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谭罗敏 实习生 龚静怡 CFP供图

三年时间海洋量子号价格几近腰斩

近日,一篇《中国大妈“吃垮”豪华邮轮》的推文传遍朋友圈。有50多年历史、全球三大邮轮品牌之一的诺唯真邮轮公司,早在今年7月宣布了旗下邮轮——诺唯真喜悦号将于明年春季离开中国市场的消息。有网友发布了体验文章,认为是大爷大妈浪费食物“吃垮”了这艘邮轮。

2017年初,在中国运营长达3年之久的蓝宝石公主号选择离开中国,被派往欧洲到新加坡航线。2017年9月,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水手号宣布离开中国市场,被派往美国市场。2018年2月,歌诗达邮轮旗下维多利亚号也离开中国市场,转投欧洲市场。2018年9月至2019年,盛世公主号将暂别中国,转至澳大利亚邮轮市场运营。

嘉兴市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潇彧昨天告诉记者,从季节性来说,每年春季到夏季,尤其是暑期是最适合邮轮游的时段,而目前已经进入邮轮游的淡季,特别是进入冬季后,海上气温偏低,在甲板上基本是待不住的。近年来,邮轮游降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选择邮轮游的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邮轮游的价格每年都在下降。”

顾潇彧举了个例子,以于2015年开启亚洲航线的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为例,这艘排水量为16.8万吨左右的“巨无霸”被称为豪华邮轮中的“老大哥”,载客人数超过4000人,服务员和游客配比达到1:1,首航后暑假期间,其阳台房价格为六七千元一人,套房价格超过1万元/人,到了今年暑假,其阳台房价格为四五千元一人,套房价格为七八千元一人,而进入11月淡季,阳台房价格一路跌至3000元/人,入门级内舱房价格甚至跌破2000元/人。

随着价格一路做减法的还有豪华邮轮引以为豪的体验感,“海洋量子号主要定位于科技风,包括机器人调酒、风洞飞行、高空360度观景台等,主要面向的是中高端客群,在首航时,船上的这些项目都是免费的,但目前,这些精品服务项目都是按人头收费的。”顾潇彧说。

这个“锅”中国大妈背得有点冤

据统计,2012年,中国母港邮轮数量只有4艘,年发送游客量约20万人次;2017年是18艘,年发送游客量为240万人次;2018年是16艘,预计年发送游客量220万人次;2019年预计有14艘,年发送游客量预计接近200万人次。

顾潇彧介绍,以上海母港来说,目前吨位较轻的邮轮大多已被淘汰,还在运营的以10万吨为主,而在三四年前,停靠上海母港的邮轮大多是4万吨至7万吨。未来或许还会有新邮轮推出,尽管邮轮吨位越来越重,但是从体验来说,却越来越差。

豪华邮轮退出中国市场,这个“锅”是不是该由中国大妈来背?顾潇彧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蓝宝石公主号在推向市场时标榜的是“公主礼遇”,面向的客群是爸爸妈妈带着女儿去圆公主梦,然而从现实情况来说,这一邮轮游客结构中85%是中老年人,而上班族则大多面临“有钱无假”的尴尬。中国大妈这个群体在方方面面都与邮轮运营方心目中理想的消费者相去甚远,这一邮轮客群普遍显示出二次消费较少的特点。

而网上的“爆款”文章中,把中国大妈对诺唯真喜悦号的影响仅仅归结为“浪费食物”,这似乎也有失偏颇。有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始发的邮轮游市场,分销渠道以包船模式为主,这也意味着,邮轮的舱位提前被旅行社全部或部分买断,由旅行社进行船票销售。这一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低价竞争,当邮轮供给大于市场需求的时候,包船的旅行社就会开启甩单模式疯狂降价。

顾潇彧认为,资本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消费观的错位共同导致了邮轮游市场的恶化,“中国邮轮游市场以旅行社包船为主,再加上互联网红利补贴,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这也导致了整个旅游市场的恶化,进而出现了豪华邮轮从中国市场退出的现象。”他也认为,随着部分邮轮的退出,市场资源稀缺,或许会进入一段冷冻期,未来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

今后邮轮游将走向何方?

与大家熟知的海洋邮轮不同的是,在嘉兴金融机构工作的孙女士这次带父母游欧洲体验的是内河游船,从维也纳出发到布达佩斯,沿多瑙河的8日之旅,他们选择的精致阳台房价格为18799元/人。“去日本的豪华邮轮,之前也带父母体验过,感觉行程比较单一,大多是参加船上的娱乐活动和下船观光。而欧洲内河游船没有太多的娱乐设施,主要时间可以用来欣赏两岸的风光和参加岸上行程。”

孙女士也认为,乘坐内河游船大大降低了欧洲游的难度,“像我们一家人如果要去欧洲自由行,从交通、住宿、吃饭到行程安排,需要做大量攻略,还有很多不可知的情况,而现在只要登上游船,基本上所有行程都已经安排好了,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

随着海洋邮轮热度退去,欧洲内河游船开始进入不少中国人的视线。与邮轮业巨头不同的是,以内河游船为主体的维京,在中国市场也采取了另外一种开拓方式——维京旗下的65艘内河游船中,目前已有5艘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而维京内河游船正式进入中国仅有2年多的时间。

维京为中国游客定制的欧洲内河游船,从中式餐饮、100%会说中文的服务团队,到游船上遍布的中文提示,都令中国游客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游客一旦踏上这些内河游船的目的地,又可以瞬间切换到欧洲的大城小镇、山水风光和文化历史氛围中,兼顾了舒适和休闲。

顾潇彧认为,像内河游船这样的出行模式,曾经不受中国游客欢迎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价格高,二是大多为外国服务人员,三是需要长途跋涉到目的地再登船。而未来,这样的旅行方式是否能受到青睐,主要取决于产品线是否符合中国游客需求,以及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能否与欧洲半自由行一较高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