞,称之为“网格细胞”,能产生一种坐标体系,能帮助大脑搜寻路径、准确定位。

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路盲朋友,他们的脑子里先天就有某种功能缺陷吗?梅·布莱特笑着回应说,容易迷路并不一定是细胞功能性缺失,很可能只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我们多关注身边移动的人群或参照物,更加集中注意力,就会有明显好转。”

机器会有情感吗?

近些年,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人很好奇:机器能否拥有像人类一样丰富的情感?梅·布莱特解释,带有浓烈情感的记忆片段,会在大脑中留存得更加深刻和鲜活。人的神经细胞网络具有传递情感的重要功能,对机器深度学习的具体分层尚不够了解。

“目前,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可以重现认知,但距离感知情绪、重现情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爱德华·莫索尔补充说。

大脑能否被复制?

那么,计算机能否完全重现大脑的复杂机制?

梅·布莱特直言,现阶段还无法做到。“生物体的功能性细胞可以复制,但要想传递、复制人的丰富经验和体验,太难了。克隆技术即便可以完全复制人体所有基因,但我不仅仅是这些基因的组合,还拥有几十年的人生体验,不断地与周边环境和人互动。”

老年痴呆能预防?

爱德华·莫索尔上午介绍,他们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对人类更深入地认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导航记忆的受损情况,我们深入探索这一病症的固定模式,并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前兆。”爱德华·莫索尔说,这些发现让提早多年干预老年痴呆症成为可能。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曹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