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中小學生的歷史讀物。全部來自專業正史,絕不戲說。每週二四六,來聽經典作品《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吧。

  

  ↑↑↑點擊播放聲音

  往期故事,請見文末

  朱元璋希望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能夠永遠傳下去,所以他要訓練出一位能幹的太子,好接替皇位。

  可是,苦心培養的太子,很早便死去,他只好安排孫子來繼承。

  朱元璋不太喜歡這個孫子,因爲他的頭骨長得有些歪,很像缺了半邊的月亮。朱元璋似乎忘了,自己其實也長得不怎麼漂亮呢!

  在朱元璋死後,這位太孫繼位了,他的年號是建文,歷史上常稱他爲建文帝。當時建文帝才二十一歲,他沒有祖父那麼能幹,只是像普通的年輕人那樣,勇往直前地做事,卻很少考慮後果。

  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所以建文帝有二十多個叔叔,他感覺那些叔叔們都在虎視眈眈,盯着他的皇位。於是一連抓了好幾位野心勃勃的叔叔,把他們殺掉,或是囚禁起來。

  建文帝有位叔叔——燕王,是朱元璋兒子裏面,最能幹的一位,他本來就認爲自己纔是最該繼承皇位的人選,如今空有才智和野心,卻被一個既平庸又魯莽的小夥子擺佈來、擺佈去,心裏很惱火。他想自己遲早會落得悲慘的下場,不如先動手算了。

  燕王向大家宣佈,建文帝這樣的做法,都是受了身旁那些“奸臣”的慫恿和搗亂,爲了把建文帝從壞人包圍中解故出來,自己只好出兵討伐。

  你是不是覺得,燕王這種義不容辭、理直氣壯的口號,實在有些惺惺作態?不過,在古代,忠於君王是最重要的美德,一個再笨、再傻,甚至做出壞事的人,只要他說那是爲了效忠皇帝,人們便不好責備他了。

  於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叔叔,就浩浩蕩蕩地出兵“拯救”他的侄子了。

  燕王和他的將士勇不可當,建文帝的軍隊四處敗退,只有在濟南這個地方的守將鐵鉉,讓燕王喫了不少苦頭。燕王運來最厲害的武器——大炮,想把濟南轟破,可是鐵銨卻在城牆上豎起許多大木牌,上面寫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如果燕王開炮打了父親的神牌,就要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

  燕王只好繞過濟南城,直接攻打都城應天府。

  你知道朱元璋曾把城牆打造得異常堅固,要攻破它是很難的。不過南京城裏的官員,卻已經嚇得魂不附體,他們認爲打不過燕王,於是有人偷偷打開城門,讓燕王的軍隊襲殺進來。

  因此燕王一戰而定江山,做了皇帝,後來歷史上稱他爲明成祖。

  燕王本來說要“拯救”建文帝,可是建文帝卻失蹤了。有人說他被大火燒死了,有人說他化裝成和尚,逃走了。總之,沒見到建文帝的影子,明成祖覺得惴惴不安。他大肆逮捕可疑的人,然而殺了許多人之後,還是沒有建文帝的下落。

  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去,便又派遣大批人追到海外。不過這一追,卻追出一位傑出航海家的事蹟。

  成祖要一位名叫鄭和的太監,負責建造一批大船,在公元一四零五年,正式出發航向南方的大海。

  這批船隻,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每艘船約有一百四十七米長,六十米寬,你可以想象,一個比足球場還長的大船有多麼壯觀,而且它不只是一艘,而是六十二艘呢!要是當時西方人裏面,最擅長造船的威尼斯人,見到這支艦隊,也一定嘖嘖稱奇的,因爲他們只要建造稍大一點的船,一下水就會破裂呢!

