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清四朝都把國都定在北京,但北京從一座普通的城市升格爲國都,關鍵期卻在遼朝。

  唐朝時的北京稱爲幽州范陽郡,爲省級的盧龍節度使駐地,劉守光就割據幽州稱燕王。因爲契丹的崛起,唐莊宗統一中原外,就把幽州當成防禦契丹南下的頭號軍事重鎮。但後唐的幽州,對於立志南下的契丹來說是絕對的噩夢,基本上來多少賠多少。

  轉機出現了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和後唐皇帝李從珂有仇,爲了自保,石敬瑭走出了一道千古臭棋。不但認了比自己還小11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爲乾爹,還許諾只要契丹出兵幫他滅李從珂,他就把事關中原生存死亡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石敬瑭“言而有信”,滅唐建晉後,果然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這對中原政權來說是個天大的悲劇,但對契丹來說,平白撿了個大便宜,笑得合不攏嘴。

  而幽雲的“幽”,就是指北京。

  由於幽州是契丹日後進取中原的重鎮,契丹極爲重視幽州。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契丹升幽州爲南京幽都府,也稱燕京,而原來的南京(遼寧遼陽)改稱東京。

  幽州對契丹有多重要,差不多等同於海參崴之於俄羅斯在遠東,絕對的門戶重鎮。遼朝時的幽州,主城區在現在的宣武區(已撤)西部,城池周長18公里。僅以唐朝最盛的人口舉例,就有37萬人口。這個人口數放在中原不算突出,但已是遼朝最一線的城市了。如果不是因爲幽州距離五代中原王朝太近,遼朝早就遷都於此了。

  幽州既是遼朝的陪都,自然就有宮城。南京宮城在老城區的西南部,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區,商業非常發達。而在遼朝極盛時的南京,僅“丁”數就有56萬。啥是“丁”,就是能達到朝廷服役標準的男性,即拉壯丁的“丁”。

  到了五代後期,志在削平天下的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把幽州的契丹人嚇到半死,能溜的全溜了。連遼穆宗耶律璟都做好了丟掉幽州的心理準備,雖然這滋味並不好受。

  只是可惜柴榮突然得病,只好撤軍,契丹這才躲過一劫。契丹佔據幽州,對後來的北宋來說如鯁在喉,必欲拔之而後安。趙匡胤沒那個膽量,只是死守中原。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倒是有膽有爲,只是由於戰略上的錯誤,在幽州被契丹兵一通暴打,差點成了俘虜。

  從此之後,北宋徹底放棄奪回幽州的想法。但是,對遼朝來說,幽州依然是他們防禦中原軍隊進攻的頭號屏障。無論遼朝內部的宮鬥多麼慘烈,誰都不敢在幽州玩火,那是要掉腦袋的。能駐守南京的,那都是遼朝的一線親貴。

  比如周世宗北伐時的南京留守叫蕭思溫,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而蕭思溫的女兒,你再熟悉不過——大遼國太后蕭燕燕。其他的還有封過燕秦吳楚齊王的蕭孝穆、漆水郡王韓製心。

  遼聖宗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遼朝改南京幽都府爲南京析津府。由於宋遼和好,遼朝皇帝來到南京的次數越來越多,並經常在南京宮殿舉行廷試,選拔人才。

  遼朝崩潰前夕,遼保大二年,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京短暫擁有遼朝的南京析津府,改名爲燕山府。但等到金滅北宋後,燕山府又改稱燕京析津府,直到金朝皇帝完顏亮在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下詔遷都北京,稱爲中都大興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