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 莉

《戰旗報》是一份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的機關報。抗大一分校即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於1938年12月1日創辦,屬八路軍總部建制,對外稱八路軍隨營分校,朱總司令親自宣佈周純全爲抗大一分校校長,李培南任校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大一分校是抗大14所分校中開辦最早,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培養幹部最多,也是唯一設有支校的分校,先後設立魯南、膠東三處支校。

《戰旗報》1938年由時任抗大一分校代二大隊(團)政委安征夫同志創辦的。最早是平型關戰役後山西前線,他在八路軍隨營軍校任宣傳股長時創辦校刊《鍛鍊報》,爲紀念隨營軍校改爲抗大六大隊,又改名爲《火炬》,後成爲抗大一分校機關報。爲紀念1940年抗大一分校東征到山東,又改名爲《戰旗報》。據資料考證至今珍藏在國防大學校史館唯一一份1941年2月3日出版的《戰旗報》真跡。頭版頭條是他爲皖南事變連夜趕寫的社論《充分準備自己》。而我家至今也保存着這樣一份真跡《戰旗報》。這背後的故事要從我親愛的父親王安定說起。

我父王安定(1926-1979)河南濟源縣坡頭鄉孝莊村人,幼年隨母討飯,四方飄零。民國32年(1943年11月)參加八路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警衛員、戰士,1947年10月隨陳謝兵團黃河支隊渡黃河入嵩,先後任第六區(大章區)區委委員,區委書記兼區長、中共嵩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副書記兼縣長。

我家兄妹六人,我上邊五個哥哥就我一個女兒,從出生父親就把我當成掌上明珠,而我小時候只要父親在家,我總是纏在他身邊,有時趴在他的腿上讓他給我講故事,五個哥哥有四個都參軍入伍,所以最願聽父親給我講戰鬥故事,有次爲了教育我好好學習,就用現身說法教育我說:原來他自己是要飯的,不識字,參加八路軍後纔跟着首長開始學文化,說着還拿出一份發黃的報紙跟我說,當時在部隊學習,這樣一份報紙,不僅是政治教育的教材,更是我們戰士們學習文化的教材。那時年幼並沒有特別記憶,大約在五、六年前的一天,在家幫母親整理東西,偶然發現此報,我對母親說起小時候父親拿着這張報紙給我講起的往事,母親說:那你拿去吧,你爸爸去世的早,啥時候抽空寫點啥做點紀念。明年父親離開我們就有40週年,下邊根據本人回憶,及查證資料來還原父親與這份《戰旗報》的情緣吧。

1943年父親的家鄉濟源屬八路軍太嶽軍區,第四分區管轄,父親43年11月參加八路軍就跟隨八路軍772團團長陳康當警衛員,(陳康曾任13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55年受中將軍銜和雲南省委書記等職,2002年在北京逝世),陳康後接替第四分區司令員唐天際之職,任第四分區代副司令員、司令員。陳康1937年9月爲抗大第三期學員。據父親講,陳司令平時特別對貧苦子弟在戰鬥之餘學習文化十分關心,那時部隊十分艱苦,學習內容少之又少,這份《戰旗報》就是那時給父親學習用的其中一份教材。這份《戰旗報》是解放區爲紀念皖南事變的重要史料,皖南事變是國民黨操縱的,以消滅我黨領導的江南新四軍的一次賣國活動。1941年1月4日-6日國民黨軍隊,對我9000餘名新四軍進行圍剿,除2000餘名新四軍分散突圍外,7000餘名新四軍壯烈犧牲。消息傳到解放區後,安征夫同志連夜趕寫了“充分準備自己”的社論,以及解放區各部悼念烈士聲討國民黨反動派文章,發表在這篇報紙上,是我黨解放區反映當時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資料。這份報紙一直跟隨我父親轉戰南北。

1947年8月,太嶽軍區奉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黃河支隊,隨太嶽兵團出征豫西,該支隊由縣區幹部近千人,分爲10個大隊配屬特三團,達成豫西各轄區黨、政、軍機關幹部框架。1947年8月23日,父親跟隨4縱隊13旅旅長陳康從濟源南渡黃河。豫西解放後以太嶽幹部爲主建立了太嶽5地委、專署和軍分區並建立了各縣領導班子。10月下旬中共豫、鄂、陝三地委(簡稱伏牛山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機關,從宜陽九間房遷住嵩縣大章村,父親從那時起開始留在嵩縣這塊土地上,開始了另一段革命生涯。

父親留存的這份《戰旗報》,歷經戰亂紛紛的抗日、解放戰爭,以及父親在文革時期,被打爲走資派,多次抄家而倖存下來,實屬不易,今日還原那段歷史,也算是我們兄妹對敬愛父親的紀念吧。

2018年10月於嵩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