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李应军再次参与阅兵训练,并担任“国庆60周年阅兵徙步方队指挥部”副总教练。这期间,李应军参与组织了全军教练员集训,进驻阅兵训练场后全程负责端枪方队训练指导工作,后期又组织方队领队集中强化训练,并参与17个受阅方队流程训练、预演和正式阅兵的现场指挥工作。

天安门东、西华表间相距96米。阅兵方队通过这一“礼仪区”,一共要走128个正步。踢腿高度30厘米,步幅间距75厘米,摆头位置45度,步速定时每分钟112步……从1999年到2019年,从三军仪仗队到徒步方队的“阅兵训练专家”,这组数字已经在李应军脑海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李应军(左)

2019年,李应军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阅兵联合指挥部聘为“阅兵训练专家”。这距离他第一次参加阅兵训练,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1990年,来自安徽界首市的李应军应征入伍,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献身仪仗,为国争光”,这8个字给了这个17岁青年无穷无尽的力量。从士兵到班长、分队长、大队部参谋,李应军在仪仗队服役12年。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他在1998年3月至1999年11月期间,被选调至国庆50周年阅兵徙步方队指挥部,担任训练组参谋兼教练员。这期间,李应军参与组织了全军教练员集训,进驻阅兵训练场后全程负责端枪方队训练指导工作,后期又组织方队领队集中强化训练,并参与17个受阅方队流程训练、预演和正式阅兵的现场指挥工作。这也让他与阅兵训练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被徒步方队指挥部记三等功一次。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李应军(左)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李应军再次参与阅兵训练,并担任“国庆60周年阅兵徙步方队指挥部”副总教练。这一次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参与撰写了受阅动作教学片脚本,参与示范兵选拔训练,导演、编辑了《受阅动作教学片》并总结撰写了《徙步方队训练指导法》,这些文件被下发受阅部队贯彻执行。进驻阅兵训练场后,李应军主要参与训练计划制定、考核评估、检查评比等工作,并组织了领队集中强化训练。由于训练成绩显著,他也被“阅兵联合指挥部”评选为“阅兵先进个人”。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李应军(左)

时光荏苒。2015年1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在北京举行。与此前的14次国庆阅兵有所不同,2015年是第一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具有国际性等鲜明特色,正如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曲睿所言,是一次传承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传递和平与发展的阅兵庆典。李应军再次担任徙步方队指挥部副总教练,同时担任将军领队总教练。这一次,他负责53名将军领队的集中授课与组训工作,特别是20名徙步方队领队将军的分列式训练,持续时间更长、训练难度更大、要求标准更高,这给李应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李应军接下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开始着力寻找突破口。

首先是集中精神,提升这次阅兵训练的思想意识。李应军强调,这次阅兵意义非凡,出席活动的不仅有外国元首和外国军队,还有抗战老兵和英烈后代,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精气神。为此,受训的将军们刻苦训练,付出了比年轻士兵更加艰苦的努力:有的将军凌晨四点天还没有亮就“闻鸡起舞”;有的夜里找到了“动作要领的灵感”,找到李应军拉着他非要检验一番……

其次是在训练方法的设计上,李应军大胆创新、避繁就简,进行科学分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他提议指挥部在每位将军宿舍都装上了一面立镜,便于他们随时随地自训自纠。

最后是在现场教学中注重实效,从将军中选出“示范兵”,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动作细节训练,以他们为标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带动整体方队的统一协调。

经过一系列认真、刻苦的训练,成果高效而显著。李应军被阅兵联合指挥部记二等功一次。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卓越的成绩,在阅兵训练领域,李应军早已被视为“阅兵训练专家”。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李应军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李应军

今年的国庆70周年阅兵作为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1.5万名官兵整齐列阵,以昂扬的姿态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再次走在阅兵训练场上的李应军感慨万千,他至今仍记得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正斌的一句话——“阅兵,就是要让人们看一看,军队的战斗精神行不行,克敌制胜的血性还在不在。”在李应军看来,阅兵也是激励全军乃至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每一声铿锵有力的口令,每个方队走出的整齐划一的正步,都是中国军人精气神的具体展现。

图/卢炳广、李鹏飞、刘洋

李应军:亲历4次阅兵训练的教练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