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山之石】人才工作善於“爲他所用”,方能“爲我所用”

南京市委主要領導在調研新型研發機構時說,要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量身定製”靈活務實的人才政策,更好面向全球精準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所謂“量身定製”,實質是從“爲他所用”角度研究問題,“從他出發”調整思路和政策,“他”成了主體。“鞋子是否合腳”,取決於穿鞋體驗。善於“爲他所用”,方能把頂層設計和個性化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在動態完善中釋放人才新政最大凝聚力。

“不是猛龍不過江”,

高端創新人才就是時代“猛龍”

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猛龍”過江已成常態。不過,“猛龍”過江不是來求誰重用的,而是尋找幹事創業樂土大展宏圖的。他們不會安於“被安排”,不會滿足於“被動接受”,更需要創新資源能按照其運行框架重構,以便順利實現種種創新夢想。如果地方只知“爲我所用”,事事“從我出發”,待遇再優厚也未必能留住人。“城市求賢,君子擇城。”總是“削足適履”,遇不到合適人才生態體系,“猛龍”就可能另謀出路。

“爲他所用”方能“爲我所用”

姚期智院士率清華團隊建立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短短几個月,已有10個孵化項目在有序推進中,涵蓋金融、安全、智慧城市、智能網絡、智能生活等多領域。此前諸多城市曾邀請他去創業,但他還是選擇了南京。他說:“南京的創新環境優良,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使我們對研究院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人才政策能“量身定製”,最能彰顯創新環境優勢和引才誠意。而越是善於“爲他所用”,越利於“爲我所用”。

古代有這樣一個例子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爲何“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且能幹成大事?說到底就在於能“爲他所用”。比如商鞅變法直接觸及權貴利益,若不是堅持改革權“爲他所用”,歷史很可能改寫。以此看來,“爲他所用”也是責權相當。嘴上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行動上總是“從我出發”,只能算“葉公好龍”。

“爲他所用”也是制度創新動力

江蘇新出臺“人才10條”有個亮點格外醒目:頂尖人才頂級支持,賦予創新創業更大自主權。從“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升級爲“一事一議”“不定框框”“不設上限”。而且,頂尖人才可自主組建團隊、自主支配經費、自主使用設備、自主決定技術路線。一系列“自主”,意味着“爲他所用”更充分了,也意味着人才政策正在由“先發優勢”向“精準施策”轉變。

某地有關鍵崗位高端人才“出走”,當地在回應中聲稱“優秀骨幹較多,對全局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或許是實情,但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一種心態:離了誰地球照轉。這種心態不除,很難處處想着“爲他所用”。無論是本土人才還是外來人才,也都很難“在這裏存在,就在這裏生根開花結果”。就地球而言,確實是離了誰都轉。就科研領域而言,有無某個傑出人物及其團隊,“轉”的精彩程度肯定大不相同。摒棄“離了誰地球照轉”心態,以“爲他所用”之舉傾情增強人才與地方黏度,應該成爲執政自覺。

來源丨新華日報

編輯丨曼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