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及對日常的藝術發揮,羅伯特·勞申伯格比克萊斯·奧登伯格更徹底,在他這裏沒有什麼生活的日常不能成爲藝術元素,他更徹底的表現還在於將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拿來創作藝術,甚至包括日常的垃圾,不一一列舉但可以盡情想象——幾乎所有日常生活用品,羅伯特·勞申伯格像理查德·漢密爾頓一樣他也拼貼,像安迪·沃霍爾一樣他也絲網印製,想克萊斯·奧登伯格一樣作品規格巨大,正因爲如此羅伯特·勞申伯格的波普藝術也就可以稱爲"混合藝術"。走入這件作品也就走入了1981-1998羅伯特·勞申伯格生活的世界,他用這17年完成了這件作品,展廳展示這空間也展示着時間,超乎尋常的真實但又並不遙遠,向所有以上介紹的波普藝術一樣,流行特質絲毫不減,我們依稀看見商業社會的諸多顯現,但又有看見超越商業的諸多,到這時,已將理查德·漢密爾頓對波普藝術的闡釋極大擴展,羅伯特·勞申伯格營造了關乎日常的氛圍,因爲波普,這種氛圍更強烈的彌散開來。

有多少藝術名詞你非常熟悉,但又不甚瞭解,你大概知道它很有名,但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很多時候你會直接拿來用:這個感覺有點超現實,那個看起來有點後現代,這個挺抽象,那個很表現,還有的怎麼那麼立體。更多時候這新藝術流派的作品你隨處可以看見,衣服上、鞋子上、帽子上、圍巾上,水杯、挎包、鼠標墊、手機殼……只是你分不清那個是蒙迪裏安,那個又是馬格利特。可是沒關係,想要知道這些的人有福了,我們將穿過藝術史的晦澀難懂、百科詞條的長篇累牘,對本應知道的藝術多一點了解。第一期走進波普藝術,POP是流行,現在依然流行;POP是通俗,但並不庸俗,最重要的是今天波普藝術就在你的身邊。

被藝術拼貼出的商業社會圖景

1950年代,英國社會呈現出經濟繁榮景象,相對成熟的商業社會爲電影、音樂、文學的創作帶來靈感,同時,商業性質的符號、標識直接出現在藝術創作中,或者是在一幅集合當時衆多生活典型元素的畫面中,充斥着再明顯不過的商業氛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理查德·漢密爾頓創作於1956年的《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在一間客廳中你可以看到:健美先生手握棒棒糖擺出姿勢,性感女郎坐在沙發上搔首弄姿,紅衣少女用吸塵器打掃着樓梯,窗外的廣告、牆面的海報、電視中的明星、也許正在轉動的錄音機,當然我們還可以清晰的看到帶有商標的檯燈與零食。

這些元素在同一空間中組合顯得並不協調,因爲它們是來自不同雜誌畫面裁剪後的拼貼,但是它們又如此協調,因爲彼時彼地真實的生活就是這樣,人們被稱爲商品的一切環繞,而人本身身處這樣的環境也竟像一件商品。超出常規尺寸的棒棒糖上印着單詞popular(流行的)的縮寫POP,音譯即爲“波普”,這也成爲波普藝術一詞的來源,1957年,理查德·漢密爾頓將波普藝術概念闡釋爲:面向大衆、面向年輕而創作的流行藝術,快速速成立也迅速消解,材質成本低廉並可以批量產出,因爲拼貼而形成波普藝術是幽默的、輕鬆的、愉悅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和商業關聯密切,藉助商業也反映商業。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理查德·漢密爾頓《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1956年

足夠簡單 足夠重複 才足夠波普

波普藝術從英國開始,飄洋過海來到美國,並在這裏演繹了一場激情澎湃的樂章。一種藝術之所以可以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層林疊翠,一定離不開其紮根的土壤,即使今天我們看到美國的模樣——商業高度發達的模樣,依然覺得波普在這裏可以鼎盛是理所應當。而另一方面,你也會感受到半個多世紀創作的波普作品和今天的真實環境竟毫無違和,如果有人告訴你它就是今天的作品,或許你越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妥,穿越60年時間和即刻的存在一樣如新,毫無疑問波普藝術是流行藝術,它的出發點即面向着年輕,我們今天看到感受到它爲自身註解,什麼是真正的年輕與流行。

看看這幅畫,32幅《金寶罐頭湯》,如果告訴你這是剛剛拍攝、沖洗的廣告照片你會相信嗎?不是沒有可能,因爲它看起來一點都不陳舊。這是1962年安迪·沃霍爾創作的作品,並獻身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他比6年前的理查德·漢密爾頓更直白,沒有場景、沒有拼貼,就是《金寶罐頭湯》的外觀,同樣的畫面、同樣的尺寸,重複32幅,你還可以看到比《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的商標更明顯,這不是藉助商業反映商業,這就是“商業”。作品展出後曾單幅售賣,作爲單獨個體被拆分,若干年後,這些單幅售賣作品更高的價格買回,當32幅又重新成爲一個整體的時候它的價值就不一樣了,一件作品足夠簡單、足夠重複,這樣才足夠波普,當然它的價格也不一樣了,遠遠超過曾經單幅售賣的總和,這一過程不僅是一個商業行爲,也是一個藝術行爲,因爲是藝術行爲它的商業行爲出乎意料的成功。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安迪·沃霍爾《金寶罐頭湯》32幅1962年

