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的警报尚未解除,有些人的心思又活络了。

昨天早上的热搜首位是这个。

江西萍乡武功山,大量游客聚集,部分不戴口罩。

景区发布紧急通告,即日起停售门票及索道票,次日将限流人数从5000人下调至3000人,关闭线下售票窗口。

这还不是特例。

河南郑州,胡辣汤店“方中山”恢复营业,人山人海,有网友调侃说:“为了方中山,负了钟南山。”

广州陶陶居自2月21日接受堂食,排队顾客摩肩接踵。营业半天后,被紧急叫停。

四川广元,利州广场,市民扎堆喝坝坝茶,晒太阳。

北京香山,大量游客造成道路拥堵。有目击者表示,人群中有不戴口罩甚至随地吐痰的现象。

江西赣州,市民赶大集。

如果继续列举下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看到照片里那种人头攒动、喜庆祥和的氛围,我甚至都产生了错觉,以为防疫大战已经胜利了。

然而,并没有。

虽然近日0新增的省(区、市)已经达到过20多个,可官方的说法仍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拐点尚未到来。

企业陆续复工,城市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是为了不让经济长时间停摆。可这些都是必要的人员流动,不代表可以扎堆了,更不代表可以出来浪了。在这种关键时期,如果因为扎堆而感染,不仅影响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可能给防疫带来新的波折。

我当然理解,被迫宅了那么久,想出去透透气的心情。

但透气完全可以用不扎堆的方式。小区或者附近人员稀疏的公园散散步,到家门口并不拥挤的小超市买点东西,有条件的话出去游个车河,都是可行的选项。

从来没有人呼吁不要出门。可如果出门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采买生活所需,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还专挑人群扎堆的地方,就是心存侥幸,只顾自己一时爽,制造新的风险。这样的行为,就真的过分了。

02.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疫情到现在,付出了那么多代价,取得了可见的收效,是谁的功劳?

是这些上街吃喝玩乐的人吗?不是的。

防控成果不是坐在家里等来的。它是那些前赴后继、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功劳,是那些日以继夜、维护秩序的部队和警务人员的功劳,是那些默默坚守的城市运营部门人员的功劳。说功劳都是轻的,他们可是拿生命的代价在付出。

对我们这些不在疫区也不接触感染源的普通人,唯一的要求是什么?

少出门,勤防护,仅此而已。这很难吗?就连这点微薄的要求都做不到吗?

很遗憾。事实给了我们答案。或者说事实给了我们耳光。

看着这些上街扎堆的人,我想到两个词:无知和自私。有时候,它们会以一体同胞的形式出现。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重要的评论家。她的遗作《关于他人的痛苦》聚焦战争摄影。通过关注大量战争摄影,桑塔格说,惨不忍睹的影像能够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这也会制造一种风险,让人感觉无能为力,继而选择性遗忘。

“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心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

这样的人以为看到了他人的痛苦,却无法做到真正的正视。他们的同情不过是自我感动,却很难转化成理智思考。于是,感动归感动,惋惜归惋惜,上午可能还在为某条新闻某个悲剧而黯然神伤,下午就赶着出门去浪了。

或许有人要说,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何况伤疤没长在自己身上。那我反问一下,我们希望让自己沉沦为贴着底线而活的人吗?我们不希望自己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吗?非常时期连这么基础的自律都做不到,还要用人性如此,人皆如此来开脱?

不是说人不可以自私,也不是说人要完全割舍自私。我只是在强调,人不应该除了自私,再没有别的。

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已经把“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贴在脑门上了,但他依然会在书里写:

“我们的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我们也不必终生屈从。”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03.

我始终相信一件事,所谓同情心、同理心,不应该是偶像身上的闪光品质,应该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特质。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想到并理解他人的处境,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诚然,自私是人性,但始终克服不了人性,还拿人性就是这样作为借口的人,一辈子不会有出息。

当我们试图做一些决定的时候,除了考虑自己,也多花点精力想想别人。自私总是容易的,可那句说滥的话是什么来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能做贡献,至少别添堵。拜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