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打开电视,你可以看到中英文解说的比赛;打开手机,你可以看到之前错过的精彩瞬间和各种Highlights。就算是上班时间,至少也可以偷偷刷会儿比分板,看看自己喜欢的选手到底打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到处都是新鲜资讯,随时随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劳心劳力掏荷包到现场去呢?

不过,转而想想自己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在现场”这三个字突然就生动了起来。那些因为人在现场而获得的与众不同的体验,也都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

这些体验包括在看到齐达内停球过人时忍不住打电话给高中同桌,让他听全场集体“Wow”的声音;包括在看到纳达尔在大满贯决赛中握拳庆祝时和同伴一跃而起,和坐在前面的豆粉奶奶击掌相庆;也包括在跆拳道世锦赛上为一批为躲避战火辗转几万公里而来的伊拉克队员鼓掌,看他们在输掉比赛后却仍然不忘向四面看台行礼……

这就是在现场的好处,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它是真正的“全身心”。

除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之外,你还可以感受到空气中飘荡的青草或者奶油草莓的味道,可以和身边的人讨论球员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甚至连皮肤这个最大的感觉器官也都参与其中——有些时候,你是不是因为看到了一记精彩绝伦的outside-in而激动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是的,那是因为你的大脑正在快乐地分泌着多巴胺呢。

提到多巴胺的作用,韩剧迷可能会想到《我的名字叫金三顺》里的那句台词:“男女在陷入爱情的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它们是“爱情荷尔蒙”,也是支持我们到现场去为各自喜欢的球员加油助威的荷尔蒙。

到现场去,到距离球员最近的地方去,这是做球迷最幸福的事情。

因为那时感官全开的你,得到的全都是第一手的讯息,那是和坐在沙发里或者斜靠在床头刷着社交媒体所不同的感受。

因为你平常在纸面上、屏幕上看到的多多少少都是经过加工的信息。即使作者可以保证“所见即所写”,但他们所关注的点很可能不是你关注的,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可能不是你最想看到的。就算是电视上写着“Live”,那几个镜头所覆盖的角度,可能也不是你喜欢的样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愿意提前几天带着帐篷去温布尔登排那个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队伍,才会有那么多人提前请好假办好签证去他们梦寐以求的球场走上一遭。

当然,在现场你除了可以捕捉到自己喜欢的球员的一举一动之外,还可以更加好地体验赛事本身所能带来的乐趣:看着沿途孩子们笔下的球员形象,你的嘴角是不是一路上扬?看着墙面上一连串的冠军名录,你的思绪是不是回到了自己刚开始看球时的年少时代?

当然,有些时候现场可能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如其来的大雨会把你困在走廊里无法脱身,火热的太阳会把你烤得嗓子都要冒烟,接踵摩肩的人群会让你不得不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午餐以及去一次卫生间……

是了,在家的话,这些问题一个都不会有。但你还是一有机会就想去现场是不是?

因为归根结底,“到现场去”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它所能够带来的体验,用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说,就是“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

这句话也被最近几年大热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所引用,那本书叫做《旅行的艺术》。他在书里举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例子,后者在1849年开始前往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旅行。

在出发之前,他想象中的东方是金色的、充满异域情调的,“女人都有着棕褐橄榄色皮肤,而沙漠上有着长长的骆驼商旅……”而在现实的埃及里,他听到了驴子被鞭打的声音,看到了努比亚搬运工脏脏的脚丫子。

但这些丝毫没有降低他的幸福感,他热爱眼前的这片景象,因为这就是他千里迢迢跨越地中海后最想要的那个“现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