因爲波普 一種氛圍更強烈的彌散開來

我們不否認波普藝術是因爲與最流行商業的密切結合,才使其彰顯出流行特質,當然我們同樣不能否認,它彰顯流行特質的原因還在於藝術家更多維度的探索,比如:羅伊·利希滕斯坦、克萊斯·奧登伯格、羅伯特·勞申伯格。

羅伊·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爾一樣也從廣告中汲取創作元素,但更爲人們所知並促成其藝術成就的是他對漫畫的借用,通過《哭泣的女孩》我們看到羅伊·利希滕斯坦直接複製漫畫,因爲廉價印刷而形成的網點也一五一十的複製,不過羅伊·利希滕斯坦的畫幅更大、顏色更豔,印刷的漫畫,再日常不過的東西經由藝術家創作變得不再“日常”,他將自己在那個時代的感知成倍放大,視覺抑或觸覺,讓今天的我們看來依然鮮活,同時他也將那個時代定格,雖然一五一十的複製曾被詬病,但數字印刷以及數字屏幕的今天我們再也看不見那些網點,而這卻是一種最爲獨特的美感。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羅伊·利希滕斯坦《哭泣的女孩》1964年

克萊斯·奧登伯格告訴你,如果兩維的平面可以放大,那麼三維的立體也一樣可以,而且要比羅伊·利希滕斯放得更大,當羽毛球、火柴棒、冰淇凌、衣服架、曲別針以幾倍幾十倍的體量放大,放置在草坪、廣場以及高樓大廈的屋頂,可以感受到的是波普藝術的震撼與趣味,這是一種對日常的非常處理,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日常,更爲重要的是,來自日常的藝術品成爲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成爲標誌被人們觀看銘記,人們也可以在其中嬉戲互動,這成爲一種新的日常,這樣的藝術它能過時嗎?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克萊斯·奧登伯格作品

談及對日常的藝術發揮,羅伯特·勞申伯格比克萊斯·奧登伯格更徹底,在他這裏沒有什麼生活的日常不能成爲藝術元素,他更徹底的表現還在於將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拿來創作藝術,甚至包括日常的垃圾,不一一列舉但可以盡情想象——幾乎所有日常生活用品,羅伯特·勞申伯格像理查德·漢密爾頓一樣他也拼貼,像安迪·沃霍爾一樣他也絲網印製,想克萊斯·奧登伯格一樣作品規格巨大,正因爲如此羅伯特·勞申伯格的波普藝術也就可以稱爲"混合藝術"。2016年羅伯特·勞申伯格鉅作《四分之一英里畫作》在北京UCCA展出,該作品由190各部分組成,長約305米,以爲尺寸太大,從1998年創作完成以來這是首次完整展出。與其說這是一件藝術品不如說這是一個“垃圾場”,因爲這件作品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羅伯特·勞申伯格從垃圾場拾來的,所以這件"混合藝術"異常豐富,這種豐富性也使得它突破着繪畫與雕塑的邊界,乃至視覺與聽覺的邊界,因爲藝術家在蒐集過程中嘈雜聲音的音頻在作品中播放。走入這件作品也就走入了1981-1998羅伯特·勞申伯格生活的世界,他用這17年完成了這件作品,展廳展示這空間也展示着時間,超乎尋常的真實但又並不遙遠,向所有以上介紹的波普藝術一樣,流行特質絲毫不減,我們依稀看見商業社會的諸多顯現,但又有看見超越商業的諸多,到這時,已將理查德·漢密爾頓對波普藝術的闡釋極大擴展,羅伯特·勞申伯格營造了關乎日常的氛圍,因爲波普,這種氛圍更強烈的彌散開來。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2016年羅伯特·勞申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畫作》北京UCCA展出現場

是廣告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問題?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頭像》

命名爲流行的藝術似乎永遠流行

《瑪麗蓮·夢露頭像》是安迪·沃霍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圖像之一,這種色彩鮮豔、印刷感極強的畫面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之所以被廣泛的運用,一方面是因爲這是瑪麗蓮·夢露,另一方面或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爲這是安迪·沃霍爾的波普,流行的藝術派生了新的流行,越來越的的人用手機軟件生成《瑪麗蓮·夢露頭像》一樣效果的自拍,這一行動會一直延續,而新的玩法也會層出不窮。克萊斯·奧登伯格的作品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每天都有人和他們合影留念分享社交平臺,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是誰的創意,但他們並不感覺作品的陌生,並願意以自己的方式親近。羅伯特·勞申伯格的作品不只2016年來中國,1985年中國美術館《勞申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曾在3周展期內吸引30萬人次觀展,可以肯定今天觀衆的參觀熱情一定不會比30多年前低。

是的,這些作品就是如此收到追捧,它們來自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商業以及商業以外的一切,所用的手法看似平白無奇卻創造着觀看與理解的無限驚奇,我們時常理解藝術是高雅的,日常是通俗的,但是波普藝術打破二元壁壘實現無縫鏈接,日常即藝術,通俗即高雅,抑或無所謂雅俗,有所謂好的藝術。當然這種疑問一直存在,這是藝術嗎?我們可以肯定,是的;這是好的藝術嗎?我們也可以肯定,是的,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時過境遷,曾被稱爲流行藝術的藝術還在流行,從名聲大噪的藝術風格已融進每天的日常,更寬泛一點的將,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商業宣發甚至非商業的宣發,依稀都有波普藝術的影子,多重元素的拼貼、同一圖像額重複、不同媒材的轉換、變化體量的重置、全新概念的延展……

我們的日常催生新的藝術創造,新的藝術創造又反哺日常,這樣的藝術不止波普,關於藝術你可以知道的多一點,我們下期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