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從無爲縣城向西南望去,有一座小鎮安然矗立,名曰蜀山鎮。蜀山鎮距縣城約40公里,西與廬江縣白湖鎮相鄰,東與泉塘鎮一脈相連,北與巢湖毗鄰,南與洪巷鎮、鶴毛鎮隔水相望。蜀江水碧蜀山青,據傳在鎮的東北部有一山,名曰獨山,因“獨”字的繁體字與“蜀”字頗爲相近,後遂訛傳爲蜀山,蜀山鎮也因此而得名。蜀山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水系發達,圩內河渠溝叉星雲密佈,無爲母親河西河也穿鎮而過。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正如其名,蜀山境內山多名勝多。作爲歷史古鎮,歲月在這片土地上刻下了獨特的印記,那麼今天讓我們走進歲月沉澱下的別樣蜀山風貌。

江淮獨秀——泊山洞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泊山洞是國家3A級景區,也是江北地區最古老的石灰岩溶洞。其歷史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據傳說,黃巢的侄女——黃姑,她自幼熟讀兵書,文武雙全,追隨黃巢領兵打仗多有戰功。後來,她領兵在泊山駐紮,與義軍軍師李俊儒便在洞內完婚。然而起義軍發展日漸受挫,見大勢已去,餘衆追隨黃姑就在此隱居。《徐霞客遊記》中有記載,泊山山腳即是白湖水畔,連接巢湖,常年船隻頻繁來往停泊,交通位置極爲重要,因而此處高山取名爲“泊”,叫做“下泊山”。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1993年10月,由於當地村民炸山採石,長埋地下的泊山洞纔始見天日。泊山洞共分爲三層,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依照各自的形狀,分別取名百步雲梯、石佛迎賓、紫雲翠薇、龍王宮等,被冠以“江淮獨秀”的美譽。“江淮獨秀”,泊山洞的獨秀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古"。據專家考證,泊山洞裏的自然景觀,形成已有四五十萬年。二是"奇"。洞裏的鐘乳石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若人形佛象,似飛禽走獸,如蘿藤蔓掛,像冰川雪嶺,奇景天然,"堪稱洞天一絕",洞內更有極爲罕見的石鵝管,不可謂不“奇”。三是"美"。洞中生長着許多晶瑩的石枝、潔白的石旗,精美的石花,這在我國同類型的溶洞中皆屬佼佼者。

千年古寨——黃姑老街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悠悠地走在巷道青石板上,撲面而來的是厚重的歷史氣息。黃姑老街,原名黃姑寨,也是當地人因紀念黃姑在此紮寨並使原本荒涼的土地成爲集鎮而起的名字。據傳說,黃姑率領的起義部隊駐紮下泊山期間,帶領羣衆開荒生產,植桑養蠶,捕魚狩獵。由於千餘將士長時間駐紮,加之這裏歷來是航行在巢湖裏船舶避風停泊的地方,是重要的水系和驛道中轉方位,一些商賈便瞄準這一商機,販賣生活百貨的店鋪也隨之應需而起,漸成街道。到民國年間老街還是百物翔集,市聲若潮、客流往來源源不斷。據《無爲縣誌》記載,曾被“白湖”水道貫通的老街,吸引了廬州幫、青陽幫、太湖幫、徽州幫等多地人來此開設機米坊、織布坊、屠宰坊以及漕坊、當坊、醬坊、油坊、染坊等諸多行業,當地居民也紛紛開設茶館、酒肆、棧房、飯店、木行、草行等。如此,近400家商鋪佔據一河兩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人流熙熙攘攘,素有“小南京”之美名。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2015年,黃姑老街入選安徽古村落保護名單。如今的老街,除了少部分新建的兩層小樓外,絕大部分建築還保留着古老的歷史氣息。黃綠斑駁的古磚、略微褪色的木板門、古色古香的馬頭牆、光滑鋥亮的青石板,都訴說着古街曾經的車水馬龍。步入黃姑老街,沿街斑駁牆體上的殘字斷句,依稀可見舊時的百貨商埠、當鋪、茶樓等。往裏走去,作坊、理髮店、百貨店、裁縫店等也映入眼簾。雖飽經滄桑歲月洗禮,這些老行當依舊在古街裏堅守,吟唱着蜀山獨特的歲月之聲。

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天井山因山頂有一口天井,終年不枯不溢,因而得名天井山。1992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國有周家大山林場爲基礎,總規劃面積約1200.4公頃,也是蕪湖市唯一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在這裏有着萬畝林海,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天然氧吧”。眺目遠望,羣山疊嶂,鬱鬱蔥蔥;俯耳傾聽,山水涓涓,泉水叮咚。從一踏入公園,彷彿就進入一片鳥語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世界。

除了景色優美,公園內也處處充斥着濃厚歷史氣息。在園內,有一古寺,名曰雙泉寺。據記載,雙泉寺始建於六朝,鼎盛於唐宋,距今已1700餘年。因寺外有雙泉勝景而得名“雙泉寺”。如今,正在重建新寺,兩層多高的新寺主體已基本完成。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雙泉寺外有雙泉勝景,一泉由青檀樹下根竅湧出,上以石板覆蓋。向南流入一方池,再向東流過滾龍橋,一路泉聲淙淙,如鳴佩環,似奏琴絃。在竹林兩百米處又一泉,從現觀音洞下涓涓滲出,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漫過沙石溪牀,陽光下閃閃生光,如錦如緞,別有一番情趣。東西二泉,珠聯璧合,是爲雙泉。

在雙泉寺的右邊,有一顆千年古檀樹,古檀樹樹基盤根錯節,樹幹蒼勁如龍,樹椏凌空盤旋,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據專家考證,此樹是蕪湖境內最老的一棵古樹。正因此,古樹聲名斐然,時常有信男善女來此焚香膜拜。此外,關於這棵千年青檀還有着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這棵大樹(母樹)旁邊(大約15米左右)還有一棵子樹,大樹的樹冠太大往下垂,枝幹從母樹落地反哺,經過100多年的陽光雨露,竟也長得枝繁葉茂了。在一大一小兩棵樹之間橫着一棵樹幹將兩棵樹緊緊相連,於是人們又叫它們子母樹。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滾龍橋,貌不驚人,但歷史悠久。這座橋隨雙泉寺而建,清《無爲州志》記載:雙泉寺永徽四年(公元654年),伏虎禪師開建。傳說中說唐太宗李世民還曾從滾龍橋走過,當時滾龍橋邊有幾個池塘,經過幾千年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池塘已不見,只剩下滾龍橋的橋頂和附近的石塊依稀可辨,見證世間。

萬畝林海,天然氧吧;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千年老樹,江南古剎,無不訴說着天井山的悠久歷史,展示着獨具魅力的蜀山印記。在當地政府的合理規劃及持續開發下,天井山森林公園面貌愈加美麗,相信未來定會成爲遊人嚮往的生態休閒勝地。

© 無爲廣電融媒體中心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圖 文 | 潘浩

編 輯 | 潘浩

審 核 | 王榮

監 制 | 陶玉雲 孫立文

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印記|歲月雕飾蜀山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