  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共計兩萬七千八百多人,其中有水手、士兵、工匠、醫生、翻譯人員、官員、生意人……他們一路拜訪各國,一面做生意,一面打探建文帝的下落。沿途受到各國國王、首長的歡迎,大家驚異地發現,世上竟有如此強大的國家和艦隊,真讓人大開眼界。

  鄭和前後共七次出海,他的膽氣十足,率領大夥兒向着日落的方向一直航去,航行得比從前任何一位航海家都要遙遠。你聽過《天方夜譚》的故事嗎?鄭和與他的海員,就曾到過紅海邊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這支船隊一直航行到非洲東岸,才折返回航。

  中國人最早發明了羅盤,而且造出大船,在波浪濤天的大洋中航行,但中國人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因爲中國人始終把興趣放在陸地的發展上。然而鄭和的航海壯舉,卻比歐洲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要早上八十七年;比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要早了九十三年;比麥哲倫繞地球大半圈抵達菲律賓,要早了一百一十六年。可惜鄭和並沒有想到,我們居住的世界到底是圓還是方的這類問題,所以也沒想到試試看,繼續航行下去會有什麼結果。

  當然,他也沒想到要像後來西方的航海家那樣,非得佔領什麼土地、掠奪一些財寶不可,哪怕那些國家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鄭和只是帶着禮物,到各處分送,做些交換物品的生意。所以打從那時起,各國的國王們不斷派出使臣來中國,有些國王自己也忍不住要來看看,他們甚至流連忘返,在中國長住了下來呢!

  鄭和本來不姓鄭,而是姓馬,小名叫三保,人們稱他爲“三保太監”,後來叫多了,就變成“三寶”了。他的航海行動,人們稱作是“三寶太監下西洋”,這裏的西洋,不是指西方的歐洲,而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因爲古代中國人,常把南海當成是自己的內海。

  爲了紀念鄭和,今天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仍有許多地方存有他到過的遺蹟,像三寶山、三寶井、三寶城、三寶港、三寶墩、三寶廟都是,就連非洲的索馬里也有鄭和村呢!

  成祖沒找到建文帝,但鄭和的航海,卻給明朝帶來繁榮的海外貿易,就像從前漢朝的張騫那樣,帶來了絲路的頻繁貿易。

  明朝在成祖的統治下,成爲強大的帝國,不過就在鄭和下西洋的那年,蒙古皇室的後裔帖木兒,又合併了祖先建立的四大汗國中的三個汗國,並且進佔印度,準備一鼓作氣,嚮明朝帝國進攻,恢復普日元朝大帝國的光榮。在一切準備就緒,將要出兵時,帖木兒卻死了。所以這仗未能打成。否則好戰的明成祖,一定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同父親朱元璋那樣,成祖是個能幹的皇帝,他做了些對的事,也做了些不對的事。比方說,他把國都遷到了北京,因爲他擔心北方的蒙古人會再南下入侵。這件事應該是正確的做法。

  他還在北京城建了美輪美奐的大宮殿,這座宮殿一直到今天,都還是世上最大的、最美的宮殿,它能讓住在裏面的皇帝,覺得自己十分偉大,而讓所有走進去的其他人,都感覺自己很渺小。

  成祖曾經五次親自率軍征伐北方的蒙古人,讓蒙古人不敢南下。照我們看來,作爲一個皇帝,他實在不必身穿甲冑、手執刀槍,親自衝鋒陷陣的,可是他卻一再地這樣做了,他似乎覺得別的將領並不可靠,也沒有他那麼勇猛。

  明成祖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要一些讀書人,把當時已經快要失散、被人遺忘的古書,統統集中起來,抄成一部《永樂大典》,因爲他的年號叫做“永樂”。

  明朝有沒有因爲成祖的統治,而過着永樂幸福的日子呢?

  答案是沒有,因爲他做了一件很壞的事,那就是重用太監,縱容他們掌握大權。而那些太監,常常都是些無知無識,專門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奴僕,他們並不像鄭和那樣,是有本領、有見識的人。故事的發展,會告訴你一切。

  注:本文內容來自臺灣陳衛平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音頻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